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2020-05-11 06:00石卿志贾楠
知识文库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心理健康

石卿志 贾楠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的基础保障 。虽然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却缺少顶层设计,无整体工作的全面部署和有效开展,多数高校依旧处于机制体制在建设和观望兄弟院校的状态,配套设施做到积极建设和努力完善,但是具体实施工作落实少,效果差已是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需要顶层设计把控,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机制健全,配置标准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依旧停留在心理普测、低年级心理课程及心理咨询室。从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来看,高校采取的预防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够全面,对研究生和留学生群体的忽视已是极大隐患,因此做好顶层设计,统一整体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完善已是刻不容缓。

1 心理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理念落后,教育意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良好氛围和提高观念意识。多数教师根据从教经验来判断学生心理状况,并未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并不能完全依靠经验,更多的是专业的方式方法和最新案例的参考交流。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不屑一顾,少数坚持“有病就医”的思想认识,难以发挥高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指导功能。

1.2 配比不足,建设机制不全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比不足,拥有心理咨询资质并且定期培训的专职心理教师更为稀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引导者是未具有专业资质或者培训时长不足的辅导员老师和其他老师,而这些老师更多的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因此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导致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不够广泛,依旧停留在低年级课程学习中,课堂学习满足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忽略了心理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着力于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1.3 资源封闭,信息同步较差

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演变既是人类面对外界的常规变化,又是面对时代变更的突发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很多新的心理问题就此产生,而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一群人,突发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面对此类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缺少每年足学时的培训并且也缺少同行之间的交流,降低了学生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的可能性。

2 心理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2.1 理念一致

高校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有足时的专业培训,理念一致,避免将工作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一方面,高校应在有健全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院特点,建立更为细化的网络分支,各部门理念一致,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应强化教师依法从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和理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框架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进一步厘清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边界与职责定位,明确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提高教师从事心理育人的法治意识。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干预,及时识别和转介超出工作边界范围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从而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2 机制健全

完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机制是提高新时代心理育人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各高校要对心理育人的工作场所、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和有效落实,配备足额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实施的基础保证,辅导员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要考虑到辅导员流动性大、事物多、学生多等因素而降低在学生心理工作上的精力,将工作重心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在团体活动中开展,在班级建设中融入,在谈心谈话中关怀,而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心理回访则需要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因此,保障足额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是机制健全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心理育人薄弱环节,应着力完善心理育人合力机制、管理运行机制、预警防控机制、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转介诊疗机制、家校合作机制等各类工作保障机制,确保高校心理育人得以有效开展。

心理育人的开展方式不同于高校内其他课程,开展方式要多元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要具体化,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活动并结合良好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在校园中利用大学生的天性,更多的开展心理剧大赛、团体沙盘活动、自闭症儿童心理辅导的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天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不流于形式,扩大活动内容和空间,真正取得实践应用的效果。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心理育人线上与线下的吸引力,促进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立体化开展。一方面,通过日常宣传活动,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精品活动,不断凝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色,培育心理育人精品项目,提高心理活动吸引力。充分发挥校园活动作用,把心理育人有机地融入第一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心理普测和回访、社会实践、日常咨询、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季、实习支教、志愿服务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活动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不断传播正能量,给予学生思想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把心理育人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微空间,打造线上线下心理育人同心圆。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通过视频、音频等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创作以心理育人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课堂、微动漫和微公益广告等作品,积极营造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提高心理育人活动的吸引力。

2.3 高校资源共享,校内营造氛围

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养成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在高校营造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校园刊物、海报、涂鸦、广播等载体,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力求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其次,“校、院、班”三级网络机制联合共建,积极组织心理学专业讲座与案例讨论活动,将解决方法从学生中采集,也完善最新的心理疏导方式,还应该开展相关心理剧比赛与实践活动,以期在剧本设计和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并敢于应用到自身和帮助他人。再者,对班级内心理委员真正委以重任,将“虚职”变为“实职”,设立目标,有工作计划和任务,按月实施计划,按周汇报动态,心理委员必须要强化知识学习,主动关心关注班内学生的心理状况,计划并实施活动,积极营造团结融洽的班级环境。最后,要倡导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学生感受到班级与学校带来的温暖,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3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育人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处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在高校办学特色、重视程度、生源特色及学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下很难做到各高校完全一致,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就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统一,机制健全,资源共享。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变化中不断完善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

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8BSZ011,项目名称:构建高校“2345”心理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心理健康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