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2020-05-11 06:06毛艳
南方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现代农业旅游业

毛艳

摘要:【目的】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明晰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实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2—2016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线性加权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考察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考察期内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介于0.1421~0.3832,旅游业综合指数介于0.0036~0.3398,均表现为波动变化态势,二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522,表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考察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均不高。四川和云南属于现代农业滞后型,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9个省份均为旅游业滞后型。西部地区所有省份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指数均小于0.3500,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二者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来看,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貴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等9个省份均属于颉颃耦合阶段;宁夏位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青海在2013和2015年属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其余年份均为颉颃耦合阶段。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介于0.1193~0.3882,包含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3个等级。其中,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6个省份均属于轻度失调,贵州、甘肃和新疆均属于中度失调,青海和宁夏均为严重失调。【建议】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旅游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以此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模型

0 引言

【研究意义】农业的稳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低下难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传统农业改造的关键(韩叙等,2017)。现代农业通过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作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产出率及商品率,促进多元化生态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的形成(刘圣欢和杨砚池,2015),其目标在于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柯炳生,2007)。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黄祖辉,2014)。我国西部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业投入不足,资本吸引力弱。但西部地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优势突出,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旅游线路日益成熟,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旅游饭店服务和旅行社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能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内容,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张文建,2011;朱学强,2018)。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关系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对于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耦合发展的可能性、动力因素及功能作用等方面。Cai等(2005)认为农业与旅游业间的关联度较高,具有耦合可能性;Porter(2011)对旅游业与农业耦合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H?ussler等(2012)认为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是资源优势互补。国内学者对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意义、原因、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进行了有益探讨,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袁中许,2013;张雅,2017)。李天芳(2016)认为农业与旅游业的天然耦合性源于技术经济特性及二者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周蕾等(2016)、王丽芳(2018)分别以四川省和山西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动力机制及发展路径。薛海波等(2019)实证分析了沂蒙山区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并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但学者们主要是以某个城市或省份为研究尺度,多采用PEST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实证分析(郑晓婷,2016;许悦等,2018);少数学者基于某一乡(镇)或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风景区的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丁雨莲和马大全,2012;刘圣欢和杨砚池,2015)。【本研究切入点】目前,针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考察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而为各级政府更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由2013—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直接得出或根据公式计算求得。并根据相应年份的各省一级行政区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补齐农业财政支持力度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数据。为解决指标的量纲差异,本研究使用极差标准化公式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1.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涉及的样本范围设定为我国西部地区的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由于西藏缺失较多原始数据,故不列入考察范围。借鉴齐城(2009)、周成等(2016)、韩叙等(2017)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现代农业子系统包含农业投入水平(指标X1~X6)、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标X7~X9)、农业产出水平(指标X10~X13)和农业生态水平(指标X14~X16)4个一级指标;旅游业子系统包含旅游市场规模(指标X17~X22)、旅游要素结构(指标X23~X25)和旅游人力资源(指标X26和X27)3个一级指标;所有指标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8)和单位农田农药使用量(X16)为负向指标,其余25项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1. 3 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方法

(1)采用变异系數法计算得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表1)。计算公式为:

(5)为更直观地反映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借鉴现有研究对耦合阶段和耦合协调等级的划分(方叶林等,2013;向丽和胡珑瑛,2018),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细分为6阶段(表2),耦合协调等级细分为10类(表3)。

1. 4 统计分析

为验证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旅游业综合指数为自变量,通过SPSS 20.0对考察期内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与旅游业综合指数的均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2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2. 1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分析

从图1可看出,2012—2016年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整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和陕西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一直处于前两位,内蒙古2012—2014年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排在第2位,2015年超越陕西上升至第1位,2016年继续保持;广西2012—2013年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排在第3位,2014年下降至第4位,2015年又回升至第3位;四川2016年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为0.2865,略高于广西(0.2852),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新疆和甘肃历年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排名均非常稳定,分别保持在第5位和第10位;重庆2012—2014年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排在第7位,2015—2016年上升至第6位;宁夏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排在第6位,2015年下降至第8位,2016年持续降至第9位;贵州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上升趋势较明显,从2012—2013年的末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9位,2016年持续升至第8位;青海从2012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9位,但从2014年开始均排在最末位。综上所述,2012—2016年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介于0.1421~0.3832,其中,青海2015年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最小,陕西2014年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最大;西部地区11个省份中,仅有内蒙古和陕西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始终大于0.3000,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宁夏和新疆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基本介于0.2000~0.3000,其余3个省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均偏低;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在考察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由图2可知,2012—2016年西部地区旅游业综合指数整体上呈波动式发展趋势。其中,四川旅游业综合指数始终排在第1位,并在2014年达到考察期内最大值(0.3398),明显高于当年排在第2位的云南(0.2881)和第3位的重庆(0.2502);云南2012—2014年旅游业综合指数排在第2位,2015年降至第3位,2016年又回升至第2位;陕西旅游业综合指数从2012—2014年的第4位跃升至2015年的第2位,但2016年又下降至第3位;广西旅游业综合指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2012、2014和2015年3个年份均排在第5位,2013和2016年分别位于第3位和第4位;重庆旅游业综合指数波动幅度较大,从2012年的第3位下降至2013年的5位,2014年又回升至第3位,但2015—2016年持续下滑至第5位;贵州2012—2013年旅游业综合指数位于第8位,2014—2016年一直保持在第7位;新疆旅游业综合指数持续下降,从2012年的第6位下降至2013年的第7位,2014—2016年排在第8位;2012—2016年甘肃、青海和宁夏旅游业综合指数依次排在后3位,宁夏排名最后。综上所述,2012—2016年西部地区旅游业综合指数介于0.0036~0.3398,其中,宁夏和四川2014年的旅游业综合指数分别为最小值和最大值;四川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的旅游业综合指数均大于0.3000,广西、重庆、云南和陕西的旅游业综合指数介于0.2000~0.3000,其余6个省份的旅游业综合指数均偏低。可见,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2. 2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水平结果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各省份历年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指数(T)(图3),进一步计算得到各省份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指数的均值(表4),据此可将西部地区11个省份划分为三类:第一类(0.2500~0.3500)包含内蒙古、广西、四川、云南和陕西,其中,四川和陕西历年综合协调指数排在前2位;2016年四川、陕西和云南综合协调指数分别排在前3位,内蒙古和广西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5位。第二类(0.1500~0.2500)包含重庆、贵州和新疆,其中,重庆2015年综合协调指数排在第5位,其余年份均排在第6位,但重庆综合协调指数均值明显高于新疆和贵州。第三类(0.0500~0.1500)包含甘肃、青海和宁夏,其历年综合协调指数均排在后3位,青海综合协调指数最低,甘肃自2014年开始超过宁夏,由第10位上升至第9位。此外,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的相关系数为0.522(F=3.365,P<0.001),说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因此,西部地区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能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而较低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 3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构建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模型计算得出2012—2016年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并判别出各省份历年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表5)。内蒙古和贵州均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N形发展态势。其中,内蒙古的耦合度从2012年的0.4654上升至2013年的0.4691,但之后持续下滑至2015年的0.4547,2016年又回升至0.4672;贵州2013年耦合度达历年最高值(0.4976),但2014—2015年连续下滑,2015年降至历年最低值(0.4819),2016年又上升至0.4906。广西和陕西的耦合度均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发展态势,其中,广西的耦合度先上升至2013年的0.4991,而后降至0.4969,2015年又回升至0.4980,但在2016年再次出现下滑,降至历年最低值;陕西2012年耦合度为0.4892,2013年上升至0.4908,2014年降至0.4874,2015年达历年最大值,但在2016年略微下降。

由表5还可看出,重庆、四川和云南的耦合度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反N形发展態势,其中,重庆2012—2014年耦合度位居首位,但自2015年开始出下滑,2016年降至历年最低值(0.4984);四川2013年耦合度略微下降,2014—2015年持续上升,2016年又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在第1位;云南的耦合度在2013和2016年均出现下滑,但2014—2016年一直排在前3位。甘肃和宁夏的耦合度表现为下降—上升的V形发展态势,其中,甘肃的耦合度自2013年持续走低,并在2015年降至历年最低值,2016年又回升至0.4536;宁夏的耦合度在2013—2014年下降幅度明显,2015年回升,2016年达历年最高水平,但始终排名末位。青海的耦合度呈下降—上升—下降—回升的发展态势,2016年达历年最大值,但一直排在倒数第2位。新疆在考察期内的耦合度呈连续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0.4863降至2016年的0.4408。

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来看,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形成了颉颃耦合和低水平耦合两个耦合阶段。其中,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均属于颉颃耦合阶段;宁夏位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青海在2013和2015年属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其余年份均为颉颃耦合阶段。

2. 4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由表6可知,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内蒙古、贵州、云南和宁夏等4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N形发展态势,其中,内蒙古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3341持续上升至2014年的0.3551,而后下降至0.3389,2016年出现明显回升,略低于2014年的水平;贵州的耦合协调度在2012—2014年持续上升,2015年出现下滑,但在2016年达历年最高水平;云南2014年的耦合协调度为0.3686,略高于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0.3629),但该省在这两个年份均排在第3位;宁夏2016年耦合协调度达历年最高值,但仍然排名末位。广西和陕西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下降的倒V形发展态势,其中,广西2012—2014年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并在2014年达历年最大值(0.3679),但从2015年开始持续下降至2016年的0.3566;陕西2014年耦合协调度为历年最高水平,但2015—2016年持续走低。四川、青海、甘肃和新疆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下降—上升—下降—回升的发展态势,其中,四川2015年排在第2位,其余年份均位居首位,其耦合协调度在2013年略微下降,2014年提升至0.4036,2015年再次降低,2016年又出现明显回升;青海始终位于第10位,其耦合协调度在2016年达历年最大值(0.2128);甘肃在考察期内均排名第9位,其耦合协调度2012—2014年持续上升,2015年降至0.2295,而后回升至0.2329;新疆的耦合协调度从2013年开始持续降低,2014年略微回升后2015年再次下滑至0.2772,2016年有所提升,但仍未超过2013年的水平。重庆的耦合协调度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反N形发展态势,2013年下降至0.3361,而后上升至历年最大值(0.3576),但从2015年开始再次出现下滑,2016年降至0.3443,位于第6位。可见,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因此,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等级(表6)来看,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共分为轻度失调、中度失调、严重失调和极度失调4个等级。其中,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6个省份均属于轻度失调;甘肃均为中度失调;贵州2012—2015年为中度失调,2016年转为轻度失调,新疆2012—2014年均属于轻度失调,2015—2016年转为中度失调;宁夏2014年属于极度失调,其余年份均为严重失调;青海2012—2015年均属于严重失调,但2016年转为中度失调。

为便于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横向比较,本研究根据考察期内各省份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均值和旅游业综合指数均值,判别出各省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再根据各省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均值和耦合协调度均值,进一步判别出各省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和耦合协调等级(表4)。由此可推导,四川和云南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明显低于其旅游业发展水平,属于现代农业滞后型;其余9个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均明显低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属于旅游业滞后型。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均值介于0.1248~0.4995,包含颉颃耦合和低水平耦合两种类型。其中,宁夏位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其余10个省份均为颉颃耦合阶段。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介于0.1193~0.3882,包含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其中,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6个省份均属轻度失调;贵州、甘肃和新疆属中度失调;青海和宁夏为严重失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到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份2012—2016年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和旅游业综合指数,以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来看:(1)内蒙古和陕西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均值均大于0.3000,表明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2012—2016年内蒙古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劳动生产率、农业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本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单位农田农药使用量等7项指标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陕西在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R&D经费投入强度、每百农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土地生产率、本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单位农田农药使用量等6项指标上均具有明显优势。(2)甘肃和青海的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均值都小于0.2000,表明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较低。考察期内,尽管甘肃的农业财政支持力度及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均较大,但该省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土地生产率、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及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值均较低,且单位农田农药使用量较大;而青海仅在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每百农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及本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3项指标值上具有一定优势。从旅游业发展水平来看:(1)西部地区11个省份中只有四川的旅游业综合指数均值大于0.3000,表明该省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原因是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地区星级饭店总数、旅游景区总数、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业从业人数及旅游院校学生人数等7项指标值占据绝对优势。(2)青海和宁夏的旅游业综合指数均值都小于0.0300,表明其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可能是因为宁夏除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水平略高于青海之外,其余10项指标均排名最后。

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省份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均表现為波动性变化,四川和云南属于现代农业滞后型,其余9个省份均为旅游业滞后型。各省份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其中,四川和陕西保持排在前2位,甘肃、青海和宁夏一直排在后3位。贾登勋和刘燕平(2014)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地区间差距明显,并呈地域空间梯度递减布局,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现有研究中尚缺少专门针对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问题的定量研究文献。本研究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西部地区各省份在2012—2016年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判别出二者的耦合阶段和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各省份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较低,且波动性较大,形成了颉颃耦合和低水平耦合两种耦合类型。各省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二者的耦合度,但整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包含了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可见,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整体欠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从而切实提升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收集西部地区市域和县域的相关数据,以更全面地分析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

4 建议

4. 1 充分发挥旅游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乡村田园景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快培育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着重开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完善旅游内容和提升旅游品质,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二是健全旅游营销体系。明确地区旅游市场定位,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注重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搭建多种新媒体渠道整合营销平台,推行线下+线上一体化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旅游产品营销效果;通过主办、承办或创办地方特色节庆活动,设计节庆文化体验与生态农业旅游线路,增加游客旅游消费的同时,培养游客对地区旅游品牌持久的关注度。

4. 2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发挥其“领头羊”作用;加快推进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建设,鼓励成立产销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重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将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落实到位,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三是加速推进农产品流通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区域农产品供求匹配效率,使农民能切实分享到产业价值链增值收益。

4. 3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整治,完善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全覆盖。二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展开资金互助。根据产业耦合发展需要,加快开发相关涉农保险品种,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普及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引导龙头企业加大产品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丁雨莲,马大全. 2012. 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8(14):157-163. [Ding Y L,Ma D Q. 2012.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ve paths of tourism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ies——Taking “Dapu Rural World” in Wuhu City as an exampl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8(14):157-163.]

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王坤. 2013. 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 经济地理,33(12):195-201. [Fang Y L,Huang Z F,Duan Z X,Wang K. 2013.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about Chinese tourism developing and eco-environment[J]. Economic Geography,33(12):195-201.]

韩叙,石宝峰,夏显力. 2017. 基于循环修正模型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4-71. [Han X,Shi B F,Xia X L. 2017.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circulation correction model[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1):64-71.]

黄祖辉. 2014. 现代农业能否支撑城镇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5. [Huang Z H. 2014. Can modern agriculture sustain urbanization?[J].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3):1-5.]

贾登勋,刘燕平. 2014.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1-6. [Jia D X,Liu Y P. 2014.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 West China[J].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29(1):1-6.]

柯炳生. 2007.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18-23. [Ke B S. 2007. Some thin-king on quickening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advancement[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18-23.]

李天芳. 2016. 基于产业耦合理论的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J]. 理论探讨,(3):78-82. [Li T F. 2016.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eco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industrial coupling theory[J].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3):78-82.]

刘圣欢,杨砚池. 2015. 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4(3):44-52. [Liu S H,Yang Y C. 2015. The industr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of Yin-qiu Town in Dali City[J].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54(3):44-52.]

齊城. 2009. 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3):13-20. [Qi C. 2009. Set-up of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3):13-20.]

王丽芳. 2018. 山西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 农业技术经济,(4):136-144. [Wang L F. 2018.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4):136-144.]

向丽,胡珑瑛. 2018.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4):80-89. [Xiang L,Hu L Y. 2018.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4):80-89.]

许悦,刘玲,刘维哲. 2018. 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耦合效应分析——以海南省为例[J]. 生产力研究,(6):72-75. [Xu Y,Liu L,Liu W Z. 2018. coupling effect analysis about tourism and moder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A case study of Hainan Province[J]. Productivity Research,(6):72-75.]

薛海波,吴文良,渠鲲飞. 2019.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实证分析与优化建议——以沂蒙山区桃业与旅游业为例[J]. 农业经济与管理,(4):85-94. [Xue H B,Wu W L,Qu K F. 2019. Optimization ideas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mountainous area—Based on investigation on peach industry and tourism in Yimeng Mountainous are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4):85-94.]

袁中许. 2013. 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 旅游学刊,28(5):80-88.[Yuan Z X. 2013. Dynamic effects and development trendency of coupling between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big agriculture[J]. Tou-rism Tribune,28(5):80-88.]

张文建. 2011. 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 旅游学刊,26(10):11-12. [Zhang W J. 2011. Agricultural tou-rism: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raction[J]. Tourism Tribune,26(10):11-12.]

张雅. 2017. 产业融合视阈下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7):30-31. [Zhang Y. 2017.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y,(7):30-31.]

郑晓婷. 2016. 晋江市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Zheng X T. 2016. The convergence research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Jinjiang[D]. Fuzhou: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周成,馮学钢,唐睿. 2016. 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 经济地理,36(3):186-193. [Zhou C,Feng X G,Tang R. 2016.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mong the regional economy-ecological environment-tourism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J]. Econo-mic Geography,36(3):186-193.]

周蕾,段龙龙,王冲. 2016. 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以四川省为例[J]. 农村经济,(10):40-45. [Zhou L,Duan L L,Wang C. 2016.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Rural Economy,(10):40-45.]

朱学强. 2018.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J]. 社会科学家,(10):70-78. [Zhu X Q. 2018.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s tourism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ocial Scientist,(10):70-78.]

Cai J N,Leung P S,Mak J. 2005. Tourisms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5(1):36-52.

H?ussler C,Patzelt H,Zahra S A. 2012.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high technology new fi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7(2):217-233.

Porter M E. 2011.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Simon and Schuster Inc.

(责任编辑 邓慧灵)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旅游业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