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配合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应用型大学成为一种针对性更强的人才培养机构。高校思政课必须置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内,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育方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重大任务,是对青年进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经济社会高速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要处理好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关系,适时而变,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内涵
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和生产中的人才,或能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适应时代需求,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作为社会智库的高校,必须找准人才培养方向,因此许多传统综合型高校纷纷向应用型转变,不少应用型高校应运而生。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却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外,还须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品质,如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良好人际关系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实践表明,大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从业方向及发展路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学会如何做事,但是只掌握技能上不够的,关键要看技能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中,被什么样的人运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另一只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会如何做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爱岗敬业的精神、谦逊有礼的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借助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与目标,合理规划人生并付诸行动,在实际生活中确立广泛的友好关系,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其内容的特殊性与针对性,具体到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素质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应用型人才本质所需的道德素养的形成更有针对意义。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理论性较强、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理解难度大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学生满意度较低、获得感较差等情况,即使难度相对较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存在学生学习态度倦怠等情况,综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教学的设置比例是当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与其他三门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性较弱,与生活的相关性更强,更接地气,因此教師能否把浅显的道理讲活、讲生动成为这门课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开端。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并非本能地排斥思政课,而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的。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和课堂的主导,如未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或将简单的理论知识复杂化,将会直接导致被思想前卫、涉猎甚广、性格大胆的95后00后大学生质疑和排斥,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因此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理论性较强、课程枯燥等问题,相比而言,学生更愿意接受实操性、实践性、灵活性更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比例不协调、经费投入较少等原因,实践教学的环节大围缩水,甚至直接取消,因此直接导致学生对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或者,因为实践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设计不合理、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发学生兴趣点,导致已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未达到预期效果。
四、应用型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的确定
1.与高校的办学定位相匹配。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与高校的办学定位相匹配。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般应用型高校都会将自己定位为为地方发展提供相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突出“地方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和方向,因此,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和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思政课就是要为培养这类人才提供有力的引领,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2.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匹配。需要是人思想和行为的动因,是人进行选择的内在根据。应用型高校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大学生,其基本需要除了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外,对就业后的个人发展也十分关注,因此许多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便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适应职场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便要根据学生需求出发,将学生真正希望掌握的技能结合知识点融入教学过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注重成功观、人际观、择业观、就业观、法治观等内容的深入挖掘与利用。在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当代大学生对个人目标、个人理想的追求,将理想与实干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有指向性,区别于普通人才,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应体现人才的实用性、职业性、多样性等特点。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意义十分重大,肩负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责任。因此,思政课要紧紧围绕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向,从学校实际和地方实际出发,推动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将培养学生立志爱国、成长成才、明德守信、科学择业、遵纪守法等芳的素质作为教学目标,贯彻到各教学环节中。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如将教材内容整合为“转变角色、立志爱国、崇尚创新、成长成才、明德守信、就业创业、遵纪守法”等多个模块或专题,采取模块化教学或专题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设计,结合授课班级的学科背景、专业情况进行具体内容的微调,寻找相关点和连接点,以使教学与学生背景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思政课能否真正吸引学生,最主要是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多年的探索中,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已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为丰富教学方法,为不同内容和专题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仍可引入参与体验式教学法、辩论演讲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转变角色”的部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设计活动环节,使学生参与其中,更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同学和生活的学校;在“明德守信”部分采用辩论式教学法,设置道德两难问题,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合理分析并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就业创业”部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前编寫剧A本,由学生出演,模拟职场、应聘、选择时的情景,作为观众的学生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在择业就业问题上发表个人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的活泼生动,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的创新
为激发学生能够在思政课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思政课应坚持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理念,由教师设定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学习的终点,布置相关作业,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最终形成能够反映知识、能力、技能掌握情况的外显成果,具体形式比如课题讲解、制作成长手册等。在考核时注重过程性考核,即提升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突出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互动,学生感觉到了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从而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最终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上大势所趋,要结合时代特点、学校定位、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最合适的改革路径,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妮.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4):522.
[2] 郁云琦.高职本科生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9(7):53.
作者简介:王敏,助教,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