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亚 王红娟
【摘要】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与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后续的发展与成长,也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存在家长观念有偏差、情感氛围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要改善当前状况,应打造学校阅读文化,加强家校共育氛围,盘活社会支持力量,多元化地搭建起适宜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流动儿童 课外阅读 支持系统 策略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各类学校中流动儿童数量剧增,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与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后续的发展与成长,也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当前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如何?我们怎样才能为他们寻找适宜的课外阅读资源和平台,构建起适宜的支持系统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项的调查与研究,以所在学校开展的调查与研究情况为参照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深入分析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
流动儿童在课外阅读中与城市儿童有何区别?他们存在哪些困难?又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支持?为了解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我们抽取本校3~6年级流动儿童与其家长为调查的样本,发放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共160份,回收了138份。在问卷中我们对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目的兴趣、内容方式、阅读资源、环境时间及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等方面做了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多为小学与初中,其中妈妈的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多数家庭经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生活缺乏规律,普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加上经济原因,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与支持。家长自身也很少有阅读的习惯,很少或几乎没有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或到书店买书的习惯。同时,由于他们身处社会底层,更急切地想通过读书改变地位与命运,对于素质教育没有全面的理解,以为成绩就是一切。这种观念极大地阻碍了流动儿童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由于没有氛围的熏陶和家长正确的重视与引导,流动儿童对于书籍缺乏一定的选择能力,看流行、看心情、看爱好等择书方式使得他们看的书良莠不齐;同时,对阅读图书的数量也没有保证,严重影响了他们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多维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
既然是支持系统,必将涉及方方面面。在支持系统的构建中,学校无疑是主力军,负责着内外支持力量的协调;家庭是重要因素,决定着支持系统能否对流动儿童起到相应的作用,是成败的关键;而社会力量是支持系统有力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
(一)营造氛围,打造学校阅读文化
一所学校真正影响着一个人的因素是文化。如何让阅读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是我们一直在实践与探索的话题。
1.校园文化再打造
校园的环境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让每一面墙开口说话,让每一处景散发出浸润人心的力量,学校自下而上,多方征集,重新确立了培养目标,重新定义了学校的文化理念,并筹措资金,加大投入,进行了校园文化的大改造。我们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学生们读书的乐园:快乐驿站,设计典雅,不仅提供了各种书籍,更是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的好去处;玻璃墙上,好书推荐与读书心得学生可以随手写下,装点其中,是闲暇时分学生的精神家园;楼梯脚下,高低错落,铺以柔软舒適的垫子,休息时学生随手就能拿到喜欢的书籍,随时进行着图书的漂流;五色广播,定点定时,美文推荐,诗词鉴赏,精彩纷呈……这一系列校园文化的打造,不仅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更让众多优质的书籍走进流动儿童的生活,拉近了书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书成了他们课余的好伙伴,同时相互的伴读也让他们更加乐意参与其中,从书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慢慢从阅读走向了“悦读”。
2.搭建平台展风采
从量变到质变,这个客观规律在阅读中同样存在。厚积才能薄发。单单靠外显的文化,不注入新的活力,很难让流动儿童保持持久的热情,很难让阅读走向深入,实现质的转变。马斯洛曾在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阐明,人的需求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此时,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外驱力无疑是多彩的活动了。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古诗擂台赛,一次次展示,一次次磨炼,一场场风采的展示,让流动儿童看到了身边的榜样,主动追寻起阅读所带来的那束动人的光芒,乐意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表达内心的理解与对阅读的渴望;一次次华丽转身,一次次完美蜕变,打通了阅读与表达之间的“任督二脉”,让阅读之光照进了每个流动儿童的内心深处,让他们为之共鸣,为之喜悦。
3.多元评价促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在支持系统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环反复的。由于年龄特征,他们更看重来自同伴、父母、老师给予的评价。而每个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起点、速度、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长,评价及引导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我们改变了教师评价这种单一的形式,设计了自我评价表、同伴互评表、教师点赞表与家长加油站等多种评价方式,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形成互动,将评价变成了促进流动儿童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用读书币的形式开通读书银行,让每个流动儿童都看到自己“存折”上数字的增长,使阅读内化为成长的需求,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这样,多元评价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助推器。
(二)加强合作,形成家校共育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在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积极引导
虽然流动儿童父母自身水平有限,可他们更加急切地盼望着能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既然有共同的目标,必然有志同道合者。读书小分队、啄木鸟志愿者、开心读书汇等一系列课外阅读小分队应运而生。这些小分队由热心家长带领着开展了一个又一个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小书虫图书馆阅读活动,“家有小书屋”评比和书香家庭评比活动,甚至社区的文体活动……分队成员们成了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2.给予力量
观念的改变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家长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此时,学校和教师应变身为赞美者、点赞者,及时肯定、鼓励他们,甚至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成为家长志愿者中的一分子,共同出谋划策,引导家长把短线活动做成长线活动,把单线活动做成系列活动,把简单活动做成精品活动,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报道。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家长们逐步感受到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当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时,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已然养成,家长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
3.辐射带动
当一小部分家长见证了孩子因课外阅读“富”起来后,他们就会成为自觉的传播者,此时,我们又可以因势利导,开展家长讲堂,请这些家长来讲讲其中的故事与收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既是导师,又是优秀教育方法的传播者,积极性更高,更能带动周围的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家长的支持使得我们的支持系统更加完善。星星之火也能燎原!
(三)盘点资源,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1.借力社会共用资源
构建支持系统,我们还要学会向社会借力。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活动,社区资源,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些,积极开发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社区的爱心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课外阅读资源,与之沟通交流,表达诉求,争取支持,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开辟绿色通道,为流动儿童建立校外读书活动基地,引导流动儿童走出去,走向宽广的阅读天地。
2.盘活社会实践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还要转变观念。阅读不仅是要读书,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读懂大自然这本绿色的大书,读懂社会这本活书,将阅读与生活相结合。去一趟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变迁、文明的传承;来一场亲子游,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做一次社会小调查,了解生活的真谛,了解真实的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构建才会如源头活水,浇灌流动儿童阅读之花越开越艳。
阅读使人明智。流动儿童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我们只有形成合力,多元化地为他们建立起课外阅读的支持系统,他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參考文献】
赵学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