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中,山水田园诗占了大部分。本文列举了小学山水田园诗主要三大审美特征:意象与意境美,动静结合的艺术美,哲理美。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共同审美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在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在语文课中占的比重较大,并且它是我国的一块文化瑰宝。古诗这种文体的语言高度精练,读起来具有韵律,内涵丰富深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学生学习要将知识联系起来,构成其知识体系,使结构完整。布鲁纳指出:“要帮助学生了解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关的新的事实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与他已有的知识也是有关的。”教师教授单篇古诗时有必要对古诗归类和分析,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古诗基本阅读鉴赏方法,如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等等。山水田园诗在语文古诗学习中的比例较大,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合称作山水田园诗它是以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赞颂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本文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山水田园诗为例,来探究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
一、 意象与意境美
意象就是承载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古诗中诗人们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而诗人通过意象或多种意象将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事物相统一,形成了一种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意象和诗歌意境,以此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如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其中给我们描写了很多意象,“池塘”“山”“落日”“牧童”等是常见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创设了具有生活趣味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乡间村野夜晚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迟日”表现了春天白天开始变长,天气变得舒适,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前两句的意象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这些意象组成一幅粗线泼墨的山水画,初春阳光的下被勾勒出来,浣花溪一带山清水秀,草木芳香。后两句的意象有:“泥融”“燕子”“沙暖”“鸳鸯”。小飞燕暗示着春天时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体现春意的恬静温柔。这是一幅多么细腻的工笔画,一切全都沐浴在迟日和煦的光辉中,更给人以春光柔美感,全诗所营造的意境清新明丽。这首诗寄托了杜甫对春日万物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他对此刻安宁生活的珍惜和眷恋。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通过月夜遥望的角度,将“湖”“月”“洞庭山”等意象的结合,运用想象力和比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淡雅静丽洞庭美景,创造出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画。
杜牧的《山行》:“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寒山”“白云”“红叶”“霜叶”描写,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将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是情感美和自然美交融合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用同一时间两组景物对比描写,使用比喻手法,营造了祥和平静的意境,通过吟咏抒发了作者内心中深切的情思以及对大自然的深深的喜爱之情。
山水田园诗有很多常见的意象,比如月亮寄托诗人的思乡情,菊花暗含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对山水田园诗进行欣赏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掌握的意象背后真正的含义,就能对更好地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绪。
二、 动静结合的艺术美
诗人们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突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动态描写尤其突出。动静结合是一种写景手法,常是在一种意境里既描写动态,又描写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并且诗中常常采用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明月”“青松”“翠竹”是静态的。“清泉”“青莲”“渔舟”是动态的,诗人以动写静,用有声来突出无声,先给读者以视觉,再给读者以听觉,精巧地写出了山间的幽静。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泉眼、树荫、小荷、蜻蜓”为意象,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勾勒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和谐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初夏的情趣、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动静结合在更高层次的运用。在“绝”“灭”二字下,“千山”“万径”的环境烘托出极强凄凉感,构成了极端寂静的背景。孤舟独钓、迎风抗雪的老翁形象与诗人不屈不挠的人格一样,在这种幽僻的背景下,显得玲珑剔透,具有生命力,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天萤”是静态的描写。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为动态描写,灯光由静止到闪烁,由一点孤光散作万点璀璨,诗人的情绪也由孤寂转向欣喜。诗人的观察是从上到下、从静到动,写出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奇异联想,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使人向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选取了最常见的景物“杨柳”,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拂”和“醉”的姿态,“醉”字既展现了柳枝用风起舞的娇柔之姿,也表达了诗人沉醉在这浓浓诗意里的心情。诗的后两句由景及人,勾画出一群孩童追逐放风筝的场景,为诗歌增添了动态画面,景物人情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这幅乡野春景得到和谐统一,令人心驰神往。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对语文教材上的插图进行认真观察和思考,感受对古诗中动静结合所带来的艺术美。
三、 哲理美
山水田园诗也富有哲理美。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作者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前两联描写了庐山风貌的变化多姿,后两联借景说理,人们之所以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指出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以磅礴之势写落日、长河的壮美,向读者展示了万里山河的壮阔。美景写到这里,诗却不止于此,诗人即景生情,吟诵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绝唱,把诗篇推向更高境界,诗人豁达开朗的心态跃然纸上。“千里”和“一层”,并不是实数,而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诗人通过“欲穷”和“更上”这两个词语中展示其希望和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别出心裁,出人意表,用词朴素却包含哲理,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道理,应积极探索。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写了作者游园的所见所感,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幽静惬意的春日田园风光图。诗的前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为下文做铺垫,诗的后两句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又告诉世人一个深刻的哲理。春色不可以被关住,墙外的一枝红杏也能让诗人领略到这热闹的满园春色,感受满天绚丽的春光春色。诗人用“关”和“出”二字,将“春色”和“红杏”拟人化,关不住的春色和出墙的红杏是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了,给春色赋予了生命力,与此同时留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生活哲理:新生的事物,是不能被封锁、不能被禁錮的,它必定会冲破千重阻碍,脱颖而出,蓬勃发展。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一个随处可见的小池塘到了诗人笔下别有一番寓意,虽然只有半亩大小,却不是一池死水,诗人运用一个“清”字反映了水的深且清澈,因为有“源头”不断输送“活水”,方塘水才能永不污浊。借此告诫世人,我们读书时应敞开心扉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取得更高的成就。朱熹的另一首《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描写春日景物的焕然一新,表达了诗人春游的喜悦之情。但诗中的泗水游春其实为虚写,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诗人将孔圣之道比作催化剂,是一股点燃世间万物的春风,告诉我们要去寻求圣人之道,不断地前进探索,感悟其中的道理,便可以使自身更加完美。
教师对于这类蕴含哲理的山水田园诗时,要通过激活诗趣、联系实际生活和日积月累内化等途径,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诗歌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 结语
山水田园诗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通过这类诗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使其对自然生活、祖国山河更加热爱,让他们高远眼光和宽广胸怀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田园生活的质朴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静.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类别及其审美意义: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为对象[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4):108-110.
[2]岑玲.中学语文文言文及古诗分类审美[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6):74-77+81.
作者简介: 欧阳铃,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