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历史溯源

2020-05-11 11:50买钦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3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义利观个人利益

买钦伟

摘 要:

坚持正确义利观思想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的命题始终贯穿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党的几代领导人继承传统义利观的优秀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正确义利观理念,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正确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5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国际交流中,要追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方式,首先就应该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并以此为准绳形成“人类命運共同个体”意识,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互通,时刻注意在追求增进国家利益和民族福祉的同时合理的关切他国的利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构建。

1 义利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

“义利之辨”在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一个重要命题。不管是何种时代条件下,道德和利益都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关于“义”与“利”的探讨可以说不仅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而且跨越国际社会各个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普遍探索和讨论的“大问题”。

回顾中华文明诞生的早期,社会生产力的初步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也随之发展,人与人的相互协作促进了个体生产力的提高,并进一步促进了集体生产力的提高,要保障个体之“利”与集体之“利”,就要依靠道德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道德也就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中华文明早期传说中帝尧与虞舜的政权交替过程就能清晰的反映这一时期古人的义利观念。相传帝尧选择虞舜作为继承人的判断标准首先是虞舜在处理父母与兄弟关系时“以孝丞丞,又不格奸”,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史记·五帝本纪》,第11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将劳动成果同他人分享,使得人们乐于靠近他居住。可以看出,部落时期领袖就需要发扬利他精神,在社会关系的协调中着重他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随着部族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飞速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义利关系需要考虑的新的要素。人类如果打破了生态本身的平衡就会反过来会损害社会生产力。早期华夏部落与自然的最大规模互动就是治理洪水。在虞舜传禹的传说中,虞舜先是考察并否决了一系列实行粗放治水方式的领袖,“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鲧”,最后选择了因势利导治理水患的大禹。以此观之,在部族社会后期,社会需要进一步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方式,将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作为道德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强化了领导者要以集体利益为先的义利观,倡导与人民同甘共苦,将实现天下大同为政治理想的理念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道德追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的奠基自先秦时代开始,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作为儒家思想早期的奠基者,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在西周早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建国的方式将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贵族来维系中央统治,周天子通过“家天下”的礼仪规范来管理、分配国家利益,维系诸侯国间的公平。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铁器牛耕技术得到推广,人们有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开垦荒地,摆脱了之前刀耕火种的粗放生产模式,个人生产力的提高使个人物质积累变得不平衡,之前崇尚平均主义的原始经济分配方式逐渐被取代,义利关系中“利”的部分增加。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渐上升为诸侯国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导致了诸侯国家之间的战争。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要稳定乱世,就需要恢复周朝的礼制,用道德体系来管理国家。孔子肯定和赞颂了三皇五帝时期的虞舜“发于畎亩之中”的因德成王的事迹,他认为君主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时所表现的高尚道德可以成为处理公共利益的道德准则。对于个人之利,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孔子肯定了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承认义与利是统一的。但孔子强调只追求物质利益而轻视道德会导致社会出现混乱,即“放于利而行,多怨。”同时,孔子没有忽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是“小利”,如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是十分不利的,“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最终如果办不成大事则个人的利益也会受损。所以,孔子主张要重义轻利,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要用道德礼法来约束和协调利益冲突,在个人的生产生活中,要把道德作为最优先原则,领袖和君子要始终把“大事”置于“小利”之前,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肯定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的一体两面,如此才能在“春秋无义战”的混乱世道中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智慧的代表,可以看出,传统义利观的发展历程是基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先代思想者解决当时问题的思想成果和经验总结,五千年义利之辨的优秀成果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和勇于实践精神内核。

2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的时代结晶。马克思认为,义利观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的义利观是为了服务于资产阶级,是腐朽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的结果,无产阶级作为最进步的阶级,要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无产阶级的义利观是能造福于整个人类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毛泽东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将马克思主義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特点相结合,使中国共产党人改变了最早对马克思主义机械教条的应用,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回归到具体和实践中来。在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发展中,毛泽东将经过历史考验的传统义利观去粗取精,把传统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有机结合,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服务的对象。毛泽东将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将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对道德的追求融入到国家、集体对公共道德追求中,要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中国的无产阶级运动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62页),集体主义道德观应该成为调节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益关系的基本道德观,通过谋求集体利益的长远发展,使得个人的局部的利益也得到发展,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毛泽东认识到,我国传统思想道德体系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解放事业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中国无产阶级的义利观是,是可以同数千年的传统道德实践有机结合并超越的。毛泽东批判了传统义利观中重义轻利的部分,以唯物主义者的视角正视物质追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为指导的毛泽东思想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现代化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本方向,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在这场新的义利之辨中,邓小平指出,不能将个人利益简单等同于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更不能以教条主义看待集体利益,集体主义不是否定人民群众对个人利益的正当需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个共生的有机体,个人利益在调动和激励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大的正面作用,个人利益的增长也能带动集体福祉的增加。同时,邓小平还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追求个人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并不冲突,在建设现代化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需要在根本上取得一致,个人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优先位置考量,个人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时,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人利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邓小平辩证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公利与私利之别进行了有机统一。

3 正确义利观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正确义利观思想应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优秀成果,是将我国的历史实践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成果应用于指导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文明类型之间互动博弈的伟大尝试。正确义利观,是要明确“义”与“利”的理念和关系。中国追求的“义”,就是广大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义”,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全人类的自我解放,所以,在我们的国家高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张中国家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中国之“义”,就要明确中国之“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世界之“利”是互利共赢之“利”,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工作,需要的是友好互助、重义轻利的价值信念,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国家与国家间利益的零和博弈。正确义利观是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通过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将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价值观精华构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追溯正确义利观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伦理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能够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创造性和必然性。正确义利观地提出表明了中国坚信自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决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正确义利观的中国将为国际交往提供道德表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义利观个人利益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