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摘 要】廖俊波精神的形成既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焦裕禄精神肥沃土壤的哺育。廖俊波精神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契合了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树立为民之志、多做惠民之事、常怀忧民之心的殷切期盼。廖俊波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强烈要求,需要不断传递下去,更加完善地构筑党员干部的价值观。
【关键词】廖俊波 精神 历史意蕴 时代价值
引言
廖俊波同志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任政和县县委书记,2015年6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7年3月18日,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2017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中共福建省委在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号召党员学习廖俊波“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等5个方面的先进事迹。刘云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提出,要远学谷文昌、近学廖俊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廖俊波精神,必须充分理解廖俊波精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
1.廖俊波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一种精神之所以形成有其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廖俊波精神的形成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哺育,得益于焦裕禄精神的传承。
(一)廖俊波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执着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意志标识,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廖俊波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极其丰富的民本思想,廖俊波精神带着深深的传统民本思想烙印。廖俊波同志对群众有深厚感情,恪守为民之责。在政和县工作期间,他心里始终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不到四年的时间,政和县减少了3万多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69.1%,连续3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廖俊波同志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从先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为廖俊波公仆精神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理在事中”的求实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养廉为俭” 、“为政戒贪”的道德情操,都是涵养廖俊波精神的重要源泉。
(二)廖俊波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他教导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重视道德情操、发挥道义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廖俊波同志受党的教育多年,深受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熏陶。廖俊波同志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追求,以干事创业、造福百姓为最大快乐,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为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廖俊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宗旨、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高尚情操开出的精神之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本色。
(三)廖俊波精神深深扎根于焦裕禄精神的肥沃土壤。对于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两次的精辟论述。他曾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真、迎刃而上、无私奉献。后来,他又进一步把焦裕禄精神提炼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只要我们搞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中国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生机勃勃,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党内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廖俊波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更是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廖俊波同志和焦裕禄同志一样,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深入一线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焦裕禄同志的影子,一样的对工作废寝忘食、务实进取,一样的对党和国家忠诚不二、信仰坚定,一样的对人民全心全意,无私奉献。
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和焦裕禄精神肥沃土壤的廖俊波精神,犹如巍巍丰碑,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通过学习廖俊波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2.廖俊波精神契合了人民的殷切期盼
廖俊波精神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契合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廖俊波同志给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为民惠民忧民安民的民本思想,对党员干部履职担当、干事创业,仍具有智慧的光芒和长远的意义。
(一)群众殷切期盼党员干部树立为民之志。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教育为先,特别要努力使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思想基础。廖俊波精神正契合这种为民务实的要求。“樵夫”是廖俊波同志的微信名,而他的一生也正是俯首甘为“樵夫”、为民披荆斩棘的一生。“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廖俊波同志多年前与女儿的这段对话,至今仍让人为之动容。反映了廖俊波同志官轻民重、志在为民的思想。真心为民,不仅是一种情怀、一种素养,更是严以修身,诚实做人的基础。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断诠释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真心为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不是空洞说教,而要实际行动。党员干部勤于并善于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做决策时,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就不远了;党员干部把来访的群众视为亲人的时候,党员干部的心与群众的心就贴在一块了。廖俊波精神中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勇于担当的务实精神、不畏艰难苦困的坚韧品质都是群众所期盼的,也激励着党员干部用樵夫般的精神开荒劈野、干事创业、砥砺前行。
(二)群众殷切期盼党员干部多做惠民之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多为群众铺路搭桥。作为党员干部,多做利民之事,就要牢牢把握亲民爱民为民这个核心,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恪守为民之则,善谋福民之策,常行惠民之举。廖俊波同志真正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不等不靠、狠抓民生。正是因为他这种真心实意为百姓造福的初心,才有了他离世后老百姓千里送行的感人情景。“家乡变样了!”从政和出去打工回家的人一下高速便感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廖俊波同志的心里,如何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一直是头等大事。
赚钱的事民众干,不赚钱的事政府干,秉持着这样的宗旨,他带领干部群众闯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新路子。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需要党员干部付出行动、有所作为。只有像廖俊波同志那样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才能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察之秋毫,真正承担起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任。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去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根本利益。
(三)群众殷切期盼党员干部常怀忧民之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百姓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等问题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是国之殇、民之疼,也是党员干部的心之痛。党员干部要有忧民之情,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困,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廖俊波精神中,忧患意识成为一种工作的驱动力,爱国忧民、勤政务实,在忧患中增强责任意识。廖俊波同志从来不怕麻烦,群众找他帮忙,他每一次都不厌其烦,帮忙到底。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那些贫困疾苦的群众,他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一位叫张承富的老人家门口贴着这样一幅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写的就是群众对廖俊波同志的一片感谢之情。民有所忧,我有所为。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如不能为民解忧,我们不仅会失去手中的权力,更会被群众所唾弃。为民分忧的过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执政为民的过程。党员干部不仅要有为民分忧的意识,更要有帮民解忧的能力和行动,充分发挥政策激励、行政推动、社会帮助等作用,让群众从内心里感受到制度的优越、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
3.廖俊波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强烈要求
(一)传递廖俊波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没有变,党的性质宗旨没有变,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没有变。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廖俊波精神不仅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且也体现了党的价值取向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全党的财富,更是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而在当前仍然有丰富而宝贵的时代价值,要让廖俊波精神扎根基层,深入人心并不断发扬光大。
(二)传递廖俊波精神,是勇于接受时代挑战的客观要求。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长期执政,党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和考验。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精神懈怠,一些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就会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为此必须大力弘扬廖俊波精神。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像他那样严于律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只有这样,党才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永远保持不败之地。
(三)传递廖俊波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所谓信仰它并不抽象,就是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义的事业,为此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并心甘情愿地为此奉献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信仰。当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内化为人的信仰时,人生就有了目标,奋斗就有了意义,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廖俊波同志的内心根植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的宗旨,根植了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美好理想,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体现了“父老生死系”的公仆情怀、 “两袖清风来去”的高尚情操以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务实作风。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激励和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四讲四有”,做到“四个合格”,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汇编.厦门: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7.
[2]何香久.焦裕禄.郑州:河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