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亚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4
清军进入中原后,由于长期战乱,自然灾害频繁,导致人口数量锐减,即使一部分人民没有被卷入战火之中,但也是背井离乡,田地因长期无法耕种而荒芜,社会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加之军事上不同势力之间彼此割据混战,清政府的政治统治处于瘫痪的边缘。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他们在血统上属于少数民族的一支,所以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后,想要获得全国范围内认可,进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必然面临着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清朝统治者逐渐认知到,国家统一与政权稳固的实现,既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消灭敌人,又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从而实现全面的掌控。在统治体系建立过程中,赋税制度的重建与改革至关重要,因为赋税收入是封建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清朝统治者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因而他们比历史上以往朝代都要重视赋税法律制度的建设。
在清朝建立初期,作为其赋税法律制度改革的开端,统治者便颁布并执行了“废除明季三饷”政策。在政治统治逐渐稳固,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的背景下,康熙帝颁布了法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该法令为丁银征收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到了雍正年间,在“摊丁入亩”法令的执行下,丁银被摊入地亩中进行征收,清朝的赋税法律制度随之逐渐完善。本文主要以康熙、雍正年间为研究重点,对此次赋税法律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封建政府的统治者出于收买人心、恢复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在税赋的立法与改革方面,常常以轻徭薄赋作为思想与手段。清朝统治者在确立统治地位后,深入研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并以它作为兴亡成败的借鉴。立国之初,为稳定民心,在政治上彰显出比亡明更加宽厚仁和的态度,统治者颁布推行了法令“废除明季三饷”。康熙执政期间,出于巩固政权、收买人心的目的,他在政治上讲究宽厚仁和,提出“宽则得众,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①之后的雍正帝更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在赋税思想方面,他特别关注民生,对存在的苛捐杂税的征收现象予以整治,维护民众安宁稳定。他要求自总督到知县各级官员在进行钱粮征收时,必须保证公正合理,杜绝苛索现象出现。②从以上分析可见,清前期赋税改革主要是在轻徭薄赋的思想背景下进行的。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地方的缙绅地主在赋役方面能够获得优待或免除,但是在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征收摊派过程中,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特权进行种种逃避行为,使得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受到严重损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初。顺治三年三月,颁布了有关赋税徭役方面的新法令,剥去前明乡官监生的赋役特权,③该政策的执行对自明朝以来的乡官、监生和南明官僚等形成严重打击,他们的特权此后不复存在,地方上的政治势力遭遇严重打击。他们由过去的特权地主沦落为庶民地主,即使想东山再起也已经不大可能了。这一阶层的弱化现象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才有所改变,从而使得清前期税赋改革的政治阻力进一步减轻了。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各种力量的凝聚与消长,并不意味着清廷可以一统天下。清廷仍面临着大顺军、大西军、南明三股势力的挑战,人心向背也一时难测。全国统治权的最终取得尚有一段艰难的历程,而这必须以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而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清朝政府财政不平衡的情况十分严重,正常的赋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各项支出的需要,军费支出给清初的财政造成沉重的压力。在顺治十三年到十八年这段时间,各省每年的军费支出总额不断增加,根据学者陈锋的研究,绘制出顺治朝最后三年的军费支出表格如下:④
年度 支出银额(两) 资料来源顺治十六年 30000000 车克题为再肯皇恩请留金华银两以济急需事(顺治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顺治十七年 35630000 车克题为酌拨十七年饷事(顺治十七年六月十二日)顺治十八年 38415430 阿思哈题为找拨十八年份兵饷事(顺治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除上述表格所列的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外,清政府国家机构和各级政权的正常运转也脱离不了财政的支挣,这就更扩大了财政收支的差距。在战争时期,财政上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欠饷问题。如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边总督金砺论及陕西欠饷时称,“秦省十二年兵饷,部拨不敷,外解末至。……盖秦边所在,俱为重地,官兵月饷均难久欠。”⑤这类欠饷的情况十分普遍,在留存的清初臣僚的题本中多有反映。欠饷问题关系到封疆大计和整个国家政权的存亡,而这也加快了清政府通过赋税征收的调整来弥补军需的缺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清朝初年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增长呈现不协调性。顺治十八年,全境范围内总人数为19203233口。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增加到24621324口。⑥但是在土地方面,顺治十八年全境范围内土地总数是5493576顷40亩,康熙二十四年发展为6078430顷1亩。⑦康熙及时对当时的形势作出了分析,认识到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越土地增长,且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同对顺治年间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得知,田土面积增长的幅度很大,但是在人口快速增长背景下,人民渴望田地的愿望还不能够被满足,这种不均衡性一直都存在,所以在赋税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人民的负担只会逐渐增加。除此以外,出于赋税增加的需要,清廷出台并执行了严格的人口普查制度。而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受到丁银额持续增长的影响,地方官员对赋税的压力也不断变大,所以在申报户口过程中,官员隐匿人丁增长等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
正是在上述各方面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对赋税法律制度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他们善于总结前朝经验,积极吸收前朝思想与制度方面的精华部分,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及时剔除,不断对赋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在中国的税赋历史进程中,清朝前期的赋税法律制度改革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源自于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实际需要,也是清朝统治者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审时度势的结果。此次改革使得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及时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政权,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康熙政要》,卷二.
②《清世宗实录》,卷三.
③《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五.
④陈锋.顺治朝的军费支出与田赋预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2).
⑤金砺题为秦省兵饷最为吃紧、部催外协屡催未至事(顺治十三年二月二十日),史馆档案.
⑥《清史稿食·货一户·口田制》.
⑦《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田赋一》、卷二《田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