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同环境下,有些人容易感冒生病,而有些人却很健康?为什么外出旅游时,有些人上吐下泻,而有些人却活力满满?归根到底,就是人体正气强弱的不同。正气充盈,百病不侵;正气不足,疾病缠身。
【何为正气】
正气是人体的第一护体神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大家极熟悉的一句话。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正气的含义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讲解说,正气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评热病论》写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肯定是这个人本身的正气虚弱。“其气必虚”的“气”,就是指人体的正气。反之,只要人体正气充盈,致病的外邪就不能轻易地侵入人体,也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详细来说,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比如寒邪入侵时,就需要人体的阳气来温煦;燥邪入侵时,则需要阴气来濡养。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
正气有三个强大功能
如果用现代话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正气概括为三个方面的能力:
1.自我适应调节能力,即正气帮助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正气充盈,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就强,反之,就会出现不适。比如,外出旅游时,有些人就会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而有些人能吃能睡、跑跑跳跳、活力满满。
2.抗病防御能力。流感季节,同样在一个办公室,正气不足的人就很容易被传染。正气充足的人,就像戴上了金钟罩,流感不侵,状态极佳。
3.康复自愈能力。同样感冒了,有的人几天就好了,而有的人几个星期都好不了,甚至还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这就是康复能力强弱的不同表现。
是什么导致你的正气“余额”不足?
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导致的。《灵枢·寿夭刚柔》写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就是说明先天的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有些人先天条件很好,体质就好,正气就很强;有些人先天条件不足,体质就虚弱,正气就不足。
第二个原因就是年老体衰,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也在漸渐流失。
第三个原因是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高度紧张的工作、熬夜、缺少运动、嗜烟嗜酒、过度节食、不合理的素食、不当减肥等。
第四个原因是各种异常的、过度的外邪,如过度的寒冷、炎热、潮湿、干燥、滥用药物、环境污染等。
罗大伦指出,从第二到第四个导致正气虚弱的原因可以看出,日常养生是势在必行的,养生其实就是扶养人体的正气。
如何判断自身正气是否充足?
中医诊断有望闻问切,比较复杂,特别是切脉不容易掌握。但是普通人只要会看,也能瞧出些门道来。
正气充盈,就像在人体外部筑了一道防御墙。对外,防外邪入侵;对内,防精气外泄。总的来说,当正气充足时,睡眠良好,精神充足,说话底气充足,不容易感到疲劳,并且胃口很好,记忆力良好,免疫力良好,不易生病。就算生病,病后恢复期也相对较短。
相反,正气不足的时候,就会表现为目光呆滞无神,精神不振,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面色晦暗,声音低微,反应迟钝,食欲不佳,二便异常,失眠或嗜睡,经常感冒生病,病程长、伤口愈合慢等。以上症状超过三条,且不是偶尔发生,是持续了一段时间,那就可能是正气不足了,要引起重视。
【扶正有道】
艾灸温补脾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统疗法一中心康复医师袁敏哲指出,扶养正气,重在温补脾肾。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
温补脾肾,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那么,艾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可见,这四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阳气的作用。每天对这四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宜,可扶助正气、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巧用经方增强抗病能力
对于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生病,感冒、发烧更像是家常便饭的朋友来说,以下两款经方能帮助你提升自身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玉屏风散(颗粒)
作为中药方剂,之所以被称之为“玉屏风”,意在给人体正气与病邪之间树立一个屏风在那里,可以隔断病邪侵入人体。正是由于这个本意,玉屏风散就成了扶助正气的常用方剂。
全方由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组成,以黄芪为君药,主要起到内补脾肺之气、外固腠理之表的作用;以白术为臣药,主要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以防风为佐药,主要起到走表散风的作用。这三味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的协同作用,黄芪与防风在一起,可以起到固表而不滞留邪气的作用,防风与黄芪在一起,祛邪而不伤正。
●补中益气丸(汤)
提到补中益气丸,可能会有人说,这与扶助正气有啥关系?袁敏哲讲解说,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补中益气丸的详细情况。全方由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去芦人参三分,酒焙干或晒干当归二分,不去白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等中药组成。仔细一点来看,补中益气丸有玉屏风散中的黄芪和白术,而且还有大补元气的人参以及养血和营的当归,可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这样的方剂当然会帮助我们提升自身正气。
【特别提示】
在流感季节,以上两款方剂可作为预防性用药,服用一周即可。用量须遵照药品说明书。宜饭后服用。
按时睡好养生觉
养生、养正气,睡眠很关键。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最佳睡眠时间。袁敏哲讲解说,每天的21~23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通百脉”。23~1点为子时,胆经最旺,属足少阳胆经。一个是手少阳,一个是足少阳。而少阳是初升的太阳,如果少阳之气没有升起来,就相当于体内没有太阳。人只有在少阳时休息好,少阳气足了,人体的太阳才能升起来,正气才会充盈。
凌晨1~3点为丑时,肝经最旺。《黄帝内经》讲“人卧则血归于肝”,而且肝养血、生血的最佳时间就在丑时。人如果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人体脏腑得不到气血的补养,极易失衡而致病。
另外,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睡前需要做到“五不”:
1.不过饱:中医讲“胃不和则寝不安”,晚餐吃的过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扰动脾胃的阳气,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饱,并且尽量清淡。
2.不过动:睡前半小时不宜做剧烈运动、看电视、聊天等,以免扰动心阳。
3.不过思:脾主思,多思伤脾,且多思易扰动心神。因此,睡前宜静养心神,做到“先睡心,后睡眼”,助阳入阴,以利于睡眠。
4.不过点:晚上11点后,胆经开、阳气动,人容易精神而睡不着,且极易耗散肝胆之气,引动外邪侵入体内。因此,最好在9点、最晚不要超过10点半睡觉。
5.不受风:风为百病之始,无孔不入。睡前应关门窗和空调,以保护体表的阳气。
少食生冷黏腻
生的食物之所以会损耗正气,是因为和熟食相比,少了一道持续加热的工序。食物要化生成气血,中间少不了加热的环节。不用外面的火来加热,体内的火,也就是阳气,负担自然会变大。所以,想要保护好自己的正气,最好少吃生食。
冷,是指各种寒食冷饮,如冻柿子、冰激凌、冰可乐、冰啤酒等。当脾胃接受到寒冷饮食,需要调集大量的阳气去帮助自身来运化。因此,寒食冷饮损伤的不只是脾胃的阳气,而是整个人体的阳气、正气。因此,大家平时应少喝,最好不喝冷饮。
粘,指的是各种质地偏粘或过于甘甜的食物。包括各种糯米制品(比如年糕、元宵)、甜食(比如蜂蜜、糖块、关东糖)。糯米性粘,不好消化,是生活中的常识。而甘甜食品,性质上也偏粘。从中医角度看,甘甜性缓,会让一切速度都变慢,而阳气是负责推动的,因此,过粘的食物,无疑会给阳气的工作带来很多阻力。
腻,指的是各种肉、蛋、奶和油。现代人沉溺于各种美食,肥甘厚味,很容易招致痰湿之邪。如果粘像一条绳索,容易困住阳气的手脚,那么腻就像一片沼泽,让阳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想要扶助自己的正气,平日饮食要注意少动肥甘。
习练八段锦,健身养正气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保健功法。它是由八种如锦缎般优美、柔顺的动作组成,相当于古人的“广播体操”,从北宋流传至今。八段锦中的每个动作都有针对性的保健养生功效,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脾胃、肝胆、肾和泌尿生殖系统等,能强健身体、调和气血,提升人体阳气以及增强对抗病毒等外邪的能力。
八段錦动作简单,方便易学,主要包括以下八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功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初学者可以上网搜索相关视频,对照练习。
保持心情舒畅,多晒太阳
古人说,喜则阳气生。阳气足,则正气旺。生活中,我们要多想一些愉快的事情,看一些欢快的娱乐节目,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业余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些都对升发阳气有帮助。
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的阳气,也是养正气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晒太阳是有一定讲究的。晒太阳重在晒背,因为背为阳,把背晒热、晒舒服了就是太阳为人体填充了阳气。每天让阳光直射背部,全身上下都很舒服。
另外,我们在晒太阳时,有一个地方可能很少顾及,那就是手心。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不妨把双手摊开,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强心益气、舒缓疲劳、促进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