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采取多样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此教学要求,使学生在情境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提高探究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历史探究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实施对策
所谓的历史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以教学所需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借助科学探究的方式,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理解历史知识、获取历史知识,同时获得历史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历史探究权利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基于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我在组织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一般这样对其进行运用。
一、 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探究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以抛出探究视角为出发点的。这里的探究视角是指探究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会这样向学生呈现探究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上文对探究式教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实施是以情境为载体的。所以,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同样需要以情境为切入点,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驱使下,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进而积极地进行历史探究,为后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历史是有间隔性的,在时间断层的情况下,学生立足当下是难以对过去的历史事件有深刻理解的。但是,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般会立足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和生活经历,将生活内容引入其中,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的驱使下,对历史问题展开探究。以“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初,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片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开幕式,感知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而产生兴趣。接着,我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现雅典今天的风范,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对雅典的发展产生探究兴趣,进而由今溯古,展开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学习。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其进入了积极的新知学习状态,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旨在给予学生发挥其自主性的机会,使其展开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建立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要使学生在此问题的驱使下,自主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探究能力。所以,我在组织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时候,不仅会为学生提出问题,还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地,我会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先立足教学所需,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接着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先给予自读材料的机会,引导其此次阅读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接着,则需要再次阅读材料。在此次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的,以问题为导向,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如此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提出了诸多的问题,如为什么英国没有像对待印度一样,实施全面侵华,将其作为自己的殖民地呢?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为什么在无法地域外来侵略的情况下,还要一味地镇压农民起义呢?为什么不将农民起义转化为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呢?在如此问题的提出,证明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了思考,在此指导下,学生同样会再次进行深入的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理解。
二、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其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此使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展开探究,还需要教师将符合学生发展情况的探究性的学习策略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明白我要如何学习历史知识,要如何掌握历史知识,以此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基于此,我在组织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这样的探究学习方法。
(一)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活动的开展是离不开历史材料的,适宜的历史材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视野的开阔,还可以使学生将此作为推断历史的依据,进而深入地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為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掌握搜集信息的方法,提升信息搜集能力,是其实现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我在组织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设计调查分析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明确的主题引导下,借助多样的渠道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对其中的任务展开探究。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调查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调查任务
一、 活动目标
走访当地的老人,向他们询问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我国的科技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以此为基础,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的历史资料,对该阶段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其特点。
二、 布置任务
1. 选择实践调查题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获得了哪些科技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所以会取得如此瞩目的科技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2. 提出调查要求
(1)走访当地的老人,实地调查;
(2)借助多样的渠道,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3)以报告的形式将自己所搜集的信息及解决的问题展现出来;
(4)根据所书写的报告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5)在课堂中共享所搜集的信息,并就问题展开集体探究。
如此调查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搜集信息的权利,还可以使其在动手的构过程中,积累有价值的材料,开阔视野,为分析历史事件提供依据,同时在问题的驱使下,对材料内容进行探究,加深对所学理解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将获得提升。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依据,这里的教材不单单指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还指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历史探究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仅仅是在读语言文字,很少对语言文字背后所展现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这就限制着其历史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在这样的阅读教材过程中,学生也难以探究到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无形中打击了其历史探究积极性。与此同时,在长期使用单一手段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对历史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会逃避历史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探究如何实现呢?对此,我在探究式教学活动开展中,会从阅读教材入手,教给学生素一些阅读方法,使其真正地能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历史。具体地,我这样指导学生阅读。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纵观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其按照一定的结构将历史事件组建起来,而且每个篇目中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以把握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切入点,探寻每一章节或篇目中的历史知识点的关系。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在阅读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先明确这一内容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何种地位,接着,阅读篇章中的导语内容,分析这个单元的整体框架,然后,对课题进行分析,探究这些课题中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存在何种关系。在这样的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阅读,还可以在阅教材的过程中,探寻到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为建立整体的历史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会鼓励其带着问题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学生补充了《新航路开辟的示意图》此历史材料,引导其在阅读中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得到了哪些国家的支持,这些国家为什么会从不同的方向入手开辟新航路呢?以此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加深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
第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试想一下,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文字语言不加思考,其如何进行探究呢?其会在阅读中获得哪些知识呢?如何指导学生思考呢?我采取批注式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教科书、历史材料等中,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旁。之后,则与小组成员或老师就所勾画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实现历史探究。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为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教科书和相关的史料,自主绘制三角贸易图,并将货物的走向标注出来。如此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同时建立对该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總之,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改的要求,采取多样的手段,组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地对所学进行分析,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独特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学习质量。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探究历史的方法,使其在阅读材料、搜集材料等过程中,开阔视野,亲历历史探究,掌握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珏孚.抓准高中历史探究学习的三个“关键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83.
[2]解婷婷.高中历史探究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单林云.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运用[J].成才之路,2016(35):25.
作者简介:石继红,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