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梅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倡导教师在课堂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还能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笔者基于实际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在现实生活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同时,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又运用到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因此,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自身年龄的限制以及心理发展的限制,导致他们的感性思维较为敏感,并且善于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数学定义、符号等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就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感性材料,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并能够加以应用。
一、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還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部分数学概念也很难具象理解。这时,教师就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并从具体的事物中认识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以“不确定性”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并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笔者首先提出:“同学们,有的超市在店庆的时候,总是以转转盘的方式来抽奖,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四个转盘,转动一号转盘,让学生猜想指针停在哪个颜色上的可能性较大。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熟悉的转盘所吸引,并出现了一定的探究兴趣。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在此之前,笔者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最后每个小组汇报结果,并全班进行交流,进而使他们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教学融入生活,强化学习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想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是较为困难的。但他们倾向于某一目标或者任务中。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内容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不同,将数学内容情景化,也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设计教学。这不但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其学习意识,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小数乘法──买文具”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够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得数,笔者首先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一支铅笔0.4元,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一块橡皮0.5元,买2块橡皮需要多少钱?通过购物,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于是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支铅笔0.4元,买5支铅笔需要多少钱?我们可以怎样列算式呢?”由于这一问题是学生们所猜想的生活问题,进而,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提出“0.4+0.4+0.4+0.4+0.4”,有的学生说出“0.4×5”。随后,笔者揭示了“小数乘整数”这一教学主题,并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小数加法的基础上体会到小数乘整数运算的便捷性。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是学生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阶段。同时,生活化教学的引入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生活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理性上升到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以“方程”为例,由于学生对方程有了一定的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方程定义的理解,并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方程来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来熟练运用方程。即: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由易到难,让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组内的方程式,哪个小组答对的题目越多,则为胜利。如,三块月饼共600克,有的小组出示的答案为:“每块月饼x克,列出的方程则为3x=600”。此外,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方程定义的理解,还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初步融合,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并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既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增长其生活经验,从而促进们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晓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7,26(1):25-26.
[2]王希军.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