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
[摘 要] “青马工程”与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共同承担着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为构建“青马工程”与大学生党员教育联动机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 键 词] “青马工程”;党员教育;党团联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006-02
团中央在2007年正式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下文简称为“青马工程”),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养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的。而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它与“青马工程”两者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现过程。因此“青马工程”与大学生党员教育不仅有着党团联动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培养对象、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实践基础等方面也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对新时期推动党建与团建的互促共进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有着互促共进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的统一性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日趋隐秘而剧烈的思想文化渗透,如何教育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国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肩负着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任务,“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理论基础的主体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在理论基础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青马工程”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共同目标之一,党团组织作为履行培养目标的组织保证,在达成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形成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共青团只有不断为党的建设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党的事业也离不开广大青年团员的拥护与支持。
(三)培养对象的交叉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了“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党员、预备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等。两者面临的培养对象都是表现出一定优秀特质且生机勃勃的青年群体,具有较大的交叉重合性。
(四)培养途径的趋同性
“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高校学生党员培训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实现的,无论是“青马工程”的大学生骨干培训、共青团干部培训、青年知识分子培训,还是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理论学习通常是采用课堂讲授理论模式来进行,每门课程都具备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任课教师,为保证学生接受成体系的理论和党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保障。实践锻炼的主要载体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志愿服务岗、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思政课题研究、外出交流、企业实习等。两者在培养载体、培养手段、培训师资上互通有无,为共同培养提供了基础。
(五)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总则第二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青马工程”从启动之际就着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两者在对培养对象进行教育的内容上具有高度关联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二、构建“青马工程”与大学生党员教育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一)完善党团齐抓共管机制
第一,不断完善“党团共建”机制。新时期高校的党团关系可以概括为“党建带团建”,但这不是单纯的“党指挥,团服从”。一方面,团是党的后备军,必须接受党的绝对领导。但在党的领导下,团也要根据青年的特质和要求,主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党对团的领导也要从管制逐渐转变为指导,保持共青团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断优化“推优入党”制度建设。“推优”是加强党团联动的切入点,团组织要充分发挥“青马工程”的教育、筛选、考核过程中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坚持把在“青马工程”中涌现的优秀学员推荐给党支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基层党组织可将“青马工程”优秀学员纳入党组织的考察范围,实现“青马”学员和党支部优秀人才的互通对接,形成党团全程共同关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新局面。
(二)构筑“大思政”全方位培养机制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校要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这对高校提出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一方面,“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组织培养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双方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学分制、“必修”“选修”模块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外出交流等板块的互通互认,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把“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放在“大思政”格局中进行顶层设计,将他们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充分调动并利用高校所有的资源,如积极争取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支持,做好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工作。
(三)完善跟踪评估培养制度
首先,要共建“种子库”电子档案数据库,为所有“青马”学员和大学生党员建档立册,把每个人的身份信息、成长经历、培养历程、考核鉴定等信息录入数据库,建成共享使用的个性化培养档案。依托长期的跟踪、记录,对电子档案进行动态更新,为他们接受更高层级的培训和工作改进提供参考。
其次,要制定共同的评估考核指标,实现对考核结果的互通互认。考核指标体系可以从思想政治、学业表现、实践经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意见、导师评价等方面设计量化考核指标,根据分数高低评定等级,并记录在“种子库”中,使其形成学生行为的内向驱动力。各级党团组织对评估考核结果要互通互认。
最后,“青马人”正值青年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塑造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又面临着角色转变带来的各种压力和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有可能导致“青马工程”前期培养成果的丧失。因此,可以参考党员毕业后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做法,在个人档案、就业推荐表、团籍等材料中备注“青马工程”学员身份和相关学习信息,有助于用人单位接手对“青马”员工的培养和管理,切实保障“青马工程”不因毕业和就业而中断。依托组织关系转移实行不间断的跟踪培养,才能引导“青马”向“老马”安全过渡。
(四)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理论基础、教育资源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能促进互相学习借鉴,优化培养成效。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包含以下三方面:(1)阵地共建共享。加强与校级“青马”培训班、院系团委学干培训班、党校培训的合作力度,逐步形成日常教育—院系培养—党校的三級培训体系。同时,通过搭建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加大网络资源整合力度;(2)教师资源共享。要选拔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党团教师资源共享;(3)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根据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一批合适的教材、报刊、影视资源等,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学资源数据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青马工程”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共同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帮助其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历史重任。在新时期“大思政”格局下,推动建立和完善党团组织互促共进的联动机制,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
参考文献:
[1]佟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青马工程”内在联动机制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26.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N].人民日报,2014-6-11.
[3][9]杨晓慧,周明亮,蔡有柱.“青马工程”:高校党团联动的新载体[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2):4.
[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Z],2016.11.
[5][7]王斌艳.“青马工程”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衔接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8.
[6]张新华,蒋振杰.“青马工程”在党团员培养发展衔接工作中的实践途径:以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19(11):158.
[8]王延芳.新时代背景下发展“青马工程”的思考[J].青年发展论坛,2019,29(2):26-2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