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中
摘 要:通过对宁海县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休闲空间、休闲氛围、交通区位、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认为宁海县具备建设运动休闲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宁海县建设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措施:丰富运动休闲体系;拓展多元化运动休闲产品;优化运动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培育特色品牌、建设重点项目;培养运动休闲产业人才、为运动休闲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关键词:宁海县;运动休闲城市;运动休闲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0)02-0062-06
近年来,宁海县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目前,已形成海洋休闲度假、山地户外运动、乡村民俗体验、体育赛事、航空运动等,多层次、立体化的体育旅游发展格局,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运动休闲之城已初具雏形。本文对宁海县建设运动休闲城市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产品体系、产品设计、休闲运动空间等发展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路径与建议,旨在为宁海县运动休闲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推进宁海县运动休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1 宁海县建设运动休闲城市条件分析
一些研究者已对运动休闲城市形成的条件、旅游城市与运动休闲城市的差異性等问题作了研究,笔者在阅读参考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运动休闲城市形成,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条件:一是城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厚;二是城市交通便捷;三是城市生态环境优美;四是运动休闲空间布局合理,休闲设施完善;五是休闲运动氛围浓厚;六是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宁海县建设运动休闲城市,已初步具备以上条件。
1.1 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宁海县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如“浙东丽江”前童古镇;色彩斑斓、奇妙无比的石文化风情园伍山石窟;《徐霞客游记》开篇首宿地梁皇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十里红妆”明清婚俗演绎场;“海滨庐山”东海云顶;海水清澈、风平浪静的宁海湾旅游度假区;风景秀丽的浙东大峡谷等。此外,宁海还拥有4个4A级旅游区和3个3A级旅游区,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村2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4个,这些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宁海县运动休闲城市构建的资源基础和物质支撑。见表1。
1.2 交通区位
宁海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县城距宁波栎社国际机扬64公里,距北仑港80公里,距省会杭州200公里左右,县境内有甬台温高速铁路、沈海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基本实现宁波、杭州、上海、福州等区域内1~3小时交通圈,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1.3 生态环境
宁海县境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溪流众多,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盛,全年空气质量I级的天数在300天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人间仙境”之美誉,适宜发展户外运动。
1.4 运动休闲氛围
全民健身,快乐生活,已逐渐成为宁海老百姓生活理念。宁海县拥有国字号的“两条道”,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绿色自行车道。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全国首条国家标准的登山健身步道;绿色自行车道,布局站点170个,共向市民发卡1.9万余张,日租还车1.2万余次,较好地带动了市民参与运动休闲。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节,阳光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县、乡镇(街道)两级机关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与培训活动已成制度化,职工的业余文体生活丰富多彩;18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健身苑,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以及综合性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赛事,“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这是城区居民的切身感受。目前,宁海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运动,使宁海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市民越来越追求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休闲氛围日趋浓厚。
1.5 运动休闲产业发展
1.5.1 赛事与休闲健身、文化节庆融合发展,内涵彰显特色
宁海近年来承办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如全国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宁海)休闲运动大会、露营大会、定向公开赛、“徐霞客山地马拉松宁海越野挑战赛”等,受到国内乃至国际的关注。同时,以赛事为平台,积极举办中国户外用品博览会、中国住博会宁海精品展、中国徐霞客开游节、胡陈桃花节、农业博览会等文化节庆活动,体育赛事与休闲健身、文化节庆活动密切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新颖的“宁海风情”。
1.5.2 健身休闲制造业发展势头旺盛
宁海户外运动蓬勃发展,健身休闲制造业发展势头旺盛。目前,全县登山杖、帐篷、健身器材、跑步机、户外照明器材等生产企业已超过100家,年销售超30亿元,形成集研发、生产、展销于一体的休闲体育产业基地。
1.5.3 运动休闲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宁海湾位于宁海东北部强蛟镇,具有优越的空域环境。根据宁海县旅游发展需要,一家能停泊250艘游艇的宁海莱悦游艇俱乐部已经建成。以游艇俱乐部为主体,海岛游艇观光旅游、游艇驾照培训、游艇维修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游艇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宁海依托三门湾通用航空机场,开通了宁海至舟山旅游航线,市民有望乘坐直升飞机往来于宁海、舟山两地,坐飞机旅游观光或将成为新的时尚。以此为基础,宁海可以打造高水平航空服务体系,形成航空制造、航空培训、航空服务、旅游休闲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1.6 运动休闲空间与设施
宁海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把传统的户外健身运动同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内第一条集登山运动训练与健身于一体的登山健身步道;另外,自行车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将柔石故居、十里红妆、西门、潘天寿故居、旅游集散中心等景点串成一线,宁海县体育中心、宁海县游泳馆、弘奥健身会所、力德斯游泳健身会所、宁海水上乐园、各中小学体育馆、许家山房车露营公园、宁海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基地、胡陈户外运动及航空小镇、深甽镇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梅山村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等体育设施,初步形成了集休闲、养心、健体、游览观光等多重效应的运动休闲之路,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充足、设施完善,能够满足居民和旅游者旅游和休闲的需求。
2 宁海县建设运动休闲城市发展措施
2.1 发展丰富运动休闲产品体系
宁海县山海兼具、户外休闲资源丰富,运动休闲产品体系的拓展应以山海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为支撑,重点发展海洋休闲旅游、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健身养生旅游、乡村休闲旅游、赛事旅游、会展休闲旅游六大产品体系。见表2。
2.2 拓展多元化运动休闲产品
2.2.1 海洋休闲旅游产品
海洋休闲旅游依据地理空间可以划分为海岸、海面、海空、海岛几个区域,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要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宁海县海洋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可见表3。
2.2.2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民間传统体育活动产品:宁海县海域面积较大,渔民世代以渔业为生,在长期的海洋生活生产中,形成了一些与渔民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海洋特色文化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产品。宁海县应充分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以运动休闲体验为开发模式,从旅游者的“感受旅游”入手,创设主题公园,吸引游客参与丰富多彩的渔家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如采海苔、船拳、船上拔河、爬桅杆竞速、织网竞速、海域游泳比赛、刨瓜子蛤、刨淡菜、海涂速滑、海涂摔跤、海涂负重接力、滩涂钓鱼、龙舞、马(船)灯舞、傩舞、插秧竞速等,充分让旅游者感受异质文化,体验异域民间民俗风情。
民俗节庆体育旅游产品:宁海节庆文化十分丰富,目前,宁海已有徐霞客开游节、越溪沧海桑田节、胡陈桃花节、长街蛏子节、宁海湾旅游文化节、十月半、大梁山啤酒狂欢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2.2.3 乡渔村休闲旅游产品
乡渔村闲适、宁静、优越的生态环境,迥异于都市的劳碌、喧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渔村休闲旅游对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宁海县乡渔村休闲旅游应当依托欢乐佳田农场、胡陈乡村旅游示范区、桑洲乡村旅游示范区、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强蛟镇峡山村海上乐园、连福山度假休闲中心、茶山休闲度假基地、胡陈港乡村滨水度假基地、金塘庄园、胡陈东山桃园、三麓潭乡村旅游区、箬岙村、中堡溪村、西岙村、力洋村、许家山石头村等资源,发展特色农场采摘体验、乡村野炊、农家住宿、露营公园、渔家海洋文化观光体验、茶文化休闲体验、滨水休闲、古村落主题游、名人故居休闲游等产品。
2.2.4 康体养生休闲游产品
以“天然氧吧”宁海国家森林温泉为主体,整合白溪水库、龙宫峡谷、雁苍山等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为集森林养生、温泉疗养、生态休闲、静心禅修、康体健身为一体的度假新村。宁海白溪是宁海县的最大的水系,其周边拥有大松溪峡谷、双峰国家森林公园、飞龙湖三大景区,此区域可以结合岔路镇葛洪养生小镇,发展为森林疗养、气候疗养、运动疗养、医学疗养、食物疗养、文化疗养为特色的休闲养生基地。
2.2.5 体育赛事旅游产品
宁海县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运动休闲旅游,以产品的观赏性、体验性、竞争性,文化性、地域性、休闲性、健身性为主,以打造国家级品牌赛事为抓手,把体育、旅游、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国运动休闲大会、中国户外运动节、徐霞客山地马拉松宁海越野挑战赛、前童古镇定向公开赛、环中国业余自行车赛(宁海站)、全国休闲垂钓大赛等赛事活动,给旅游者身心带来更深度的体验。
2.2.6 会展体育旅游产品
依托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户外运动用品博览会等会展业,在体育风情小镇、农渔特色旅游示范区、运动休闲基地等休闲旅游资源地设立会展分区,以大众参与为宗旨,结合中国(宁海)运动休闲大会,设置体育论坛主题峰会、攀岩竞速、房车露营、精品农宿、垂钓大赛、越野挑战赛、环宁海骑游大会、沙滩音乐周、“篝火之夜”等多项活动,通过“休闲体育+会展+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体育旅游会展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2.3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核、两翼、两环”运动休闲发展框架
目前,宁海县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较快,项目较多,根据地理环境格局、旅游资源、休闲运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分布特点,宁海县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布局可规划为“一核、两翼、两环”四大支撑性板块。 一核是以宁海县主城区为主,涵盖兴宁路、桃园路为纵轴,兴海路、天明路为横轴的区块,重点建设融城市景观、场馆欣赏、民俗风情、节庆、现代商务会展、中央商务区、休闲公园、社区健身、体育赛事及旅游集散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体。两翼是指:东翼的茶院、力洋、长街、胡陈等乡镇,该区域主要有东海云顶、胡陈港水库、力洋水库、慈云庵佛教学院等旅游风景区,可开展崇佛朝圣、康体养生、观光度假、茗茶采摘、步道健身、山水体验、古村建筑游览、特色民宿、户外休闲等休闲运动;西翼包括黄坛镇、岔路镇、桑洲镇、前童镇,地貌主要为丘陵、山林地,该区域具有浙东大峡谷、前童古镇、梁皇山、白溪、梁皇溪、南溪温泉等优质旅游资源,可围绕森林、湿地、古镇,重点开展森林生态观光、休闲养生、古村民居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温泉疗养之旅;两环:以岛、水“为魂”,北部板块以宁海湾环线为主,重点发展环宁海湾游艇巡游、海滨度假、海岛生态休闲、农渔风情体验之旅;南部板块以环三门湾北岸线为主,打造山地高尔夫球场、山地探险、水上运动、休闲养生、开心农场及低空飞行、滑翔休闲运动之旅。
2.4 培育特色品牌,建设重点项目
聚焦“中国运动休闲大会”、“千里走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自行车运动休闲绿道三大品牌,整合资源,深度融合,凝练特色,展示魅力,实施品牌化发展。
建设三大基地:1)宁海湾区块,围绕清澈的海水、多姿的岛群做文章,集中开发大型游艇巡游、海钓、海上餐厅、高档海景酒店、游艇会展、海洋民俗体验、海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形成寧海湾游艇休闲+海岛疗养+特色民宿+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基地。2)依托胡陈乡、深甽镇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立足“山、海、河”优势旅游资源,发展攀岩、垂钓、皮滑艇、滑翔伞、野外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温泉疗养、马术、房车、滑雪、森林氧吧等多种运动项目,打造全省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示范基地。3)打造以深甽的登山杖企业、西店的户外手电筒企业为主体的户外运动产品研发制造业基地,以体育+为核心,推动产业创意文化旅游、科技旅游、研学培训、户外运动装备会展等项目的发展,为户外运动休闲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2.5 加快运动休闲产业人才培养,为运动休闲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宁海县建设运动休闲城市,必须有一支复合型的运动休闲管理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为此,首先与浙江省内有关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办人才培训基地,为运动休闲城市建设培育高素质、强能力、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出台《宁海县引进优秀管理人才规定》,想方设法引进在全国有知名度,熟悉运动休闲产业市场运作的管理人才。
2.6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利用携程旅行网(景区官方电商营销平台)、抖音等知名平台,以及城市休闲主题微电影、官方微信、名人宣传、高铁广告、中国宁海休闲旅游研讨论坛、发放长三角休闲旅游“一卡通”、2022杭州亚运会等立体化方式,进行营销和推广宁海县旅游资源、运动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和运动休闲品牌产品,塑造宁海城市形象。
重点打造中国运动休闲大会、越野挑战赛、中国业余自行车赛、全国海钓巡回赛、前童古镇定向公开赛、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穿越活动、户外运动大会、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等赛事活动,把赛事作为宣传城市、展示城市魅力的突破口,通过赛事平台,引领运动休闲体育产业和赛事深度融合,燃爆运动休闲产业,加深大众对“运动休闲之城――户外宁海”城市名片的认知。
以徐霞客开游节、胡陈桃花节、岔路葛洪文化节、越溪沧海桑田节、宁海湾旅游文化节、前童元宵行会等节庆活动为契机,把运动休闲元素植入富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文化中,通过户外运动、乡村生态观光、民间民俗体育、康体养生、水上运动、渔农事体验、灯会巡游等一系列参与性强的活动与节庆文化深度融合,丰富节庆内容,深耕“节庆+康养+运动+休闲度假”市场,打造户外运动的引领地和运动休闲目的地,凸现宁海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黄潇潇.休闲度假城市旅游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李瑞.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张素,刘嘉龙.运动休闲城市品牌推广机理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6).
[4]李国强,刘英杰,蔡传明.运动休闲城市构建的基础与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3(1).
[5]魏翔,李卫东,高杨,等. 银川市建设运动休闲城市的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4).
[6]黄鹤.重庆市主城区运动休建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王栋梁.国内外休闲旅游与休闲城市研究述评[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4).
[8]张素.运动休闲城市成长机理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9]梅锐.新形势下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10]王虹.马鞍山市构建休闲旅游城市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1,6(3).
[11]任淑华,王胜.舟山海岛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2).
[12]温燕,康保苓.基于游客认知的运动休闲城市建设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6).
[13]黄安民,韩光明.从旅游城市到休闲城市的思考:渗透、差异和途径[J].经济地理,2012,32(5).
[14]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J].旅游学刊,2007,22(10).
[15]赵承磊.河南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4).
[16]卢一,许军.论怖休闲运动的学科体系[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