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提问。这不仅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足,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怀疑是思维和学习的开始,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能够促使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初中生历史学科学习意识的需要。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情境促进提问,助推问题意识形成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问题的呈现有多种形式,其中包括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独立调查来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在各个层次、各个方向上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盲目传授教学知识,灌输课本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历史歌曲、短片或图片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这些教学资料,学生可以思考和体验历史,产生好奇心,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同時,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收集一些合适的材料和历史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或历史类书籍,或创造历史情境,使其从中获得情感和启发。
三、引导思考多元,形成批判性思维
在看待事物时,运用多种思维,有助于新的问题的发现,以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接受专家、学者甚至教师的意见,而且敢于质疑已有的理论和意见,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是形成问题意识的核心。
例如,教学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和思考。如对隋炀帝的评价。过去定论他是一个大暴君。但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后,学生会发现,事实上,他也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如:下令修建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修改法律,主要针对隋末的严苛法律进行改革;建立进士科,促进科举制度的形成;学校的建立;几次派使者到西域寻求和平,加强了大陆与边疆的联系;等等。
四、重视问题质量,提升历史学习高度
对初中生来说,问题的质量是提高的关键。有些初中生的心理和知识素养较低,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常识性问题。怎样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期望,了解初中生的基本水平;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并不是说他们提出的问题越难就越好。反之,常识越多,问题越普遍,初中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就越简单。因而学生所提的问题,无论简单与复杂,教师在回答时都应不折不扣地对待。教师不要觉得这些问题毫无价值,而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问题的质量,加深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当然,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提问有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问题会被教师认为简单、幼稚。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效地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总的来说,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基本目标的把握,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的了解,依赖于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有助于完成学生历史学习的目的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