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贤 林钰杰 陈灏生 张远雄 陈磊
摘 要: 现代社会用电需求较大,并且十分多变,所以一种网格化的用电服务模式在配电网建设当中十分常见。这种模式在相应的技术支撑下,可以实现协调供用电关系,使用户可以直接与供电单位进行沟通,实现零距离服务;在此前提下供电单位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的反馈,再在条件允许并且合理的情况下满足需求。因为现代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普及程度尚且不足,出于推广该模式的目的,将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分析流程为传统用电服务模式与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对比,以此得出后者的优势与特点,再在建设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角度上,介绍其中的支撑技术,例如技术框架结构、检测技术、技术模型。
关键词: 网格化; 用电服务模式; 技术支撑
中图分类号: TM715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Grid-based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 and Technical Support
WU Lixian1, LIN Yujie1, CHEN Yusheng2, ZHANG Yuanxiong2, CHEN Lei2
(1.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oshan 528000;
2. Guangdong Zhuowei Network Co. Ltd., Foshan 528000)
Abstract: Due to the large demand of power consumption of modern society, a gridded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l is very comm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support, this model can realize coordination of powe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 so that users can directly communicate with the power supply unit to achieve zero-distance service. Under this premise, the power supply unit can meet the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of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user and the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Because the popularity of the modern gridded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l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idded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model. The analysis process is a comparis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 and gridding and the proposed mode, in order to derive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ter. Then some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model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gridded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l.
Key words: Gridding; Electricity service mode; Technical support
0 引言
網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是在现代社会用电需求增长、变化规律上,出于服务水平提高、满足个性化动态需求得出的一种供电单位服务模式,在应用之下,通过相应支撑技术渠道来收集、接收用户的反馈意见,之后再由供电单位做出合理的回应,而所谓的渠道一般是指一些网络沟通平台,例如网页在线窗口、“微信”软件等,所以在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当中的支撑技术多为网络技术。
1 传统用电服务模式与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对比1.1 传统用电模式分析
首先,在传统用电模式角度上,供电单位与用户之间基本是无法沟通的,同时介于当时技术有限,所以可普及的沟通渠道是“全国电话”,全国电话的推行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供用电沟通需求,但是在庞大的需求面前,其产生的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因为电话线路每次只能接通一个用户,所以同一时间内能够接收到多少信息,取决于电力客服人员的数量,而电力客服人员的数量与用电用户的数量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会造成两者沟通的阻碍,体现出沟通上的局限性[1-6]。同时“全国电话”属于一种被动的服务模式,即当接收到用户的缴费、咨询、报装等信息之后,根据信息内容进行反馈,这种表现在现代用户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无法满足日益剧增的用电需求[7]。
其次,因为“全国电话”的被动特点,当用电单位对电价、供电分布等进行调整之后,很难有效、实时的将调整信息传递给用户,导致许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调整感到疑惑,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心理,不利于供用电关系的和谐。另外,传统模式在接收到用户信息之后,如果需要调整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流程,此时就会体现出电力事务处理效率缓慢的问题,同样不利于供用电关系[8-9]。
最终,在传统用电模式的影响之下,个别地区的供电单位存在较深的传统观念,其对于供电服务并不重视,甚至并不认为自身需要进行服务,而这种表现在现代电力市场的改革之下,导致此类供电单位愈发不被人所接收,使得用电单位的经济收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总结来看,传统用电模式具有被动、固化、局限性强的特点,仅依靠“全国电话”来实现信息的收发,导致处理电力事务的效率缓慢。虽然传统用电模式确实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在整体上,因为服务人员与用户数量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此外,还有部分供电单位人员对于供电服务没有形成概念。
1.2 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分析
在现代电力市场改革之下,产生了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主要强调协调供用电关系、实现零距离服务。首先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可以将整体的用电区域划分为“网格”,并在各网格当中安排相应的服务组织,此时就减少了服务组织的服务面积,在此前提下,即使采用传统的“全国电话”模式,也不会造成太过的线路拥挤状况,所以相比之下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要更胜传统模式,同时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当中,还采用了许多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构建信息渠道,例如官网网页在线窗口、微信公众号等。官网网页在线窗口是一种代表供电单位网络形象,用于发送调整信息,同时具有信息接收能力的平台,用户可以直接在管网上查看最新的供电单位的动态咨询,如有沟通需求,可以直接通过在线窗口进行留言,同时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线对此类信息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在某种角度上与“全国电话”类似,等于是增加了“全国电话”的网络路径,有助于信息接收;而微信公众号方面,即借助“微信”软件当中的平台建设功能,设立一个官方公众号,该公众号的功能与官网基本类似,但结合现代市场用户的习惯,微信公众号的普及性更高[10-14]。
其次,在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概念当中,其要求供电单位进行主动服务,这一点与传统模式完全相反。所谓的主动服务,就是指用电单位自身不断的分析电力市场的动态,再根据分析结果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主动在“为民服务”的原则上,对自身的电力信息进行调整,例如电价调整等,以此来增强用户的用电体验,此举有助于供电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提升其市场的竞争力,在现代电力市场改革方针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终,在供电单位的管理层面上,因为将整体区域划分为了网格化,所以其可以依靠一些网络管理系统来针对每个网格进行调整,此举具有较高灵活性的特点,例如某个网格的需求与其他网格不相同但是符合情理,那么供电单位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该网格进行调节,以此来满足网格内的需求,并且不会影响到其他的网格[15-16]。
总结来看,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主动性较强,同时具有多种类型的沟通渠道,能够满足的现代大量的用电需求,并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网格分布,在网格部分之下可以在保持地域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独立性,使得用电信息调整的针对性提高。
1.3 对比结果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传统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相比之下其在信息接受路径、信息处理效率、信息处理难度等方面均要弱于网格化用電服务模式,并且在服务模式特点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结合现代电力市场的改革方向,显然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更加具有适用性。
2 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
在上述当中已经介绍了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当中的网络沟通平台支撑技术,因此在此处将不再多做赘述,主要针对其他支撑技术进行分析。
2.1 超拓扑结构
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之下,供电单位对于电力资源的可控性增强,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协调管理,但为了能够实际对资源进行调节,许多供电单位都采用了超拓扑结构来建立虚拟的管理系统。超拓扑结构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以网络地理分布、组织架构为依据的结构系统,在此结构之下,可以实现网格数据访问、管理中间件对地层物理硬储存设备的抽象显示,以此能够屏蔽不同网格之间的异构性、分散特点,以此保障网格的整体性,在数据表现上可以显示出一致的数据可视化图形,图1为超拓扑结构例图。
2.2 网络检测技术
在供电服务当中难免会出现电力事故,针对这些事故需要尽快的进行处理,在此前提下,依照正常工作流程,需要在正式处理之前确认故障的类型以及规模,此时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检测技术。目前,网络检测技术是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当中常见的一种检测技术,其原理在于:在电力设备出安装监控设备以及信号传输设备,将两者连接之后实现了监控信息输出,当电力传输出现异常时,其输出信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即智能手机等可以接入网络的设备)接入网络,以此接收到输出的信号,最终通过终端设备的可视化显示,即可得知当前电力事故的具体属性。
2.3 电力网格调度技术模型
较为常见的有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全局协同技术模型、混合协调技术模型,下文将对此4项技术模型进行分析。
1、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分散式技术模型,即在单独网格之内设立一个调度中心,并将网格内其他资源应用点与调度中心连接,此时在调度中心处就可以直接对网格内所有的资源应用点进行调度。图2为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例图。
2、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与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基本类似,均依靠调度中心来实现资源应用点调度,但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当中,仅含有一个单独的调度中心,整体上来说即在所有网格框架的基础上,设立一个与框架内部所有网格相连的调度中心,所以这种模型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技术模型,其优点在于能够能够对所有分散网格的数据进行分解,之后再对不能分解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保障数据的动态安全。相较于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这种处理方式会会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所以适用于框架较小的条件下。
3、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是在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的基础上,在其单独的调度中心之下设立网格调度中心,运作时单独的调度中心负责对网格调度中心的资源进行调度,网格调度中心则负责对各网格资源进行调度,由此可见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在保留了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的优势以外,还能够改善其中弊端,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4、混合协调技术模型。混合协调技术模型是一种结合了上述3种技术模型的优势、特点,可以灵活布置的一种技术模型。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调度中心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在应用当中,所有的调度中心都会被连接到一个公开平台上,公开平台当中含有所有调度中心的信息数据,在大量信息数据之下即可产生调度需求,最终根据需求来决定需要进行调整的调度中心。
3 总结
在现代电力改革之下,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愈发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但因为该模式推行时间较短,导致目前该模式的应用范围不大,所以本文为了促进电力改革工作前行、为了增加电力单位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理解,分析了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与其技术支撑。在分析当中,为了正式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优势与特点,首先分析了传统用电服务模式,再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进行分析,之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后,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其次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当中的技术支撑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超拓扑结构、网络检测技术、电力网格调度技术模型。
参考文献
[1] 魏威岗,宋奇海,周佳慧,等.基于GIS的网格化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城市地理,2016(18):216-217.
[2] 田萍,杨永崇,周波,等.基于GIS技术设计实现西安移动公司网格化管理系统[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8):67-69.
[3] 夏淼.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以兰州市西湖街道建工社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6):152-154.
[4] 王屹.“网格化”供电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文化,2014(32):63.
[5] 王宝华,张恩领.国网北京大兴电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利益相关方管理的网格化推进模式[J].WTO经济导刊,2014(8):38-40.
[6] 吴奇,徐正宏,杨杰,等.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电力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工电气,2017(5):74-76.
[7] 蒋彬.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統的设计和实现浅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155.
[8] 李文芳,周全,董晓天.基于移动手持终端技术下的客户经理网格化服务模式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7(16):236-238.
[9] 刘定琴,王泽鑫.贵州电网毕节供电局建700个客户微信群促服务提升[J].农电管理,2017(7):6.
[10] 孙洁,洪卫星,李玲.“网格化”供电服务管理模式探究[J].通讯世界,2017(16):230-231.
[11] 黄玉梅,李建华,黄志华.网格化电力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农技服务,2014(11):167-168.
[12] 李川.基于“移动互联+网格化”的输电设备精益化运维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9):54-55.
[13] 李健,马彬,张植华,等.基于网格的城市配电网优化规划方法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15(3):38-42.
[14] 陈超,李志铿,苏悦平.基于空间聚类的中压配电网网格优化划分方法[J].四川电力技术,2017,40(4):20-23.
[15] 黄毓杰.基于网格化的城市智能配电网规划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0):193.
[16] 鲍雪平,沈文良,俞伟,等.基于“网格化”的农村智能配电网规划[J].农村电气化,2016(5):11-12.
(收稿日期: 2019.07.08)
作者简介:吴丽贤(1974-),女,通信作者,佛山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营配信息集成、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
林钰杰(1987-),男,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营配信息集成。
陈灏生(1979-),男,广东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张远雄(1976-),男,广东高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陈磊(1979-),男,河南学士,研究方向:大数据及AI应用。文章编号:1007-757X(2020)02-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