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基于新课改的相关目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强化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文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介绍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标准,接着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开放性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采用开放性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其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多角度的去开展思维活动,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发散初中生的想象思维。而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遵循实践性、前瞻性的基本原则,将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这样才有助于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标准
(一)条件开放
条件开放主要是缺少明确的条件,需要的条件不能是结论得到,通常情况下,条件开放类型的问题中,将那些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然后根据自己提出的条件来进行解答,这种方法便于让学生自主去选择符合自身水平的题型。例如在函数的解答中,已知点
P(x,y)在第二象限,且y≤x+4,x和y均为正数,尝试着写出符合上述已知条件中P的坐标是多少?当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首先是要确定这是开放性的问题,从已知条件中得出x和y都是正数,且y≤x+4,x>-4,那么就是-1、-2和-3这三个值为正数,这时候就能快速得出P点坐标。这类开放性问题之间的数字比较复杂化,而且条件多,那么在解答的时候,尽量从不等式的解为基准点,逐一的去解答问题,这样也能培养初中生计算和总结的能力。
(二)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的数学题在缺少一个确定的条件时,所给出的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而且结论开放题的大致标准,会按照学生给出的结果来构成完整的解答。从实践而言,这种开放性题目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所以也充分反映出了数学题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充分去展示自己的解题水平。假设让学生将一张白纸剪成等腰三角形ABC,这个三角形对折时AB和AC是相互重合的,记底边BC交点是D,将纸给站平铺开,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答案?这个结论就是开放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作为一个轴对称图形,∠BAD=∠CAD,AD⊥BC,所以BD=CD,当学生在简单的操作和观察以后,会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利用轴对称的相关定理去得出结论。
(三)综合开放
没有确定条件和结论的开放性问题可以称为“综合开放”,它的主要特点是没有确定的条件与结论,所以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将所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然后按照所给结果来作出完整的解答。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去构建全新的题型,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规则来回答问题,能够充分反映出当下初中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四边形的
ABCD的对线AC、BD相交于点O,教师给出五个已知条件:OA=OC、AC⊥BD、AB=CD、OB=OD和AB∥CD,从中任意选择三个条件实行优化组合,然后推导出这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这类开放性题型的难度比较小,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有更多表现的空间。
二、 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情境认知会注重一些更为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解决一些关键类问题,促进初中生对真实活动中的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鉴赏力。对此,教师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数学课堂内,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开放性问题的创设能够营造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促进初中生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教师构建一个折纸的情境,让学生按照折叠的大小来计算,大多数学生折到第7次的时候,很难继续下去,而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去计算和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当折叠次数增加的时候,厚度也会呈现出一种等比增加的情形,而纸张的面积会减少。借助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既能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相关知识,而且具备探索性质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情境认知基礎上,数学开放性问题要具备实践性的特点,将给出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有效结合,而不是分离开,保证这类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唤醒他们的生活意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真正在复杂化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开放性问题去提高初中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基于主体性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方法去解答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并没有统一的程序,但是需要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足够丰富,可以借助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去解答,更为重要的是对题目条件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然后熟练的运用数学思维去解答一些问题。因此,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上,而教师才是问题的参与者,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去解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多角度思考的积极性,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解题思路。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图形的全等”这章节的内容为例,要证明全等三角形存在着多元性的原则,所以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引导和检测,在遇到过于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从另外的层面去获得答案。例如在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时候,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点中会涉及三种解题方法,所以教师尽量将这些方法都告知学生,并写出相关的解题思路,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深化他们的综合性认知,帮助他们在以后遇到同种类型的开放性问题时能够快速得出答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应该处理好“收”“放”之间的关系,掌握好一个度,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也会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才能在更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三)采用“共生”方法,提高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效果
共生课堂主要是秉承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将教材、学生和教师作为主要出发点,相互交流,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环境。素质教学实施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之间的有效转换,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一些开放性、体验式极强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收获到一定的解题思路,这样既能强化初中生的交流能力,个人情感也能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例如在一些测量问题的教学中,采用生生互动的形式对开放性问题进行重新整合,首先是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出发点,要求学生测量学校内一棵树的高度,但是对这棵树也有着一定的要求,第一,提前说明测量前需要准备哪些工具?第二,首先在纸张写出测量的步骤。第三,假设将这棵树的高度设为x,如何在不到达顶部的情况下求出x。当教师提出来这些问题以后,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去解答,交流体验的时候,能够发散他们的逻辑思维,更好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重整与构建。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在不断总结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选择的素材比较广泛,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提高初中生的解题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时候,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知深度和范围也应该有所创新,所以教师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例如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等,这样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判定条件的时候,也能通过证明或者是举例的形式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成立。因此,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利用幻灯片来展示四边形
ABCD,寻找四边形ABCD边、角之间的关系,这类形式既能复习以往的知识点,又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接着考虑到已知条件,任意选择两个,是否可以得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抛出问题以后,有的学生会在草稿纸上独立地研究问题;有的学生会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接着教师随机选择几位同学,将他们的答案进行实物投影,假设要从6个条件中任意选择两个会有15种组合,如果进行逐一的分析,会发现这些情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这15种组合大致能够分为7类。最后让学生分别让学生去讨论这些结果,总结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而且知识点紧贴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渗透策略的运用优势,有的学生去独立探究,有的是小组合作,借助不同的方法去寻得问题的解决答案,真正享受到探索带来的乐趣。
三、 结束语
素质教学全面推进的当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去选择最恰当的方法,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构建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强化初中生的具体感知。同时,教师也要打破以往的教學框架,日常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以此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效过渡。
参考文献:
[1]周咏梅.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6(85):64.
[2]尹伟涛.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如何做到更有效[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2).
[3]陈岑.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技巧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21):55.
[4]张裕生.借助开放性问题,强化初中数学教学内在需求[J].新课程:中学,2017(8).
[5]郭志东.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24):44.
[6]马东.针对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6):121.
作者简介: 南虎,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