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

2020-05-11 12:17王文彬刘燕张伟刘艳菊
祖国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验教学

王文彬 刘燕 张伟 刘艳菊

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当前众多高校及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对于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课,实验教学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何将“思政“有机融入实验教学过程更具有挑战性。本文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以分子生物学中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为例探讨实验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为其他课程开展” 课程思政“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实验教学 免疫印迹试验 有机融入

一、“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纷纷探索如何结合“思政”进行教学,“课程思政”从而成为当前众多高校及教师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2,3]。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主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的第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4,5],但高校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发生变化,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比重增大,教师主导作用减弱,在此情况下如何提炼实验课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及价值理念,并将其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课程思政”對任课教师提出的严峻考验。

自从2016年提出思政进课堂,各地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但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摸索实践的过程,如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挑战:1.专业—思政两张皮,缺乏对专业教学和德育融入有机结合的掌控;2.多从教材教学大纲、全书框架宏观规划,缺乏解剖麻雀的范例;3.思政思想多存在于绪论或个别示例中,结合牵强附会,起不到育人作用,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课程思政”融入实验教学的实例解剖

蛋白质印迹法又叫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试验,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但因其牵涉试剂多,试验步骤复杂,故成功率低,是较为难掌握的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层出不穷,如蛋白定量不准、胶不平、凝胶漏液、分离不明显、条带比正常的窄、出现“微笑”或“倒微笑”异常条带、凝胶肿胀或卷曲、条带歪斜或漂移、单个或多个白点、转膜缓冲液过热、背景偏重、条带模糊不清或曝光过度等等,正是这些问题和异常现象的出现却是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的契机。此实验过程中思想政治的融入既要从宏观上设计也要从具体实验步骤细节上实施,具体如下:

(一)宏观设计

从教学任务、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指明总体思政方向,本试验牵涉到样品提取—蛋白定量—凝胶制备—电泳分离—转膜—封闭—一抗孵育—洗涤—二抗孵育—洗涤—X片曝光—显影、定影等多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在前一步骤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每一步骤都可能出现异常而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这就要求学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现实,稳步前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从提高学习及分析问题能力入手,学会抓住主要矛盾,透过问题的现象挖掘本质根源,即从实验原理处着手分析,只要明白实验原理,依据原理一切问题都可以寻根究底。在此过程引申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思政教育,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予引导。同时,深化哲学中人们认识事物规律一般原理的思想,即对原理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验方法认识的深度,不可能仅仅依靠书本或观摩中得到,只能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亲手操作)-发现问题-思考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得以深化,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的一般规律。

(二)具体实施方案

由于本实验的特殊性,每一步的结果均能决定本实验的成功与否,前一步结果稳妥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贯彻始终,但在不同的步骤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的侧重点也有差别,总体来说可以从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人生观、辩证的哲学思维等方面给予引导,具体实例如表1所示。

表1列出免疫印迹实验过程中常出现问题的七个关键步骤,从细节决定成败的科学做事态度,压力和动力的辩证关系,正己才能正人的标杆作用,制定和选择标准的规范,去伪存真选择,过犹不及的哲学中“度”的把握以及抓住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等诸多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做事的态度和分析问题能力诸多方面进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思考与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进入课堂,贯穿教学全过程,才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PDCA循环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73-77.

[3]王雪净,鞠学红.论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11,(25):104-106.

[4]尹雪娜,杨姗姗,徐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96-98.

[5]韩国志,刘睿,关建宁.“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化学,2019,(11):56-60.

[6]金黎明,侯熙彦,门磊,等.课程思政融入《药物分析》的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风,2020,(01):56.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医用化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助项目;国家博后基金特别资助,2016T90669;国家博后基金,2015M582189;作者简介:[1]王文彬,博士/博士后,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中医方证;[2]刘燕,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研究院;[3]张伟,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4]刘艳菊(通讯作者),博士,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方向: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检测技术。)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