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雨婷
随着国家对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视不断地加深,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见。面对大量的社区工作人才缺乏,学校通过定向委培的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成为了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1 是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西方發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可见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发展和社区建设。2000年左右现代社区制引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短短的20年,这20年间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也对专职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是本地社区建设的发展需求
1.2.1 本地社区工作人才紧缺
苏州市姑苏区常住人口约100余万,商业发达但是城市社区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老年人多、低收入人群多和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基层社区治理工作责任大、任务重。目前,姑苏区共有168个社区,1600余名社区工作者。根据走访,笔者了解到:伴随着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社区工作的人才是供不应求的,姑苏区160余社区每年都有社工辞职和退休,自然流失率在10%左右缺口。
1.2.2 社区工作人才专业性不足
目前社区工作者学历层次差别较大,研究生学历占比很小、大多数工作人员为大专学历及本科学历,其中90%以上的一线社区工作者并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在进入社区工作之前也很少接触到相关的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从事的岗位大多为社区服务中心社工助理或普通社工,并不能胜任对专业能力要求更高的全科社工。
1.3 是学院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所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职业类院校,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各行业专业需求极不平衡,部分专业已经出现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学校也面临着如何转变教学理念的考验。作为一个依托于定向委培模式下的政校合作专业,本专业以其高就业率和高教学质量在招生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加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的更好地完成政企合作的定向委培要求,有利于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从“孵化”到“输出”的一体式社工人才培养服务链。
2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情况
2.1 专业开设现状
2014年学院与姑苏区签订了合作培养全科社工的定向委培订单,开启了由政府下订单,学校来培养的政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届学生生源为高中起点,共招收18人,经过三年的教学培养和实践锻炼,于2017年6月顺利毕业,经过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后,15名学生签订了劳动合同,现均已进入社区岗位服务,在职率为100%。2017年起,经协商,学院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源五年学制和七年制进行定向培养,共招收学生150余人,统招最高分644分。结合专业建设经验和对一线社区工作的充分调研学院在2017年建立了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实训场地——全科社工实训中心,经过学院和区民政局的验收实训室现已投入使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训中心为学生的实务训练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2 专业开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2.1 订单式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目前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沿用了高校社会工作的传统课程,以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和三大核心工作方法为主。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与姑苏区区情脱节。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需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二是实务操作能力,三是职业综合能力。目前本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偏重于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和部分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用人单位要求的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较为缺乏的。
2.2.2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岗位针对性
社区工作因其岗位对接业务的不同,对社工能力的要求也是具有区别性的,例如古城区环城河以内的社区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居民以老年人口和本地人为主,需要社区工作者能够充分了解姑苏区情,做好社区居民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服务好商家和外地的游客。再加上近年来多地社区都在创建社区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例如上海市、杭州市着力打造的全能社工,苏州市姑苏区也在推行对岗位工作能力要求更高的全科社工。这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兼顾不同的岗位,具有全面的岗位服务技能,做到社区居民办理业务不走“回头路”。
2.2.3 理论教学为主,脱离一线岗位技能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注重于实践和实务操作的专业,在充分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定向委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符合姑苏区一线社区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作为知识的受众,再加上学校教师往往在教学岗位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一线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是与社区一线工作技能脱节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务技能学习。
3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3.1 政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和用人单位一起制定课程体系,是最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的,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专业教学团队深入相关社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资深社区工作人员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指导。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定向委培模式下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对于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能力需求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二是社区工作实务操作能力,三是职业综合能力。本专业根据以上能力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了中国文化概论、心理学、沟通能力、公文写作等职业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务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共同构成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劳动关系管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行政管理、地方行政、宪法与行政法。
专业实务课程: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政策法规与实务、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心理学基础、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问题概论、社会工作心理学、姑苏区情。
综合实训课程:沟通技巧、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广告与策划、中国文化概论。
3.2 细化培养目标,实现一岗一培
随着姑苏区社区治理的发展,近年来着重于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从原有的只要掌握自己的岗位技能转变为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全科社工。作为定向委培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学校针对社区不同的工作岗位如:普通社工、全科社工、星级社工,进行了细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重新制定了五年制大专学历和七年制本科学历的培养目标,大专阶段培养普通社工、本科阶段培养全科社工。同时依托学院特色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学习苏州传统文化;成立校园心理剧社团;组织学生参与苏州市三语比赛,为一线社区输送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
3.3 完善工学交替,探索新型学徒制
在教学中推行“工学交替”,即加强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能从社区工作的实际技能应用中去正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不足。不同于传统的“半工半读”,学生并不是以获得劳动报酬作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获得经验,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一线工作技能联系起来,再带着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在学习上达到学-问-知-学-问-知的螺旋式的成长。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工学交替订单,每学年安排学生到工作基础好、社区负责人能力强的社区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社区书记、主任与学生结成学徒,帮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总而言之,学校与政府通过定向委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是为了培养真正符合社区工作要求的人才,专业教师要做的就是更好的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把校企合作和新型学徒制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苏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