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
教学思考
以细读的姿态多角度回望文本,首先,我看到了它在整个单元编排中生发的意义。第六单元以“美好童年”这一主题串起了精读、略读、习作、语文园地的学习,读写目标指向“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并能尝试“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围绕单元主题,编者从学生的视角选编《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以及《我不能失信》4篇文章,点缀快乐的童年,还原美好的生活,勾勒出意趣盎然的童年场景,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既是在读文更是在感受当下,寻找自己。其次,我读到了它幽默诙谐的话语,完整清晰的叙事,在细腻深刻的体察中,儿童的天性,专属于他们独有的心灵密码,在对比起伏的叙事脉络中一览无余,因而,文章如此成功地塑造了“我”(智多星)、小沙(小傻)和老剃头师傅(“害人精”)等人物形象。而在秦文君《调皮的日子》一书中,更是有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图谱,携带特定的称谓,镌刻在一个又一个独立成篇的好玩的故事中,读罢令人忍俊不禁,继而回味无穷。以作品本身之趣逗引学生阅读之乐。同时,指向人物特点的习作内容又如此契合选文的基调,“小书虫”“智多星”“乐天派”……本单元习作要求写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就可以在“阅文、悟写、练能”三个维度之间交织、融合,读写融通的目标在进一步细化中予以落实。第三次读文,让我感受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艰苦。如何统整教学细化目标,既要让“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语文要素在彼此联系、相互贯通中有效达成,又能很好地利用课文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学用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让文本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形成教学的合力呢?我关注到本课课后题的匠心设计,问题指向发现表达特点,联通单元习作。三道题目从三个维度清晰地勾勒出从内容到形式的言语发展路径,架构起从理解到运用的语文教学生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学单梳理难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凭借生活经验,在语境中深刻理解“锃亮、耿耿于怀”等词语的意思,并借助微课习得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借助示意图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捕捉重要信息了解
“我”替小沙剃头的过程,能借助鱼骨头运用连接词“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讲述过程,感知“我”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读出趣味。
4.通过联读比较,发现“动作+想象”的描写方法可以使事例中的细节表达准确地表现人物特点,从而凸显生动描写的技巧,并能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熟悉的人物片段。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以聊身边各式各样有特色的人物切入課题。
一、直接揭题
猜想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师”?剃头大师又有怎样的本领?
相机引出:看到这样的称呼,老师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在上海一家著名理发店看到的一位剃头大师。当时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师傅上了点年纪,一身干净平整的对襟白褂衫,扣子扣得严严实实。脸带微笑,话不多,一上来便利索地抖了抖那沾满黑色碎发的白绸布,轻轻一挥手,布在空中滑了一个优美的弧线,稳稳妥妥地罩住了理发人的全身,只留下一个突兀的脑袋。随即,师傅扳正了理发人的脑袋,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便拿起一把大剪刀,咔嚓咔嚓,手到发落,不一会儿已理出个短短的小平头,远看就像那半开的椰子反扣在头顶上。呵,真不愧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剃头大师啊!
引发冲突:课文中介绍的这位剃头大师和老师见到的剃头大师一样吗?
(设计意图:如果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那么,导入环节的悬念设置是形成一堂课的思维张力,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好的导课,恰如好的电影开篇,从来不敢挑战观众的耐心,幕布一启,便让人心跳入局。此处教师的下水文犹如一幕好电影的开场,既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布线设扣,又为下文感悟写法铺桥设路。)
二、预习反馈
1.概括课文内容。
文中介绍了哪几个人?(相机板贴)
你能简单说说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相机板书:
2.梳理人物称号。
如果说老剃头师傅被小沙称为“害人精”,“我”自认为是剃头大师,那么小沙,根据他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你们觉得用哪个词好?
预设:胆小鬼、骂人精……
3.书写“胆小鬼”。延伸“鬼”的字源加深形象记忆。
4.认读词语。重点正音:随便处置。
5.根据学情重点理解“一绺头发、锃亮、耿耿于怀”等词句的意思。
6.微课小结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展示微课内容)
教师的引语:其实,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我们来听听学习小伙伴怎么说。
小林: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方法很多。可以查字典,理解句子中难懂的词语。
小东:嗯,理解了难懂的词,再联系上下文,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林:没错,有的时候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体会和想法,像小沙这样的理发经历我就有过,头皮被扯得生痛,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咯吱咯吱痒,比受了刑罚还难受。
小东:真的啊,看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生活处处有学问,身边处处有能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学,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关注彼此之间发生的事情,借机概括课文内容,渗透概括方法。再通过学情调查统计数据,聚焦学生认为难懂的词句,展开多种方法指导,顺势归纳出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自然无痕地落实语文要素。)
三、直奔重点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课后第一个思考题。出示课后题一: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1.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我”替小沙剃头的段落,在段落前打上三角形。
2.有感情朗读。
3.默读思考:“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描写是有条理的。圈画关键词,提示有些关键词需要前后连一连,再概括一下。
交流反馈,标注关键词形成情节发展的鱼骨头:
4.句式训练: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剃头大师。
指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说一说“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5.引读:就这三脚猫功夫,“我”却自认为
是剃头大师,怪不得小沙见了“我”理的头发像见了鬼一样。最后迫不得已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
6.解决问题:老剃头师傅剃头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①预设内容上的不同:
老剃头师傅手艺好,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就能咬住头发干脆利落地剪。
“我”,根本不懂如何剪发,抱着调皮的心理,将小沙的头发当试验品,结果剪得坑坑洼洼,像鬼一样……
②预设描写上的不同:
老剃头师傅为小沙剪发写得比较简单。
“我”替小沙剪发写得比较具体。
适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写“我”替小沙剃头的过程中,不仅有动作的刻画,还随时穿插“我”大胆的想象。
这么一写,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预设:调皮、幽默,有点喜欢搞恶作剧。
7.联读比较。回到老师曾经见过的剃头大师,找找我的文字中有没有“动作+想象”的描写?从中你又能感受到这位剃头大师有什么特点?
预设:手艺好、技术高超、动作麻利、和蔼可亲……
小结:你看,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加上一定的想象,就能让细节更突出,人物特点更鲜明。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的实践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习的疑难点。设计从课后题入手,揭示核心目标,理清阅读思路。通过鱼骨图形成情节发展支架,借助关联词有条理地讲述“我”替小沙剃头的过程。并借助比较、联结与推论等阅读策略,发现读与写在作品形式——“怎么写”上的结合,从而引出“动作+想象”的描写方法可以凸显人物特点、夸大事例细节,为高效的读写结合埋下伏笔。)
四、延伸课堂
1.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己,他(她)或许很爱看书,是个十足的小书虫;他(她)或许乐观积极,笑容整天挂在脸上;他(她)可能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天塌下来都不愁。请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试着介绍一下他们,写的时候抓住人物的动作,加以一定的想象,写完后读给那个同学听一听,问问他(她)像不像。
老师给你们提供几种开头和结尾的方式——
他是一个十足的……
要说她吧,嘿嘿,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怎么样,你们觉得他(她)像不像一个……
2.推薦阅读:秦文君《调皮的日子》,关注小说中塑造的各式人物,从有特点的称呼入手猜想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把精彩的、有独特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带给学生,培养学生纯正的语言趣味和文字感觉。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单篇延伸至整本,建构整体性思维,加深儿童的阅读体验,丰富其对作品主题、表现手法的进一步认识、理解与感悟,同时,以读促写,读写共进,既是分步落实言语习得的过程,同时又是为习作的顺利展开设计有意义的练习,通过高水平练习达成整合学习内容、链接丰富生活、应对真实情境,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