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王现青,宋卫峰,臧小彪,马继芳,高传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相关脑卒中患病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的风险会增至3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1],频繁发作的心动过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导管消融。既往文献报道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术后短期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3]。为了解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阵发性房颤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随访观察了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状态的远期变化,并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例接受导管消融和30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78±6.54)岁。阵发性房颤定义为7 d内可自行转复的房颤。排除标准包括:年龄<18岁;存在抗凝药物禁忌;之前接受过房颤的非药物治疗;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3级;既往6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既往6个月内接受心脏手术;肿瘤;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采用调查表形式,对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心脏超声等临床资料进行记录。使用健康调查量表(F-36)、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价。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的8 个维度,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每个维度的标准分均为0~100分。躯体健康总评分(PCS)及精神健康总评分(MCS)分别根据以上 8个维度得分通过计算得出,用以评价躯体和精神健康,分值越高表明相应的健康状态越好。本研究中使用的SF-36中文版已经在中国人群中建立了良好的信度和有效性。中国一般人群PCS值和MCA值均大于50,低于50认为生活质量降低[4]。SAS量表和SDS量表是分别用于评价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自评量表,每个量表包含20个问题,每位受评者需要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的精神状态对所有问题进行选择,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两个量表的总分均在20~80分之间,然后将总分转化为标准分。标准分值越高,表明抑郁或焦虑程度越高。SAS值或SDS值≥50,认为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SAS量表和SDS量表的中文版已得到广泛验证[5,6]。
导管消融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至少5个半衰期,经食道超声排除左心房血栓后皮下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直到手术当天。术中所有患者均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双侧肺静脉前庭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所有患者术后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2个月,服用华法林或华法林抗凝至少3个月。
所有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整个随访期间均采用药物节律控制策略。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如随访期间发生房颤导致的低血压或心力衰竭加重,则考虑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直接电复律后,继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以维持窦性心律。对于卒中高危患者需长期服用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抗凝。
1.3 观察指标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18个月内的SF-36量表PCS值和MCS值、SAS量表中SAS值和SDS量表中SDS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用以比较两组PCS值、MCS值、SAS值及SDS值随时间变化的组间差异,单因素线性回归用以分析基线临床特征、基线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特征、房颤复发、华法林应用等因素与PCS值、MCS值、SAS值及SDS值变化的相关关系,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与PCS值、MCS值、SAS值及SDS值变化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基线资料导管消融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房颤病史、左心房直径等基线临床特征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1)。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间生活质量评分PCS值和MCS值、焦虑状态评分SAS值、抑郁状态评分SDS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导管消融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PCS评分和MCS评分均低于一般人群正常水平(P<0.05)。两组间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的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表2)。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中分别有9例(30%)和10例(33.33%)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基线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资料比较
2.2 房颤治疗情况导管消融组即可手术成功率为100%,出院时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均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药物治疗组患者中18例服用胺碘酮,8例服用普罗帕酮,4例服用索他洛尔。随访结束时,消融组中有73.33%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的23.33%,P<0.05。整个研究期间导管消融组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而药物治疗组中有2例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
2.3 随访期间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状态变化的对比随访至18个月时,导管消融组PCS值增幅为10.85±8.08,药物治疗组增幅为0.39±11.44,导管消融组PCS值增幅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0.01)。导管消融组MCS值增幅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12.25±10.73)vs.(0.97±13.09),P<0.01]。导管消融组SAS值、SDS值降幅分别为(7.90±12.95)、(9.37±14.59),与基线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而药物治疗组SAS值、SDS值与基线相比变化不大(P>0.05)。导管消融组SDS值和SAS值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图1)。导管消融组中5例(16.67%)抑郁状态消失,4例(13.33%)焦虑状态消失,而药物治疗组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均未消失。
图1 两组患者治疗后PCS值、MCS值、SAS值和SDS值的变化
2.4 生活质量、抑郁、焦虑状态变化的预测因素随访时间两组中未复发房颤者PCS值[(13.25±7.02)vs.(-1.06±9.74),P<0.01]和MCS值[(14.06±10.02)vs.(0.11±12.19),P<0.01]增幅显著高于复发患者,而SAS值[(-8.96±11.92)vs.(2.34±9.24),P<0.01)]和SDS值[(-8.61±10.04 )vs.(-1.06±9.53),P<0.01]降幅均显著高于复发患者。导管消融组中5例(16.67%)长期服用抗凝药,药物治疗组中有16例(53.33%)。未服用抗凝药者PCS 值[(12.52±10.96)vs. (1.33±11.17),P<0.01]和MCS值[(13.24±10.67)vs.(2.49±12.97),P<0.01]增幅显著高于未用药者,而SAS值[(-10.31vs.1.65),P<0.01]和SDS值[(-9.39vs. -1.59),P<0.01]降幅显著高于未用药者。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未复发房颤及未服用抗凝药是PCS值和MCS值增加(P<0.01)、SAS值和SDS值降低(P<0.01)的主要预测因素。
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的研究在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患者中已广泛开展。涉及房颤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则刚起步,导管消融的出现极大影响了传统抗心律失常以药物为主的治疗模式,也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了新希望。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基线生活质量PCS评分和MCS评分均低于正常人群水平,多数患者同时存在焦虑与抑郁,与既往文献报道近似[7]。长期症状困扰使运动耐力减低、精神状态差,同时房颤具有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潜在风险,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精神压力,易发生焦虑抑郁。
本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提高,至术后12月时就已达到一般人群的正常水平,焦虑和抑郁状态也持续改善,与Purerfellner等[8]研究结果一致。但药物治疗组内并未出现类似获益,表明导管消融在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的获益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未复发房颤及未服用抗凝药是阵发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和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的主要预测因素。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的优势来自方面。①导管消融能更有效的减少房颤复发,治疗前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症状消失,患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障碍得到更好的改善;②消融成功后,患者能够参加更多的日常体力活动,重新获得积极的精神状态;③消融成功后可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长期服药的副作用[9]。消除了患者对出血风险的担心,促进了焦虑、抑郁的改善。
综上所述,导管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阵发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抑郁、焦虑状态。由于本研究并非随机对照研究,结论有待更多研究的考察与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