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草牧业发展思路探讨

2020-05-11 05:28王文陈平叶朗惠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饲草料全日制牧场

文│王文 陈平 叶朗惠(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历代王朝盛衰、种族荣辱、文化兴废,无不与农业生产的繁盛与萧条密切相关,人类现代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肇始于农业文明。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繁荣,农业逐渐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受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草地资源退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污染、比较效益低下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农业生产面临低效益困扰和后继乏人的困境。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研究和探索生态环保、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一直是各级政府和业界同仁的共同愿望。笔者多年从事云贵山区草地畜牧业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基于个人体会领悟和耳闻目睹,对山地草牧业发展提出几点认识,以期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山地草牧业生产必须适度规模

种植饲草料和发展养殖业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其生产经营活动无法避开劳动力、土地、资金、管理才能以及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其中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位置的确定性、面积的有限性以及区位的差异性。尽管必要的土地治理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地块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土地资源的总量仍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以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家庭牧场形式的山地草牧业,就必须考虑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问题。

首先,云南省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素有养殖牛、羊等草食畜的历史和食用牛羊肉的习惯,对牛、羊饲养经验丰富,情感特殊。由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牛羊为草食性动物,其营养的70%以上必须来源于饲草,由此决定了牛羊的饲料,无法像杂食性动物猪鸡那样“一车饲料喂一月”,依靠购买饲草料进行牛羊养殖经营,实现效益的可能性较小。只有依靠土地资源,种植饲草料来满足饲养需求,其他生产要素配合得当,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效益目标。

其次,以土地生产为基础进行草牧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趋势是适度规模,也就是说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家庭牧场的土地面积与劳动力数量、种植的饲草料作物、养殖的牛羊数量达到最优组合,且能有效运行并取得最佳经济效果。这种家庭牧场的生产效率比规模化养殖低,但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适当。在自有耕地上进行饲草料生产的养殖业,经营风险要小得多,但土地的面积决定着家庭牧场无法进行较大规模养殖。

其三,尽管各地提倡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农牧业生产经营,但云贵山区的大多数地区谷岭相间,落差显著,地势跌宕,地形阻隔,在如此复杂的地貌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草牧业生产,在管理和生产操作上均有较大难度。只有适当流转或利用自有土地,进行规模适度的家庭牧场式养殖生产,综合考虑和客观分析山地条件下的环境资源、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自种自养,不考虑购买饲草料,才能实现经营效益。

其四,依靠现代化机械设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可望而不可即。《云南国土资源》统计,全省山地占84%,高原占10%,大小坝区占6%。从南到北,平均每前进1千米,海拔升高6米,足见地形落差起伏之大,全省≤8°的平地或缓坡地占总面积的8.87%,8~15°的斜坡地占13.71%,15~25°的斜坡地占37.14%,25~35°的陡坡地占28.74%,≥35°的极陡坡地占10.53%。在这些土地资源中,≤15°的土地首先用来种植蔬菜、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或用于粮食生产,只有坡度较大的土地才用来进行养殖业生产,加上岩溶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较大型的农业机械根本无法施展,只有根据地形地势选购机型相对较小、操作运用灵活的小型农机设备,才有可能胜任山地条件下的作业,但这些设备的工作效率又十分有限,不能达到人们所企望的那种机械效率,更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因此,较大部分的饲养管理工作仍然要依靠人力完成。

综合考虑山地条件下草牧业生产的各种限制因素,只有立足于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开展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家庭牧场式生产管理,进行与资源相匹配的适度规模的养殖生产,才能更好实现效益目标。规模化养殖固然具有生产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等诸多优势,但在山地条件下,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才更符合山区的实际情况。其实家庭牧场并不抵触科学管理与新技术的应用,有学者将家庭牧场的定义为:以一定规模草地为基础,以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提高家畜生产力和保持稳定增长的经济收入为基本原则,能够采用精细化系统管理方式抵抗外来风险(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自主生产经营的适应性经营管理单元。这种理解无疑是合理而科学的,家庭牧场是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生产经营主体,他们以生产高效和产品安全著称于世,是牛羊肉和奶制品主要出口国之一,甚至有“畜牧王国”之称。

因此,针对山地和丘陵地区的资源特征,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应同时存在,相辅相成,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农业农村部表示,中国也需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但中国的家庭农场要强调适度规模,很多专家学者发文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倡导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集约化养殖并存,以家庭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养殖已得到广泛认同。然而何为“适度”则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适度规模是指在相对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可能取得最佳经营效果的生产规模。从理论上讲,适度规模可能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但笔者个人认识,主要还是与土地面积相匹配的适度规模,应从土地面积和劳动力两大要素考虑配置是否最佳。至于资金、经营能力、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固然也很重要,但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目前,全社会都在致力于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发展产业扶贫,各种优惠政策、技术培训、对口扶持、乡村设施建设等措施得力而到位,只是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产业。就云南省普遍情况而言,山区农村的家庭规模大约是四五口人,2~3个劳动力,可耕地面积10~20亩,草山草坡30~40亩,在此土地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整治,每户的耕地和有效草地面积可达45亩左右,其中70%种植优质人工牧草,实行划区轮牧,另外30%土地种植短期饲料作物,用于冬春干旱季节补饲。

根据当地气候资源和草地生产力,其饲草生产可满足50只能繁母羊或10头能繁母牛的饲养需求。如果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饲养管理精细,不发生疫病或其他事故,每年的经营收入应在5万~7万元。这种适度规模的草牧业生产,适合于夫妻二人或一个家庭2~3个劳动力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目前的山区农村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对于小型家庭牧场的起步和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专家认为,家庭牧场的生命力所在就是“适度”,其主要特征为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此言不虚也。

二、种养结合实现生态循环利用

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谓之种养结合,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草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现代草牧业的角度理解,应该是建植人工草地、种植优良饲草料与家畜养殖相结合,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种养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将种草养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解决家畜粪便污染与草地有机肥缺乏、优质饲草料生产与家畜饲养需求等矛盾,降低饲草料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摆脱养殖业低效益困惑的有效措施。而传统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附属产业,其饲草来源主要为农作物秸秆、糠麸等,这些农副产品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不仅自身饲用价值低,还会降低动物对其他饲料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饲养动物的负面作用已为大众所熟知,长期以来惯用的秸秆加精料的饲养方式,因妨碍动物生长性能正常发挥和畜产品质量,已被渐渐抛弃。

现代草牧业的主要特征是生态环保和高效优质,而高效优质畜产品生产的必要前提是优质饲草料。所以,养殖业必须重视饲草生产,种草与养畜相结合,以优质饲草料生产来确保畜产品质量,只养畜不种草的种养分离型企业,必然无法承受购买饲草的经济重压,难以持续发展。我们经常见到的消费者对高品质肉、奶、蛋趋之若鹜、不惜高价的现象,表明社会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高于数量要求,畜产品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这是发展高效优质现代草牧业的市场导向。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念已经对畜牧业生产产生倒逼,要求我们从饲草生产到动物生产必须达到优质健康,只有优质的饲草料和健康的动物才能确保畜产品的量足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畜产品才是养殖业实现效益的可靠保障。此外,家庭牧场种养结合,畜粪用于饲料作物种植,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草地产量,可有效解决农村畜粪污染等环境问题,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种草与养畜结合的家庭牧场,饲草料在自有土地上种植,生产成本低且品质优良,有效扩大了养殖业的效益空间。有报道称,现代动物生产中,饲草料成本是影响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平均占总生产成本的50%~80%,表明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草料价格的高低,家庭牧场式经营正是通过种植 饲草料、降低饲草料成本来提高牧场经营效益。笔者多年从事山地草牧业生产管理和科研试验,亲身实践,探索出适合云南省山区应用的三个草地生产管理模式。

1.黑麦和青贮玉米相结合的一年生高效饲草生产模式。10月上旬播种黑麦,次年4月初收获,生长期180天左右,收获季节降雨量少,气候干燥,适合于青干草晒制。黑麦收获后施肥整地,5月上旬种植青贮玉米,9月下旬收获制作青贮饲料,之后再整地,种植黑麦,以此往复循环。黑麦喜凉,适合冬种;青贮玉米喜温,适合夏种,该模式有效利用了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温差小和冬季不冷的气候优势,适合于海拔1500~2500米的地区应用。经验表明,黑麦与青贮玉米连作,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草地生物产量及营养物质产量的有效途径,相对放牧草地,无论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均显著提高。

2.光叶紫花苕与放牧人工草地互补的生产模式。云南省夏秋季降水充足,热量丰富,放牧人工草地生长旺盛,9月以后降雨量渐减,放牧草地牧草生长速度减缓,但采用补播光叶紫花苕的方式可有效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具体做法是,8月上旬以前对人工草地进行重牧之后,以每亩光叶紫花苕3千克、钙镁磷肥20千克,充分混合,均匀撒施,之后封闭小区,避免人为扰动。由于水肥充足,种子落地后迅速生根发芽,旺盛生长,至11月中旬进入初花或盛花期,光叶紫花苕盖度可达50%~85%,收获晒制青干草,显著提高了青干草产量和饲用品质。更为重要的是11月已进入干旱季节,降雨稀少,阳光明媚,为青干草收获晒制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此外,光叶紫花苕还是优良绿肥植物,根部生长根瘤能固定大气氮素,具有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氮素、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因此,放牧草地补播光叶紫花苕,一举多得,能有效促进放牧青干草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3.多年生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草田轮作模式。针对计划改良为优质人工草地的草坡或退化人工草地,经过必要的土地整治,于8月下旬翻耙整理土地,播种光叶紫花苕,12月和次年1~3月两次刈割利用,4月中旬施厩肥并耕耙土地,5月上旬种植青贮玉米,9月下旬收制青贮饲料,之后立即精细整治,保持地面平整,土壤细碎,亩施钙镁磷肥20千克,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地。人工草地混播比例:多年生黑麦草0.5千克/亩、鸭茅1.0千克/亩、光叶紫花苕1.5~2千克/亩,3种牧草种子与钙镁磷肥均匀混合,使用牧草播种机条播或人工撒播。混播人工草地加入早期生长较快的光叶紫花苕,弥补禾本科多年生牧草初期生长量低的不利,抑制杂草竞争,并能于次年春季提供青绿饲草,解决干旱季节青绿饲料缺乏问题。

此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通过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牧草品质,提高牧草营养价值。人工草地播种当年禁止放牧并杜绝家畜进入,次年春季根据光叶紫花苕长势情况人工刈割补饲。6月中下旬以每亩白三叶种子0.5千克、 钙镁磷肥20千克混合撒施,纳入正常轮牧管理。这种草田轮作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两季轮作,天然草坡或退化草地上的恶性杂草如白茅、石生繁缕等被彻底根除,新种人工草地品质优良,连续多年再无被杂草侵蚀之虞。

此3种草地生产管理模式经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多年实践,屡试屡验,可提高草地生产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增加饲草料产量和质量品质。这几种模式不受经营面积、机械化程度等因素限制,适合于山地家庭牧场应用。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吃饭王道”的时代已成过去,部分谷类作物结构性产能过剩,对于土地产出的衡量不再单纯使用粮食产量,而应使用单位面积代谢能或粗蛋白质的产出。如以南方主要作物稻谷的饲料代谢能产出水平与饲草生产相比较,冬闲田黑麦草、青贮玉米、多年生人工草地分别是稻田的1.34倍、2.80倍和0.78倍;如以粗蛋白质产量做比较,则分别为3.06倍、2.72倍和1.79倍。可见,通过种草,发展草牧业,能够有效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的潜在优势,是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全日制放牧管理模式

放牧是草食动物通过人工管护在草原或草地上采食牧草、获得各种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饲养管理方式,相对于舍饲管理,放牧可节约舍饲所需的劳动与物质成本,保证家畜健康和减少疾病传播,是养殖业中最为经济和适合动物特性的一种管理措施。这种模式方便易行,可有效节约生产成本,适于种养结合和适度规模生产的牧场,是其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选择。

全日制放牧就是全天候放牧,家畜昼夜或四季都在草地放牧,草地设有饮水设施,冬春牧草贫乏季节的补饲也在草地进行。这种全日制放牧管理在北方草原牧区较为普遍,南方地区较为少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方地区人工草地研究兴盛,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草地管理模式在各地推广应用。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试点经过社会转型和体制变迁的冲击,能将这些草地管理措施保持和继续下来的牧场几近于无。但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在几十年的草地生产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全日制放牧管理模式,对云南省山区家庭牧场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所饲肉牛和绵羊实行全日制放牧已有十多年历史,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一个完整和配套的技术系列。人工草地拉设刺丝围栏,划分放牧小区,实行划区轮牧;放牧小区设置供水饮水设施,确保放牧家畜饮水方便;地头建造补饲槽,以便在家畜草地采食不能满足需要的季节进行补饲;牧场中心区建造分牛(羊)栏和药浴设施,为牛(羊)分群、称重、诊断治疗、打耳号、药浴驱虫、生产性能测定和选育选配等工作提供方便;使用全日粮混合搅拌机(TMR)进行取料、搓揉搅拌和投料。这些设施设备配合使用,加上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可实现全日制放牧以及冬春季地头补饲。

全日制放牧节约劳动力,显而易见,毋庸赘述。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绵羊流产率由18%降至3%,当时确定全日制放牧主要是基于这一考虑,绵羊5月发情,10月产羔,8~9月正值怀孕后期,恰逢多雨季节,体毛带回的雨水使圈舍污水横流,羊只无法躺卧休息。此外,四蹄长时间踩踏粪污,腐蹄病发生率高,部分羊只严重跛行甚至出现跪地采食,导致流产。

采用全日制放牧后流产和腐蹄病的发生极大减少;减少污染机会,净毛率显著提高,羊毛售价随之上升;放牧过程中,畜群长期处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畜体干净清洁,活动空间大,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及传播,畜群健康水平获得提高;全日制放牧使牛羊粪尿均匀分布于草地,提高土壤肥力,加速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维持草地生产潜力和优良牧草群落稳定性;全日制放牧适应于家畜生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动物幸福指数增加,生产性能可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提高家畜生产力有重要作用;通过牛羊采食、践踏和粪尿增肥作用,刺激牧草分蘖、促进牧草再生及根系发育,改善草地质量,结籽后的放牧,经过畜体携带,帮助牧草种子传播,促进草更新。

可见,全日制放牧对牧场生产管理的益处是多方面的,但同时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随时注意观察,附近如有成群野狗出现,要组织消灭,以防偷袭畜群;其二,山羊慎用全日制放牧,因山羊敏捷机智,性喜攀高游走,合群性较差,有偷越围栏或走失的可能;其三,产羔产犊季节,无论白天黑夜要加强巡视,防止难产及其他意外事故。

全日制放牧可有效改变养殖业所致的民居周围粪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促进粪肥返田和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降低养殖业生产成本,一举多得。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各地政府部门为了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积极鼓励和推动“造血式”产业扶贫。如昆明市寻甸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综合分析和评估资源,提出发展百万只山羊养殖基地建设,制定扶持政策,推动羊牛养殖,为山区农村摆脱贫困和产业扶贫谋求发展新路。山地条件下的羊牛养殖业,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围绕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通过家庭牧场式的适度规模养殖,以及各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可在保持良好生态平衡的状况下,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全日制放牧,还能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粪肥返田利用,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建设高产优质的草地生产系统,构建种养结合,利用规模适度、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家庭牧场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扶贫,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饲草料全日制牧场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海上牧场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叮当牧场
笑笑
Gift Horse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