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研究

2020-05-11 09:52宋笑童
体育教育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医供给居民

王 嵛,梁 圆,宋笑童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明: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体医融合的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协同治理还处于顶层设计缺失、体育与医疗联袂不强、治疗责任单一的尴尬境地,究其缘由是新时代居民多元健康服务需求与单一供给主体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在管理学视域下,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居民的健康需求视为重要的权力主体,依据多元中心治理理论,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分层量化研究,横向梳理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多主体的职能配合,纵向深入探究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升级的实现机制和有效途径,自下而上地构建出新时代特点下居民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融合模式。

1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构建的依据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这里的“多元主体”与《自由的逻辑》(The 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提出的“多中心”(Michael Polangi,1951)是伴随治理理论的发展派生出来的专有词汇。治理理论创始人JamesN.Rosenau强调:当今社会治理中,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将不同社会组织纳入其中,这样才能提高治理效果[1]。随后,主体的多元性得到学术界的共识,被应用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等多个领域,多元主体的概念也得到认同。本文所指的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是指为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医疗、体育、卫生、教育、社区、市场等多个主体协同配合,为实现居民运动健康促进这一共同目的而形成的服务供给模式。结合本研究的初步调研表明:新时代居民高度重视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和实践,对其运动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因此,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的融合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杨桦强调进行体育治理时,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市场资源多主体参与非常重要[2];冯振伟认为体医融合涉及教育、科技、社区、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才能实现体育与医疗的深度融合[3];胡扬认为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应该清除现存于体育、卫生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体制、制度障碍[4];然而,郭建军也强调:虽然体医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我国体医深度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5]。由此可见,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融合的理念已基本形成,体医融合正是实践探索的开始。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的实践应用,我们还缺乏其模式的探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健康公民系列计划来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随后在“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指导下,美国临床医生将“体力活动”作为医疗问诊的必选项目。美国的运动健康服务实践出了政府参与、政策推广、理念引导、公民健身计划执行、基础医疗与运动干预同部门执行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日本直接给运动执行赋予了法律地位,1961年颁布《体育振兴法》,2011年8月在《体育基本法》中,明确“体育治国”的根本目标,实现了政府部门、相关团体、国民个体、卫生和体育管理部门综合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多元主体模式;澳大利亚的运动服务供给主体涉及政府部门、国家规划部门、交通部门、媒体宣传部门等;德国体育最大的特点是均衡发展各领域的体育事业,匹配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以俱乐部服务为基础,涉及各级政府、医疗保险、数据分析、疾病控制、交通运输等多个主体;芬兰的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特点鲜明:不同机构提出针对自己管束人群的运动干预政策,使各级政府、教育、环境、社会事务等部门共同参与;丹麦推行卫生、体育、城建多部门共同参与运动促进服务的融合模式。总结发达国家运动健康服务现状及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依据相似的健康理念,结合本国需求,逐步形成了政策保障、多部门协同的多主体参与供给模式。

目前我国运动健康服务的研究日趋丰富,逐步归纳出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趋势,明确体医融合是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方向和途径。然而,国内多元主体参与大众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清晰,由于国情不同,从国外相关研究和经验借鉴中无法直接找到能够指导我国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发展的模式,因此,探究新时代居民的运动健康需求,构建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融合模式,充分满足居民多元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基础

2.1 居民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层级分析

魅力质量理论由东京理工大学狩野纪昭教授(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共同提出,受到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狩野纪昭教授等人首次将满意与不满意的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并建立了KANO模型,随后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不同需求和其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表明:首先,某些服务的提供并不能提升其满意度,甚至会造成满意度下降;其次,不同的满足带来的满意度不尽相同,不是所有需求获得都会带来同步的满足。基于此,魅力质量理论将供给需求分为五种要素:必备要素M(Must-be)、一维要素O(One-dimensional)、魅力要素A(Attractive)、无关要素I(Indifference)和逆向要素R(Reverse)[6],形成的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

新时代居民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正是从以上五个需求方面进行划分。同时KANO模型分析需要对每个问题进行“双向”提问[8],双向问题设计如表1所示,相对于的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根据回答的结果进行需求层次划分。

表1 KANO模型的双向问题设计

2.2 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KANO模型分析结果

调研工作自2018年11月起到2019年3月结束,由12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所属社区协助调研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问卷采用当面回收的形式,回收率100%。但由于问卷内容较多,经过3轮比对检验,放弃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率为95%。本文重点体现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层次分析,因此相关人口学统计数据未在此展示。核心服务需求层级划分如表2所示。

DI系数,即不满意系数,是指若某项服务不能够提供,其满意度的下降程度,表现出来的是对方对该服务的依赖程度;SI系数,即满意系数,是指提供某项服务时,其满意度提升的程度,反映的是对服务期望值的大小[9]。两者的绝对值区间为[0,1],越接近1,表明该服务对满意度的影响越大。表2的数据显示:运动技能指导、运动康复指导、陪同运动锻炼、慢病运动治疗、运动康复护理五项服务被划分为必备要素,这是居民主观判断为最先得到满足的服务需求,是最重要的服务要素,将对运动健康服务满意度产生最重要影响。然而从图2居民对现有服务的DI和SI系数中不难看出,居民这些最重要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需求涉及医疗检测、运动技能指导、运动康复护理、营养指导等多方面内容。但我国现阶段服务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呈现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个主体单一存在”的实然,无法达到“多元主体融合供给”的应然,从而造成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不充分的市场现状。

表2 运动健康服务需求层次的KANO模型划分(n=114)

图2 居民对现有服务的DI和SI系数

3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的构建

通过居民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KANO模型分析,我们发现了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多元需求和其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因此,构建多元主体融合模式十分必要。

3.1 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融合的原则

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施下,政府高度重视居民健康促进等公共服务的推行,强调体医融合,强化非药物干预的健康促进理念,卫生、医疗、教育、市场、建筑等多元组织都参与到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中,不同组织机构重点服务的对象、条件、基础均有所差异。因此,实现多元主体融合的原则应该把握高效、共享、认可、联动、参与五个原则。高效性原则即多元主体融合,是为了实现运动健康服务执行的高效性;共享性原则是指资源共享、理念共享、标准共享,例如体育场地对社区居民开放,医院的检测设备与体育医疗资源共享等;认可性原则,首先是彼此健康促进的理念认可,其次是检测结果的认可,再次是科学干预方案的认可;联动性原则是指运动健康服务执行时,融合参与的主体实现联合动员执行;参与性原则是指运动健康服务执行到不同阶段,其余参与机构需要及时关注、辅助、检测执行效果,实现服务全阶段的参与。总之,为满足居民的运动健康服务,这五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多元主体融合的基准。

3.2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确立

卢元云和陈佩杰两位学者认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跨部门协同的主体应该由体育总局、卫健委、发改委、教育部等21个单位承担[10],该协同主体的确立是以具体执行操作主体划分,本文从“大融合”概念出发,确立参与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配合体医融合实践的路径探索,在对17位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体育局、社区、医院、高校、健身俱乐部5个主体,涉及的人员有行政官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医生和健身教练6个群体。

3.3 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融合的机制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是比运动干预指导更加复杂的工程,服务实施时涉及医学、营养学、运动训练学、生理生化、管理等多个领域,政府、社区、医院、社团组织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想要达到多元主体融合实现居民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目的,我们需要探究融合的动力机制。随着居民多维健康观的转变,形成了多元的运动健康需求,对运动的功能需求也从简单的健身爱好转变为防病治病的手段。这也是“体医融合”开展的现实依据,然而就本研究的调研发现: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员等群体之间,并不太了解对方在本领域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有的医生不清楚运动在医学中的支撑、补充作用,或者有初步了解却在操作层面上知之甚少。体育领域的运动干预指导者对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理生化依据了解得不够深入,在运动健康检测的理念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欠缺。此外,从政策颁布到执行机构上尚未实现主体的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体医融合”工作由卫生部门主导,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由体育部门主导,由于顶层设计的部门尚未实现理念、话语权、政策的融合,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随之而来的“融合”尚不能深入。因此从理念引导到职能配合,实现知识交互、科技互融、政策互通的融合机制才是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动力。

3.4 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融合供给系统

本研究在充分调研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专家访谈确定了5个多元参与主体,以实现“体医融合”实践为基本目标,构建出了多元主体融合供给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

该系统的供给方式为:体育局充分开展居民运动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针对居民的多元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管理人员进行总结汇总,充分结合居民社区体检的健康数据,进行具体服务项目设计。运动健康服务执行方案、居民运动机能检测、运动处方设定等工作由当地医院配合体检工作重点执行,服务具体执行可以委托当地高校、健身俱乐部实施。以慢性病预防控制的运动健康服务为例,由居民所在的社区组织健康体检时,筛查居民健康风险因素,对于确诊的慢性病居民在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时,由医生和运动康复师共同制定慢病运动管理处方,具体运动健康服务执行由居民所在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高校体育专业师生来实施,同时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体育专业师资团队都能够实现充分利用。而对于一些有着运动服务特殊需求,又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民可以选择合适资质的健身俱乐部,接受具体的运动指导、营养干预等服务。而实现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体育局、医院、高校、社区、健身俱乐部在同一个健康促进理念下形成了理念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来满足居民需求。

3.5 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保障体系

由于运动健康服务供给涉及的部门较多,其模式的运行必然需要充分的保障。首先是政策支撑,从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融合的机制中不难看出,实现多部门职能的融合需要政策的充分支撑。其次是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容量的保障,为有效实现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供给,有效引入商业机构能够激活服务职能,尤其在实现“体医融合”的路径中,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够实现资源、权益、职能的重复融合。再次是运动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体医融合”、多元运动健康服务需求对传统体育、医疗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挑战,需要加强学科交叉综合人才的培养。

4 我国居民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运行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PDCA循环模式以河南省慢病运动健康管理为例开展2~3轮实证研究。PDCA模式是由美国治理专家戴明博士构建,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plan)、执行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本研究借鉴PDCA循环格式,其目的是实现理论构建的验证和完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实证流程

该模式以河南省人民医院慢病运动管理检测设备为数据收集起点,从2018年9月12日至今正在进行第一轮实证研究,截至2019年4月16日已有502名居民进行了运动能力检测、运动监测、营养控制等运动健康服务。同时对最初参与现状调查的114位居民(有效问卷调查人数)进行了服务满意度的再次调研,相关数据如图5所示:

图5 模式运行期间居民对服务供给的DI和SI系数

虽然该模式的运行仅有7个月,但居民却获得了一定的满意度。该模式的运行实施为居民提供了固定接受服务的场所,整合了运动锻炼的场地和师资资源,丰富了运动健康实践的内容,同时也引导他们发掘了自己深层的需求。但在一些需求方面还得不到满足,例如特殊运动指导和运动康复护理等。这正是实施2~3轮实证研究的意义,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刚好为模式修订、主体的完善和丰富提供了实践指导。

5 结论与展望

本项目研究遵循“比较与追踪相结合,应然与必然对照,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研究思路,最终得出:实现新时代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满足需要多元主体融合供给的结论,同时构建出体育局、医院、社区、高校、健身俱乐部融合的多元主体供给服务模式。该模式能够丰富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内容,同时为“体医融合”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本研究的多轮实证研究尚未结束,模式运行中参与融合的主体也将更加丰富,该模式运行下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实验研究将是本文后续关注的重点。

猜你喜欢
体医供给居民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石器时代的居民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