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翻译师资“双师双能型”认证标准探析

2020-05-11 06:15柯军
青年时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标准

柯军

摘 要:目前,高校外语类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应用型,而翻译“双师双能型”师资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和基础。面对高校在认定翻译方向“双师双能型”师资标准模糊和缺乏统一规范的现状,本文从国家行政层面的统一翻译证书和规范翻译市场、高校制度层面的明确认定标准和承认翻译职称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层面的积极走进考场和市场,探索了“双师双能型”师资的认证标准。

关键词:翻译师资;“双师双能型”;标准

一、背景

目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口笔译实践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前提是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教师,而何刚强、詹成和鲍川运等早就指出,翻译师资是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是口、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十年后的今天,情况仍没有明显好转。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双师双能型”师资的认定和培养既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外语专业应用型转型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背景,本文拟探索研究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师的“双师双能型”认证标准,以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二、目前高校翻译师资“双师双能型”和认证标准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存在“双师型”“双能型”“双师+双能型”三种说法,标准不统一。

从国内的普遍情况来看,对于“双师双能型”师资的认定主要有3个倾向。

一是是否具备“双职称”,即既拥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拥有其他相关行业职称;二是是否具备“双证书”,即既拥有相应资质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拥有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三是是否具备“双能力”,即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华中地区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几所兄弟院校的情况的来看,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具备如下几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均可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中级及以上资格资格证书;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近5年中有2年以上在相关一线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或者近5年中有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型比赛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奖项,等等。

从这些认定标准可以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标准是断裂式的。“双师型”,即强调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职称型”,即强调应该由高校教师职称和翻译职称;“双能型”,即强调除教学经验外,应有相关一些实践(培训)工作经历。教师只要满足这三个方面的其中一面,即可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师资。

笔者认为“双师双能型”是“双师+双能”的结合,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翻译资格证才能进行认证。目前,国内主要有如下几种翻译资格证: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实施和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通过者获得相应等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此证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由上海市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设立的《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除了壮而好学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分牵头颁发的证书之外,有一些高校也有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资格证书。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会议口译(CI)”班,通过考核者可获得“会议口译专业证书”,受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认可;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组织实施和给通过者颁发的“广外国际会议传译专业证书”;对外经贸大学和欧盟合作开展的“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给通过者颁发的、有双方共同签署的口译资格证书,等等。因此,当前的情况是標准模糊化,证书多样化,导致在认定“双师双能型”师资时,各高校只能各自为政,模糊处理,并不利于真正很好地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在认定第一种“师”或“能”时,基本上是统一的标准,即申请人是否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但是在认定另一种“师”或“能”的过程中,其认定的标准往往是根据各高校行政部门,特别是人事部门的认知和认可来决定。在当前情况下,这一客观现实就给高校认定翻译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到底哪个或哪些证书能被认定?拥有证书是否一定认定?没有相关证书,但拥有相关培训和实践经验,能否认定?。

三、翻译专业师资认证问题

教师资格证由其上一级教育主管单位颁发,只有一个部门和一枚印章,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翻译资格证书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颁发单位。各资格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实际上损害的是翻译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虽然翻译系列职称已经实行多年,但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几乎都不承认,制约了其良性发展的机会。尤为严重的是,与包括教师资格证在内的绝大部分证书不同,目前的官方立场和翻译市场需求都没有强制要求翻译人员持证上岗。只要有人敢接翻译的活儿,就可以去“出任务”。而往往很多资质、水平不够的人容易造成翻译的“翻车现场”。这些现象也损害了翻译职业的形象和权威性。

因此,从国家的行政角度来看,应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为唯一证书的翻译资格证书体系。同时,整顿翻译市场,要求翻译人员持证上岗,按证书级别提供服务和收取报酬。这既有利于保证翻译市场的良性发展、保护翻译证书的权威性,也可以很好地保障持证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来,高校教师只有在获得国家认证的前提下才可能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师资,而高校在做出相关认定时,拥有政策依据,可以避免证书“打架”的情况。

此外,还应该促进翻译系列职称建设,持证人员在完成了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后,可以申报翻译系列职称,在高校能被认可,在待遇等各方面应等同于相应级别的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促进翻译职称工作的良性发展。

高校应主动改革“重研究、轻实践的评价体系和传统观念”,提升“翻译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在“双师双能型”师资的认定过程中,在当前还没有形成唯一“国标”的前提下,高校要主动识别现有的各类翻译资格证书,并对其加以明确认定。在职称工作方面,高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认识到翻译专业的特殊性,承认翻译实践和翻译系列职称,并保证职称获得者的合法权益,提升更多的高校翻译教师申报翻译系列职称的意愿。

由于翻译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而且国内翻译专业和翻译资格认定的工作都开始得较晚。因此,许多翻译界的前辈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从业者并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认定,但从业的业绩斐然,广受业界认可。即“双能力型”教师是否能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师资以及如何认定就成为了高校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借鉴当前国内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在评定翻译专业相关等级职称时的标准,来对“双能力型”教师是否具备“双师双能型”师资进行认定。因为正如刘和平教授所说:“教师如果没有对口译的基本了解和研究,只能停留在经验论阶段,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应十分强调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双能力型”教师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师资。

从教师自身来说,广大翻译教师应该主动走出象牙塔,走进考场和市场。走进考场是指通过系统学习,参加相关从业资格考试,取得翻译资格证书,成长成为“双证书型”教师;走进市场,是指主动走进企事业单位,给他们提供口笔译翻译服务,积累实践经验,成长成为“双能力型”教师,并积极申报翻译系列职称,成为“双职称型”教师。教师在获得证书之前和之后,都可以为企业服务,教师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参加资格考试获得证书和职称。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双师+双能”型师资,为培养翻译实践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双证书型”,可能出现有证书、无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能力型”,可能出现无证书、有实践能力的“双能型”教师。这在一定时期内,将会是客观事实。“双师双能”的核心含义是既具备“教师素质”又具备“实践素质”,最终只有“双职称型”教师才应该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四、结语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果要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翻译专业“雙师双能型”师资是前提和保障。因此,从国家、高校和教师个人层面都要做出努力,形成“双师双能型”师资的认证标准,最终让“双职称型”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为高校转型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45-47.

[2]何刚强.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需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24-29.

[3]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和专业建设[A].王恩冕.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14-153.

[4]夏云.“双师型”翻译专业师资建设: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J].语文学刊,2016(9):88-89.

[5]詹成.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3-105.

[6]张莲.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13(1):81-102.

[7]吴耀兴.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135-136.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你可能还在被不靠谱的对比度标准忽悠
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研究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2015年9月新到标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