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0-05-11 06:00李洁
知识文库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李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成为主要的价值遵循,同时对于推进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成为题中之义和必然趋势。伟大的时代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响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彰显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成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发展要求和实践要求。

1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强调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的同时,2018年9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不断构建和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和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最根本的不同,是充分强调多方形成合力,综合所有力量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次,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路,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从而在推动构建和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并进、协调发展成为必然价值追求和发展趋势。

“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需要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去理解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同全方位育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如此,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构建不断完善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才能使我们更加明确在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政治立意和政治站位。

2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

当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对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协调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没有从更高的政治立意去理解和把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性以及全方位育人的内在含义,对二者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成为首要的制约性因素。

其次,客观的现实制约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包括:教学课程设置、教师综合素质、学生学分获得、社会综合实践融合等方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从制度、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被发掘。

再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过程中,课堂形式的丰富内容程度不够,二者之间学生课堂桥梁构架未真正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后,在教学内容之间,二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离和知识储备不足,具体体现为思政课教师水平视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政理论素养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往往更多关注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了包括心理知识在内的综合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弱化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淡化了大思政教育格局的现实要求。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欠缺的理论素养、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具体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弱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

3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一致性

3.1 目标导向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目标和追求,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3.2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并培养其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为学校顺利开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另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与外在保持协调的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3 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价值导向的一致性。二者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工作追求和价值目标;都旨在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创新;都是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之中。

4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 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思政课核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而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现实诉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式发展。

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式发展,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下,正确使用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步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领悟人生真谛,創造人生价值。

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式发展,需要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生命教育” 内容广泛结合,使学生站在更高的人生立意角度去认真体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深度的融入,不仅可以达到大思政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还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参与度。

4.2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各高校的思政课程都在积极改革中,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思维,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拓宽视野,拥有丰厚的心理知识视野,不断增加思政课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学习。

此外,不断提高思政理论工作者的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思政课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综合素质和素养,不仅拥有协调完善自身素质的积极因素,也能够对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向学生传授最全面的健康知识,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素养是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4.3 不斷丰富创新思政教育的社会综合实践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除理论知识学习外,还需要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应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创新和拓宽思政实践教学的视域和路径,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譬如,在思政教育中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术,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通过观察和体验,能够很好的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悦纳自我并且调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体验中激发起高尚的道德认同和价值遵循,并在活动和追求中将道德认知和情感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更好的体悟思政课程所讲述的知识和原理。

4.4 不断实现方法和理念创新

思政教育要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将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巧应用到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于思政教育客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性学习,这是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性因素。那么不断实现方法和理念创新,增加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成为必然要求。

如将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应用到教学中,从而使得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教学中采用移情的方法,换而言之就是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能够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当中,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

因此,思政教育应该汲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和影响。

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 《结构式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编号:XL19ZD05。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