关注并突破:即将到来的五大难点

2020-05-11 14:58连中国白璐白茹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

连中国 白璐 白茹

【摘 要】新时代下语文高考作文的备考需要语文教师变换思路,重新统筹全局。归结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状态与趋势,文章提出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将会呈现出五大特点,分别是契合时代感、刻写民族魂、注重思维力、强调人文性、体现高格局,并针对这五大特点提出了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备考建议

归结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状态与趋势,要突破高考作文的重难点,许多重要的策略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要有扎实的、伴随着学生思维发展的人文成长。这就要求学生有“辽阔的学习”,所谓“辽阔的学习”,即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开阔阅读及认知视野,将语文学习渗透到生活、生命的广阔领域中。

排除浅表化评价与看法,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将会呈现五大特点,也可以说将呈现五大难度:①契合时代感;②刻写民族魂;③注重思维力;④强调人文性;⑤体现高格局。

下面我们就从这五个方面,深入剖析。

趋向一:契合时代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波动,深层次反映整个时代的节奏与脉搏,是高考作文命题关键性的一个趋势。 作文是简单就事论事,还是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到民族,突出当今的时代精神,两者立意高下立见。唯有反映社会深层次问题、为社会问题把脉诊断、有强烈时代感的文章才是言之有物的文章。

针对这样的作文命题趋势,核心应对的策略有:①不要简单跟随着新闻热点乱跑;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诞生自我熟悉的人文学习内容,以不变应万变;③用自己熟悉的内容化解问题,快速建立论证框架,构建合理有效的论证过程。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应对策略】

1.命题要求我们要对“劳动”正确认知,准确理解。

劳动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生存方式,而土地是不容欺骗的,此种生存方式必然会深深影响民族性格,成就中华民族最基础的美德。这样的美德包括:敦厚、诚朴、有坚持力,坚信有付出才有收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愚公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土地精神, 李时珍、两弹元勋、张秉贵、袁隆平等人正是这片土地上养育出的杰出代表。可以列举相关实例,建立论证结构,加以论证。

2.结合当今时代自身生活感受、情感经验,挖掘材料内涵,拓展思路,彰显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用熟悉的内容化解问题,建立论证框架与过程。

材料围绕“劳动”展开,既发掘了劳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也提到了新时代的学生不理解劳动,不愿劳动的现状。同时题目给出了“热爱劳动”的鲜明立场,考生要坚持正确立场。同时要与现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世界产生连接,从古至今劳动无处不在,但体力劳动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不尊重和不理解劳动的现象,应体现自己的反思,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应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不理解劳动”产生的原因,比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再如所谓“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将“财富和幸福”表达为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等角度展开思考,对个人成长、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进行多方面展望。

趋向二:刻写民族魂.

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加深对民族的理解,这应该是我们课堂的应有之义。随着新教材实施,整本书阅读已经进入高中课堂,《论语》选入高考必读12本名著。在对那些意蕴深厚的文学文化作品的学习中,考生要注重领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感受古老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浸润,以此来指导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高考写作中应注重结合课内学习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去描摹与表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且伟大的精神面貌。

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应对策略】

本题写文明的韧性,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從“韧的性质”到“韧的精神”,由物的特性及人的品格,进一步触及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韧性” 是指物体的坚实柔软、不易折断的特性。这里面就有“韧的精神”。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绵延不息,体现出“韧的精神”。中华民族“韧的精神”就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和坚忍不拔等。这是审题的难点和关键,由“韧的性质”生发出“韧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具体化,才能明确中心论点,这样选择论据才有方向和标准。

选择论据时,要多考虑“关键时刻”的事例。这要求学生回顾历史,联系现实,紧接着需要思考的重点是如何激发文明的韧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有了这种文明的韧性,伟大复兴也就指日可待。

许多学生写的不是文明的韧性,而是忠臣的坚强。这个话题其实偏离了“韧的精神”的本义。学生囿于一个或几个名人事迹,体现的是文人的品格,没有将立足点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上。

趋向三:注重思维力

注重思维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命题非常重要的趋势。思维力就是文章的“生命力”。高考命题让考生有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但对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用所知的新材料,来印证实际社会和生活,启发思考、抒发情怀、表达观点。所以,要想议论文写作有思想,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发掘生活中的话题,拥有思辨求真的意识,也要理智地分析生活。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要多思考为什么,多分析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彼此间的联系。严谨地说理,建立清晰的逻辑,最后还要睿智地反思生活,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注重思维力,具体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以小见大

注重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在具体的事件里建构起逻辑与论证过程;切忌不能以“大”对“大”。

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应对策略】

本题关系新时代新青年,关系家国情怀,属于大题材,写法上应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当然也能以大见大,但较难把握,易流于“高谈阔论”,缺少生活的细节和原点,事实论据不足。面对这类作文,如果失去了生活细节,失去了鲜活的人和事,就变成了空喊口号,缺乏说服力。现行的高考作文要求我们关注生活,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观察和思考来阐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新时代新青年应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做到拥有“大视野”,“大视野” 是指要多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不能与时代发展脱节,不能禁锢在“小我”的世界里。同时运用“小剖面”,即在关注国家社会发展脉络的同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关系,以自己为切入点,见微知著。在论据的选择中,应该多结合具体的时事新闻中的素材来写,例如深海“蛟龙”、航空航天、港珠澳大桥、外交大事等重大题材,又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大国工匠孟剑锋、时代楷模陈俊武等知名人士,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故事等。

一名学生关键性的成长,一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

①在忧患里学习坚强,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②在问题中学习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与突破能力;

③在祖国的成就前,培养高远的志向。

(二)强调选择

思维力决定怎么选。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制造有利于自我的写作空间;

②便于彰显自我思维深度与力度;

③充分调配自我写作素材与积累。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个任务任选其一,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应对策略】

本题展示了个时段的选择性、文体(表达方式)上的选择性。材料选取了个标志性的历史节点,材料时间跨度很大,历经130年,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要求考生努力超越现实,思维上进行时间的纵向“穿越”,既要运用大量的历史知识,还要运用丰富的联想能力来贯穿百余年的历史和精神。

明确个任务各自的时代背景,明确写作身份,以及阅读对象,来确定恰当的立意。

材料1,应突出五四精神,表达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思想;

材料2,应有开国大典的情景描写,并适当回顾历史,突出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3,应从改革创新、科学强国的角度,指出青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呈现时代发展和国家振兴的需要;

材料4,结合“五四”运动,表达“五四”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表达青年人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责任等方面的感想;

材料,着眼于老一辈功勋人物的事迹, 歌颂他们的伟大精神,表达新青年的敬仰,并表达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等。

无论选择哪个任务,都要联系相关的历史事件,都强调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都要求表达特定时代的青年历史使命,以及承担历史使命的规划和方法等。而从实际的技巧上来说材料2、材料相对好写,相关的历史素材更为我们所熟悉,文体更容易把握,因此学生的选择至关重要。

(三)抽象思辨

复杂事件往往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辩证地看待和思考,深刻的立意是事件本身的延伸,辩证的主题才是文章的生命张力。作文中所抒发的情感都可以上升到人生哲理。尤其议论文,从事件引入、分析到总结,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体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演绎过程,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具体手法包括推理、分析、归纳等,极具理性思辨色彩。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注重真思考,思考真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弹痕调查”。

【应对策略】.

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是根据弹痕现象和惯性思维得出的结论,可以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沃德的力排众议”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可从打破常规思维的角度或者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角度分析,提出跳出思维惯性,善用逆向思维,或者坚持自我,敢于求异;根据“看得见的返航飞机数据”与“被忽略的未返航飞机数据”的对比,可从现象与本质角度分析;还可以真挚地表达对严谨的科学精神的敬意。最好能运用丰富的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比如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科学解决问题的品质和精神,比如社会热点事件与实际情况的反转。

趋向四:强调人文性

人文性,涉及的主要是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主观范畴。正是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这一学科才散发出持久独特的魅力。

首先,人文性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属性之一,狭窄封闭的课堂不适用于现在的语文写作备考,一定要带领学生进入学习语文的辽阔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真正的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实践,积累写作素材,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习各种人文精神,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印证书本中的文化、情感、哲理和精神。

其次,课内阅读中牵涉到的人文话题要注重思考,不可只在表面的新闻、热点中泛泛而谈。在学生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倾向于对人文内涵的点拨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在获取大量人文信息的基础之上梳理整合,进行独立的思考,最终丰厚自己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感。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精神创造,学生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家、作品和读者”。

【应对策略】

材料中两则矛盾的观点却是作家写作遇到的真实的困惑,如何解答这一困惑就需要考生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当然,赞同倾听说或者坚持说两者均可,但最佳角度应是我们知晓这两种看法內在的人文内涵有何差异。

此题人文意蕴强,在审题立意上,考生应注意挖掘材料的隐喻性,不可简单理解为解答写作困惑。应明确作家、作品与读者的隐喻所指,这是思考自身与外在世界关系的过程,也是思考如何选择生活态度的过程。作家即当事人;作品即生活;读者即旁观者,抑或这个时代。可以从作家入手,作家应当坚持自我,坚守原则,更应该关注外界,修正错误,这两者并不矛盾。进而引申到我们每一个“生活”的“作家”,也同样应该一方面坚守本心,另一方面关注时代精神,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修正自己的精神体系。该题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方面的思辨倾向,重点考查了学生在人生价值方面的思辨能力。

此类人文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学生平时多将眼光投向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积累与人文思考。

趋向五:体现高格局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学科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整体塑造与提升,与此相对应,我们的课堂就要有高的格局、高的站位,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应考的狭窄地带,而应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为提升自我而进行辽阔的学习。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漫画‘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应对策略】

小林的原作是“你们再看看卷子,我再看看你们”,进入题目后,命题者将其改为“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卷子到书的距离,就是我们备考的距离。过去考试是指挥棒,高考面前,老师和学生简单围着卷子转。所以漫画描绘的就是高考前的一个真实的场景,老师即使心中对这最后一堂课有无限的感慨,包括对学生的不舍、牵挂、期待、祝福等,也不忘轻轻说一句“你们再看看卷子”,然后才是“我再看看你们”。读来让人心酸。

时代在变化,语文备考也应该与时俱进。“书”取代了“卷子”,命题者对这一个词的小小改动却透露出了高考命题的大视野与高格局。高考命题趋向提醒我们,我们的备考中要有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要有丰盈的阅读供养我们灵魂的成长, 语文的学习应更加符合语文学习的内在的规律。以考试撬动我们日常的学习,高格局、大视野必将成为未来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题中之义。

总之,新时代下语文高考作文的备考需要我们变换思路,重新统筹布局。针对未来作文命题的五难境遇,我们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一方面加强日常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将传统课堂进行翻新拓展, 打造并拓展语文学习的辽阔疆域。扎实推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最终助力学生实现基于“人”不断被打破的人文成长。

注:此文入选《新时代中国高考作文改革档案(2020:创意制胜)》.

(责任编辑:周彩珍)

【作者简介】连中国,北京教科院市级教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免费师范生培养兼职导师, 统编教材教参的编撰者,全国统编新教材培训特聘专家;白璐,北京大峪中学语文教师;白茹,北京大峪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2019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2018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2016年高考作文必背50篇范文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