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菊 刘素娴 吴美娜
【摘要】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苏醒期是否出现躁动分为观察组(出现躁动)和对照组(未出现躁动), 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 探讨患者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168例患者中26例出现苏醒期躁动(观察组), 142例未出现苏醒期躁动(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室温度(24.92±0.80)℃、补液量(740.38±205.92)ml、镇痛泵使用率19.23%(5/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2±0.64)℃、(899.65±256.23)ml、76.76%(109/142), 尿管留置率69.23%(18/26)、引流管数量(2.35±0.85)个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66%(62/142)、(1.56±0.70)个,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善手术室温度, 保持充足的补液量, 合理使用镇痛泵和减少尿管、引流管等, 均能够有效减少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和评估容易引起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及时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改善患者的手术舒适度。
【关键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护理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46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在麻醉恢复期出现的兴奋、躁动、定向障碍等并存的不恰当行为, 可表现为身体无意识动作、挣扎、哭喊、无理性言语等, 倘若处理不当, 可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 2]。因此, 如何有效减少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当前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手术室护理人员, 充分分析和评估引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改善患者麻醉后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近2年来在基层医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了有效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策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广东连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68例, 其中男132例, 女36例;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38.83±9.14)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51例, 胃肠外科手术37例, 妇产科手术62例, 泌尿外科手术18例;手术时间1~4.5 h, 平均手术时间(2.42±0.96)h。
1. 2 纳入标准 ①手术前意识清晰, 无遗传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②手术前沟通自如, 体查合作, 无听觉、视觉等障碍;③择期手术患者, 签署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知情同意书;④手术顺利, 术后顺利进入复苏室进行观察。
1. 3 排除标准 ①意识障碍, 无法正常言语沟通和配合检查;②存在听觉、视觉、感觉等障碍;③有严总遗传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④急诊手术患者;⑤术后不能够进入复苏室观察, 需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或者存在严重手术并发症等。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苏醒期是否出现躁动分为观察组(出现躁动)和对照组(未出现躁动), 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参照Ricker等于1999年提出的镇静-躁动评价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 SAS)[3]根据患者的7项不同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量化评分, 其包括7种临床状态, 分值为1~7分, 其中分值≥5分表示有躁动, 5分为轻度躁动, 6分为非常躁动, 7分为危险性躁动, ≤4分为无躁动存在。单因素分析指标包括性别(男/女)、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室温度、补液量、镇痛泵使用率、尿管留置率、引流管数量。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8例患者中26例出现苏醒期躁动(观察组), 142例未出现苏醒期躁动(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室温度(24.92±0.80)℃、补液量(740.38±205.92)ml、镇痛泵使用率19.23%(5/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2±0.64)℃、(899.65±256.23)ml、76.76%(109/142), 尿管留置率69.23%(18/26)、引流管数量(2.35±0.85)个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66%(62/142)、(1.56±0.70)个,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 1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也会增加手术并发生的发生, 如容易造成手术出血、伤口裂开、对合错位、引流管移位等, 是影响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尚无一致观点, 于艳等[4]对于9736例全身麻醉患者观察发现, 292例发生恢复期躁动, 发生率仅为3%;周楠等[5]对于387例全身麻醉患者观察发现, 麻醉恢复室内成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可达28.7%, 其中60.4%是在进入恢复室30 min内发生的;熊玉慧等[6]对1500例患者观察发现, 有274例(18.27%)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清躁动。由此可见, 观察样本量的不同所得到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也差距甚大。本文对168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的分析中发现, 出现苏醒期躁动26例, 发生率为15.48%, 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相似[7-9]。
3. 2 护理策略 目前, 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机体受到的刺激、体位的不当、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10-13]。Wei等[14]对1736例患者研究发现, 疼痛是引起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躁动的主要因素, 当患者在术后苏醒期出现躁动早期建议采用鎮静、镇痛药物。陈培炎[15]对全身麻醉术后未清醒患者入麻醉恢复室期间最适宜体位的分析及护理发现:在全身麻醉术后采取去枕平卧位的患者, 虽然这种体位能够预防舌根后坠、吸入性肺炎等麻醉并发症, 但它会将潮气量减少9.2%, 不利于呼吸恢复。Ansaloni[16]对>65岁行普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研究发现, 术前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的患者出现麻醉恢复期后谵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 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可有采取以下策略。
3. 2. 1 术前教育、有效镇痛 Cole等[17]对260例行下腹部手术的儿童研究发现, 有30%的儿童会出现经历哭闹不安等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表现, 其与儿童术前不完善的心理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丁祎[18]对96例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对照研究发现, 综合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意识恢复和疼痛程度有着显著差异, 综合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减少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熊玉慧等[6]回顾性分析15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资料发现, 术后为镇痛及使用催醒药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后镇痛及未使用催醒药的患者。可见术前的心理疏导和疼痛的预防是应对苏醒期躁动的有效策略。本次研究中也发现, 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观察组使用术后镇痛泵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 术前对患者做好手术疼痛的宣教、早期使用镇痛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3. 2. 2 调整体位和温度、舒适护理 李爱萍等[19]认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 在术后无相关禁忌证的情况下, 采取>30°半卧位的体位将更有利于术后的苏醒和恢复。于佳伶等[20]对120例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观察发现: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保持舒适体位等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程度。邱带妹等[21]认为术中保温对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有着积极地作用;肖莹等[22]也发现保温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躁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观察组的手术室温度(24.92±0.80)℃、补液量(740.38±205.92)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2±0.64)℃、(899.65±256.23)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保持术中舒适的环境, 让患者避免寒冷的刺激, 保持足够的补液量能够减少患者躯体对于低温刺激产生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从而减少躁动的发生。
3. 2. 3 减少医源性管道的刺激 Kim等[23]认为尿管的刺激会导致患者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赵金兰等[24]对全身麻醉的胸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尿管留置是影响患者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于艳等[4]通过对9736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的观察, 结果显示:292例(3%)患者发生恢复期躁动, 导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刺激、术后切口疼痛等不良刺激是患者出现躁动的常见原因。本文分析也发现, 观察组的尿管留置率69.23%(18/26)、引流管数量(2.35±0.85)个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66%(62/142)、(1.56±0.70)个,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 减少医源性的刺激, 可以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与国内学者相一致[25]。
综上所述, 改善手术室温度, 保持充足的补液量, 合理使用镇痛泵和减少尿管、引流管等, 均能够有效减少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和评估容易引起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及时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改善患者的手术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Xará D, Silva A, Mendonca J, et al. Inadequate Emergence after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and Hypoactive Emergence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Clin Anesth, 2013, 25(6):439-446.
[2] Yan LM, Chen H, Yu RG, et al. Emergence agitation during recovery from intracranial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 a protoco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plan for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BMJ Open, 2015, 5(4): e007542.
[3] 周越, 李明凤, 黄文霞, 等. 镇静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护理研究, 2013, 27(13A):1161-1164.
[4] 于艳, 房特, 佟盛艳. 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1):90-91.
[5] 周楠, 张美芬, 袁京燕, 等. 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学报, 2017, 24(19):47-51.
[6] 熊玉慧, 祝春梅.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 4(9):114-116.
[7] 刘新. 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0):88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