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0-05-11 09:03:56马楠李向旭董瑜新王凯娟宋春花聂伟梁淑英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患病率缺血性心血管

马楠,李向旭,董瑜新,王凯娟,宋春花,聂伟,梁淑英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是缺血性心脏病 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总和,我国ICV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一直是威胁民众健康的重要原因,目前已经是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研究表明,ICVD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例如高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不足以及饮食不合理等[2,3],随着工作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改变,35岁以上人群已经是ICVD发病的潜在风险人群[4],因此对我省≥35岁人群ICVD流行病学变化趋势以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开展有效的病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6年以河南省郑州市社区、行政村为基础,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共计抽取5个社区/行政村≥35岁且居住时间>6个月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社区3个,行政村2个,符合调查的研究对象共计10 618例。

1.2 调查方法由专业调查人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ICVD患病情况、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吸烟1支/d以上,持续1年以上)、饮酒史(饮白酒 50 ml/d或啤酒2 瓶/d以上,持续1年以上);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计算其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①ICVD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6];①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7];②血糖异常:FPG≥7.0 mmol/L;③血脂异常:TC≥5.18 mmol/L,TG≥1.70 mmol/L,HDL-C<1.04 mmol/L,LDL-C≥3.37 mmol/L。

1.4 质量控制本研究从调查方案的设计到调查工作开展以及数据录入,均纳入质量控制环节。质控小组由卫计委和国家心血管中心人员组成,制定各项内容的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调查工作质量标准统一;所有调查人员均参加专门培训,掌握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以及生化指标检测技术,通过考核后才可参加现场调查工作;现场调查时,质控小组成员应进行监督指导,落实各项内容的质量控制方案;数据录入前,调查人员应对问卷进行仔细核查,对于明显不合格的问卷予以剔除,对于个别数据不明确的问卷进行复核补充,数据录入应为双人核对录入。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进行表示,χ2检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CVD发生的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本次调查最终共计纳入10 396例有效研究对象,有效调查率为97.91%,其中男性5364例,女性5032例,年龄35~97岁,平均年龄(58.72±8.49)岁。

2.2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所有研究对象中ICVD患者723例,患病率为6.95%,男性患者397例(患病率7.40%),女性患者326例(患病率6.48%),男女比例为1.22:1,年龄36~94岁,平均年龄(61.46±9.13)岁。

2.3 ICVD各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ICVD组研究对象年龄≥60岁(402例,55.60%)、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64例,22.68%)、有糖尿病病史(97例,13.42%)、有吸烟史(293例,40.53%)、BMI≥24 kg/m2(391例,54.08%)、高血压(295例,40.80%)、FPG水平异常(84例,11.62%)、TC水平异常(124例,17.15%)、TG水平异常(170例,23.51%)、HDL-C水平异常(137例,18.95%)以及LDL-C水平异常(102例,14.11%)占比均高于非IC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4 IVCD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IVCD为因变量,年龄≥60岁、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有糖尿病病史、有吸烟史、BMI≥24 kg/m2、高血压、FPG水平异常、TC水平异常、TG水平异常、HDL-C水平异常以及LDL-C水平异常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24 kg/m2、高血压以及TG水平异常是IVCD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

3 讨论

ICVD目前是威胁我国民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社会、家庭等造成极大负担,本研究调查10 396例年龄≥35岁的研究对象发现,ICVD患者共计723例,患病率高达6.95%,因此有效防控ICVD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十分必要,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防治干预以及综合管理,进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8]。

近年来研究表明,ICVD的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进一步加快病情的发展。①年龄,年龄越大血管弹性也越差、血液也变得更加粘稠[9],加之自身的抵抗力减弱,更易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10],本研究发现ICVD组年龄≥60岁(402例,55.60%)的占比明显高于非ICVD组。②遗传因素,本研究发现,ICVD组研究对象年龄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64例,22.68%)的占比要明显高于非ICVD组,并且其也是ICV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OR=3.093,95%CI:1.324~7.226),这说明IVCD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父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比其他人群发生IVCD的风险更高,因此应该加强对该类人群的预防控制[11]。③不良生活习惯,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发生痉挛,并促进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饮酒可使机体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升高血压,同时二者还可能引起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2,13];BMI过高即肥胖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健康以及缺乏体育锻炼所致,肥胖可能导致机体内脏脂肪堆积,进而引发自我强化的炎症反应,加速机体高血压、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以及血液黏滞度增加,并破坏心脏结构,最终诱导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14,15],本研究发现,ICVD组研究对象有吸烟史(293例,40.53%)和BMI≥24 kg/m2(391例,54.08%)的占比明显高于非ICVD组,并且BMI≥24 kg/m2是IVCD发生的危险因素(OR=2.349,95%CI:1.262~4.372)。④血压异常,高血压一般是以收缩压或者舒张压升高为特征,高血压患者多伴有心脑肾等全身多器官损害,例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糖尿病、中风等,极大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6],本研究发现,ICVD组研究对象高血压(295例,40.80%)占比明显高于非ICVD组,并且高血压是IVCD发生的危险因素(OR=4.063,95%CI:1.685~9.797)。⑤血糖异常,血糖持续升高会加剧冠状动脉损伤,同时糖尿病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许多研究表明,合理有效的血糖控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以及复发的风险[17,18],本研究发现,ICVD组研究对象有糖尿病病史(97例,13.42%)以及FPG水平异常(84例,11.62%)的占比均明显高于非ICVD组。⑥血脂异常,血脂水平异常升高,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发生血栓,进而引发严重心血管疾病[19,20],本研究发现,ICVD组研究对象TC水平异常(124例,17.15%)、TG水平异常(170例,23.51%)、HDL-C水平异常(137例,18.95%)以及LDL-C水平异常(102例,14.11%)占比均高于非ICVD组,并且TG水平异常是IVCD发生的危险因素(OR=1.874,95%CI:1.126~3.119)。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各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n,%)

表2 IVCD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ICVD的患病率较高,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1],研究发现ICVD与年龄、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24 kg/m2、高血压以及TG水平异常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患病率缺血性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