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要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需要实现社区多元主体的共治与居民自治,需要推动社区内部资源的组织化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也变得愈加复杂,社区治理面临着居民需求多元化,流动性大,社区居民关系网络弱化,社区规范缺失,信任与认同缺失等挑战。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了W社区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过程中,通过文化纽带搭建社区关系网络;培育社区组织以重建社区规范;鼓励居民参与等社区治理实践,探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路径,要积极培育社区的志愿组织,构建社区支持的整体环境,实现社区资源的组织化,以社会组织“组织”社区资源,实现社区治理社会化、专业化。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区治理;社会组织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不仅是政策要求和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的迁移重塑了城市社区的居住空间和社会经济结构,社区面临更加复杂的居民结构,社区居民需求多元化,流动性大,社区安全隐患多,文明建设滞后等问题,在社区治理上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对于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需要面临社区关系、规范的重建,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再组织化。因此,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公众参与,增强社区自治与共治的能力,实现社区治理的社会化、现代化刻不容缓。
在《独自打保龄》中,帕特南总结了社会资本对社区的益处,“社会资本能够润滑社区发展的车轮,使其顺利地前进。当人们之间相互信任,他们就会趋于重复与他人的接触和联系,从而构成以后合作的文化模板,因此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网络会形成重要的支持网络,促进社区的发展”。那么,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的社会资本呢?帕特南指出,培育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包括鼓励参与、面对面的交往、志愿者组织以及“自愿性联属”或者公民社区意识基础上的社团繁荣等[2]。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如何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实现社区治理,社会资本如何作为一种协调与整合的机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对探讨有效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是探索社区治理实践路径的必要条件。
W社区是一个流动人口为主体的社区,有连心等社会组织长期驻社区开展服务,秉承“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开展工作。通过培育和挖掘社区本土的资源,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等,推动了居民的自我服务和发展,广泛调动了居民的参与,促进了社区自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了解居委会与社会组织在合作开展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有效经验,本文通过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收集了五名居民的访谈、居委主任、社工等的访谈资料,以及社区活动和服务的相关文字资料。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暂从社区规范、关系网络和信任与认同等角度来解释社区社会资本,分析其在促进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社会资本对于社区治理的有效实践路径。
二、文献回顾
社区治理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和理论多种多样,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政策理论与实践路径。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治理主体、制度创新、模式选择等方面的经验研究。如从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如何衔接与互动的关系的角度分析社区的治理,认为要通过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个体等社区多元主体以规划政策、承接服务、接纳差异、主动调适等形式共同参与流动人口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构建社区化多元共治模式来实现流动人口社区的管理[3]。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的是社区精英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4]。
也有在社区治理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有效的治理模式。如百步亭模式、上海模式,和广州市登峰街辖内的“宝汉社区”,通过完善领导机构、协作机制、专业化服务管理三项机制,打造两支志愿者队伍,搭建外国人综合服务、专业化融入服务、中外文化交流三大平台,形成常态化的工作联动机制,促进社区经济与服务管理工作的双向互动等路径来克服新时期多元流动人口城市聚居社区治理出现的问题。[5]也有研究者从理论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如已有研究发现社区社会资本对居民的公共参与产生积极的影响,是解决社区合作困境的一种有效机制,其存量与结构决定着人们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质量以及解决公共问题的效率[6]。而通过培育和繁荣社区社会资本能有效促进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等都是增加社区资本存量并促進社会资本建构的途径,是有效的社区治理的手段。
大多数的社区治理研究,理论层面多集中探讨社区治理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等,基于个案的实证分析仅适用于一定制度体系或实地情况的社区治理,缺乏从“盆景”变成“森林”的有效适用经验。此外已有的研究多注重强调引导和开拓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机会,未能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的能动作用。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通过孵化分支专业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本土的自组织等实现组织资源的再生产,促进自身和社区的共同发展,有效促进社区自治和共治能力。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社区治理实践中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培育和发展社区的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治理的有效经验。
三、W社区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居民的关系网络弱化
W社区原本是个自然村,2005年K市城市规划调整,由“村改居”变成一个城市型社区。初期社区内的居民主要是当地的失地农民,此外的还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生活、工作。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各地州、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至2016年,W社区流动人口数超过3万,本地人口4000多,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数量超过8:1。且这些流动人口又是不同的少数民族,有部分的彝族和来自贵州的布依族居民,社区内不同社群分散。此社区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短暂的、临时性的非正规就业,也称之为“站工”,工友之间接触和交往机会较少,关系网络缺乏。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重点关注生计与就业,对子女的教育和生活关注不够,亲子关系弱化。对此,W社区面临着社区内部居民之间关系网络缺失、工友、邻里、亲子关系弱化的问题。
(二)社区规范的缺失
庞大的“站工”群体因其自身人力资本状况较差,缺乏基本的劳动知识、法律维权意识,加之临时性的工作特点,常常面临劳资纠纷、工伤、诈骗等问题。此外,多数的工人并未购买社保,一个是雇佣方回避,也有工人自己意识缺乏和认知不全的原因,亦由制度、监管不到位的原因,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社区内庞大的流动人口多是农村流入城市,以打工获取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各方面带来的生活压力较大,法律道德意识淡薄。社区的大部分居民中存在酒后家暴现象,妇女、儿童受到家庭暴力伤害、儿童被忽视等等问题屡见不鲜。包括社区环境卫生问题也有受到规范缺失的影响,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劳动保障规范等等缺失,严重影响着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三)社区信任与认同的缺失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流动性大,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分化,族群界线和文化歧视严重,少数民族间相互漠视与歧视,流动人口与本地社区居民的界线尤为突出,社会与文化歧视凸显,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需求愈来愈复杂和迫切。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不同社群之间,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之间关系网络缺失,社区规范缺失,居民之间的信任不足,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很低,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十分薄弱。此外,由于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治安隐患多,打架、偷盗现象严重,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不足,社区归属和凝聚力较差。
四、W社区的治理实践
鼓励居民参与,面对面的交往,志愿者组织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对促进社区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参与是社区自治的动力,交往是构建社区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社区自组织能够协调与整合社区资源与关系,是社区治理中重要的社会资本。
(一)文化纽带搭建社区关系网络
针对W社区历史文化浓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等,社区居委会与连心积极探索,整理社区文化资源,以此为出发点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发挥特长,W社区居委会和连心从布依族妇女喜欢跳舞的特点开始组织其“文艺”小组,并积极推动其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妇女小组推动并开展了社区的助学金方案制定及实施;策划并组织六月六布依年活动,作为布依族院落间交往互动的平台。这些居民自我管理与开展活动,是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途径。关注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以文化纽带联结和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服务的力量。针对社区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因外来性而缺乏对社区的情感记忆的情况,居委与连心积极发动本地居民搜集社区发展的历史文化,激发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到对社区的巷道命名的讨论、社区地图的绘制、社区绿化等等活动中,增强了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对社区的情感,增强了居民与社区之间、居民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稳定持续的关系网络。
(二)培育社区组织,构建社区规范
社区的团体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渠道,为此居委会和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共同推动成立流动职工联合工会,为维护广大“站工”群体的权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依托连心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庞大的实习社工硕士等人才资源,在社区的站工市场搭建了爱心驿站,为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援助、组织节日活动等服务,增强了居民对劳动规范的维权意识。为使社区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充分了解政府政策,并有效获得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等信息,居委与社工联合完成了社区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并组建以社工、楼栋长、义工三者联合的“两工一长”社区服务。此外,W社区在连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立了布依族互助小组、妇女就业创业互助小组、社区和谐天使反家暴小组等等,在社区居委会登记备案。并在专业社工的协助下获得外出学习、专题培训等能力培养机会,在反家暴宣传活动、社区绿化等活动中强化了社区居民对家庭、社区的责任意识,重塑了社区居民关爱家人、保护妇女儿童、爱护社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三)鼓励居民参与实现对社区的认同
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W社区流动人口众多,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区治理的成效,有效地为其提供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的渠道,激发流动人口群体的参与意识十分重要。居委及社工等社区工作者积极发现社区内成员的特长,挖掘社区成员的能力和资源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如妇女文艺小组组织文艺活动,绿工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工艺的发挥。社区成员广泛参与了社区绿化活动,在社区巷道等公共场所种植了花草,在老旧的墙壁上绘画,改变了之前社区内混乱脏旧的环境。在社区居民产生和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重塑了一个融合流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共同认可的社会意义的社区空间,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加强了社区凝聚力。
五、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治理的路径探讨
人口迁移不仅能为社会带来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有助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同时也能为人口的管理及安全性的保障增加难度[7]。对此,需要培育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多元力量,激发广大居民的参与。以此丰富社区的社会资本,增强社区信任与认同,构建有效的社区规范,形成完整的支持网络,注重发掘社区资产巩固社区服务的基础,是实现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培育社区志愿组织
社区志愿组织一方面通过组织活动增加了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是培养居民自我服务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如W社区的妇女创业就业互助小组,绿工坊等,成员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了互助的关系网络,培养了组织活动能力和交流技巧,并能够提高人们参与社区事務的积极性和能力,增强社区意识;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活动可以提高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W社区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居民之间、居民与团体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强化了社区支持体系。此外,这些各种各样的小组及团体组织开展的活动为社区居民交流提供了平台,其组织居民开展的活动及其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区不同居民的需求,并积极协同居委会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实现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
(二)构建社区支持的环境
社区居民之间交往联系少,参与积极性低,这也是社区管理难题所在。社区治理的实质仍然是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建设与发展,对此,要形成社区支持的环境。一是要构建社区居民之间守望相助的关系网络,这就要求社区搭建居民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并要考虑流动人口生活和工作特点,灵活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和时间。二是要为社区居民提供需要的服务。如贫困救助、劳动权益保障等,包括社区环境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等,严管、严防、严控、严治社区治安与环境卫生,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生活环境是增强居民社区认同的重要途径。对社区居民的照顾与帮扶,居民之间的相互支持也是构建社区对居民的支持环境的必要举措。
(三)实现社区资源的组织化
社区治理是一个社区资源与力量的整合过程,发掘和整合社区本土的资源服务社区,不仅减少社区治理的成本,还增强了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力量。W社区对拾荒者的支持不仅通过废品回收缓解了部分居民的生计,而且对改善社区及周边环境卫生起了良好的作用,还增加了拾荒者的生活信心。W社区治理中积极发掘社区成员的优势,重视保护社会环境资产,善于根据社区成员的特点组织各种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提供,发展组织资产创造经济资源,凝聚社区成员的力量形成稳定持续的社区经济,为解决社区成员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机会,也为社区發展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构建了社区居民自我服务、互帮互助的支持体系。
六、结语
W社区的治理实践很大程度得益于连心这一社会组织的参与,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其社会化、公益性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管理与服务的不足,另一方面,孵化出青少年服务、农村社会工作等不同的专业服务组织,通过自身的引导和支持帮助社区培育了众多的互助小组,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和交往,为其关系网络的建立提供了众多的平台,促进居民的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通过社区资源的挖掘和组织,鼓励居民参与、增加交往联系、培育志愿组织,增加和繁荣了社区社会资本存量,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效果。
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研究中的普遍共识和政策要求,但在实际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仍是一个实践难题,本文的研究发现提供专业服务并非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大作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对社区资源的组织化作用,在于培育和增加社区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敏.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治理与发展——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为例[J].理论观察,2019,6.
[2] 张菊枝,夏建中.社区自治:繁荣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有效路径——基于社区自治与社会资本的相关性分析[J].兰州学刊,2014,2.
[3] 高春凤,赵仲杰,2014,《社区化多元共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创新[J].管理观察,2014,4.
[4] 张弛.转型社会流动人口社区协同治理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社区为例[J].管理观察,2016,5.
[5] 李俊良.多元流动人口城市聚居社区治理模式新探——以广州市登峰街“宝汉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6] 方亚琴,夏建中.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培育[J].中国社会科学,2019,7.
[7] 段丛蕊.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机制研究[J].经贸实践,2016,2.
[8] 李强,葛天任.社区的碎片化——Y 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J].学术界,2013,12.
[9] 孙爱菱.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7.
[10] 李梦莹.社会资本培育视域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本质蕴涵与实践进路[J].学习与探索,2017,8.
[11] 孟祥林.我国社区治理的三个向度:制度创新、社会资本建构与社区共同体塑造[J].新疆财经,2019,4.
[12] 刘云虹,山川.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警务工作创新研究——以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集聚社区为研究对象[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8,7期.
[13] 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4,6.
[14] 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15] 赵玉峰.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区卷入:基于劳动时间的解释[J].社会建设,2018,7.
[16] 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4.
作者简介:孔文红(1995.02-),女,汉族,云南玉溪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社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