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勇 张兆军
[摘 要] 引企入校,能提高校企合作质量。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和企业在合作中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中高职教学衔接,边合作边建章立制,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关 键 词] 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保驾护航;实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208-02
“引企入校”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是建设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方式之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我校经过多方考察、调研,于2016年开始筹办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2017年8月该专业正式招生,至今专业已建成三年。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是典型的“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型专业。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对中职学校“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敞开大门主动与企业合作
2018年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由“政府主导”转为“校企主导”是重大的政策变化。在这一政策变化的情况下,意味着政府对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松绑、授权、放权。以前有顾虑的地方现在可以放心去做,以前被动接受的事情现在可以主动去做。职业学校可以大胆去寻找合适的企业,灵活与企业开展各种内容与形式的合作。
(一)应转变以往学校对政府的依赖症,主动走进市场
寻求适合学校自身专业建设的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心搞懂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而不是等待接受政府委派的或者指定的企业,强迫企业参与合作。我们工贸中专校领导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在2016年就做了考察调研,寻找企业,并选派老师赴云南进入玉雕企业学习一年,在此基础上2017年与唐潮盛世玉器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玉雕专业。
(二)转变以往“我的地盘我做主”校企不对等的关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真正将企业当作平等、对等的合作伙伴,甚至对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不能抱着僵化观念,以政府办学“铁帽子王”身份高高在上,对合作企业设立关卡、关节,最终导致合作企业不敢进入学校。
(三)改变以往“闭门造车”关门办学的观念,主动去了解、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学校是培养人才,追求教学目标的地方;企业是生产商品,追求利润的地方。二者社会功能、职责不同,既然要合作,就要彼此充分了解、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合作。这就意味着学校充分熟悉企业,承担企业的组织加工生产等部分功能职责。二者必须找到一个互利平台和利益交叉点,这就需要学校去主动创新改革,研究市场经济规律,研究企业,去“懂”企业。避免合作过程中各行其是,发生“两张皮”的情况。
二、要勇于担当,为入校企业保驾护航搭建平台
(一)在硬件实训设施设备投入上必要时多担当、多作为
校企合作双主体双方从客观上来说,学校一方有政府做背景,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存在大的问题。相对而言,企业一方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处在弱势地位,再加上受市场行情影响,一些合作企业很脆弱。这就需要学校多一些担当和责任感,替企业分忧排难,在实训设备等硬件投入上尽可能投入多一些,所购进的设备尽量符合生产需要和教学需要。尽可能替企业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合作企业健康发展,茁壮成长,实现共赢。
(二)在管理政策上,为企业创造方便宽松的投资环境
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对企业给场地、给待遇、给名分。校企合作,学校寻找、甄别、遴选企业,一般来讲,要选一些社会信誉好,用人需求高、技术管理水品好的企业。企业也在寻找、甄别、遴选学校,这就需要学校为合作企业做好落户安家的准备,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创设好的投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场地、设施、设备,也包括软件环境——宽松的政策、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温暖的人文关怀。这方面,我校玉雕专业做了大胆尝试,比如以往实训课堂是40分钟制,这样企业没办法实施什么都做不了,一件作品的学习到完成有時候需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中间不能停下。经过与企业协商,我们就采用实训课堂灵活的上下课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学校有很多非教学活动,一些活动占用了大量企业生产时间,我们也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活动,这也是对企业的政策支持。
三、要抓住重点,教学优先,做好中高职教学衔接
校企合作千头万绪,最终还是落到育人上,核心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不能跑偏。校企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双方都要考虑马上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课程建设问题。这是校企合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合作能不能成功主要看这一环。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最终要通过实训课程落实。单一的高职校企合作,存在一个问题是受学制时间约束,学生在校时间很短,还没有完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技能就毕业了,学生一毕业企业就得按员工对待给以相应的薪酬,企业是很现实的,一算成本划不来。所以整合中高职资源,优势互补,可以克服这一短板。中职三年,高职两年,学生总共在校五年,这无疑对合作企业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在中职第一学期的学习企业是赔钱的,从师傅工资到原材料的消耗,基本收不回成本。第二学期收支基本平衡,在第三到六学期企业开始盈利,这两年企业不需要支出大量人工工资费用,如果走三加二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也就意味着有四年时间企业不需要支出大量的员工劳务费。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单一的中职三年学习,在技能技术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如果过早就业,理论学习提升就会先天不足,只能在匠人身份上徘徊或者徘徊很久,很难成为大师级的顶尖级技能人才,而高职两年正好可以为这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技术技能迫切需要提升理论素养的中职生解决了问题,也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成为企业高素质员工做足了功课。同时,高职可以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强这一优势,为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这样一来,从高职、中职、企业、学生,各方面都发挥了各自优势,都得到预期回报,皆大欢喜,解决了中高职衔接起来培养人才的机制。接下来就是课程设置,开什么课,课程怎么开,我认为需要中高职与企业三方协商,根据企业用工要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进行课程开发。同时解决校企合作技术问题,培养并整合师资力量。学校,企业互派师资,互聘师资人员。学校派相关老师到企业一段时间学习有关技术和企业运营方式,培养“教练式”双师型教学队伍,企业派相关技术人员来学校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组织的理论知识。
四、要积极探索,建章立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就目前来讲国内中高职院校多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成熟的模式,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边合作边探索,找到双方利益交叉点。一个企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经营运转,能有利润。二是技术技能的传承,允许职工劳务流动。三是产品升级研发,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对学校而言,就要引导企业在不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也追求培养人才的育人效益,多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育人功能,建设教育型企业。对于企业的经营运转,学校可尽量不介入、不参与,尽最大能力去支持。对于企业的技术、技艺传承和产品升级研发上,学校责无旁贷,做好组织引领工作。校企合作边运行,边完善,探索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校企联合制定学员招录标准、教学场所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车间管理运行制度等,克服合作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无效性。通过建章立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明确中高职不同阶段培养任务,约束规范各方行为,使校企合作符合各方长远利益,形成校企合作完善的运行机制。
总之,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既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大方向,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以期尽快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实际工作更有效,更有章法。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