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当今小学劳技课堂中的运用初探

2020-05-09 10:08欧阳莉妮
考试周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陶行知

摘 要: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小学劳技课堂是贯彻落实这个思想的绝佳阵地,要运用陶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劳技课堂;其次要落实陶先生的“六大解放”,还学生以勞技探究的时空;最后要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小学劳技课堂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之时就阐述了他对于创造教育的主张。他通过两个事例:鲁滨逊在荒岛用陶土烧制成了可以盛水的瓶,解决夜间喝水问题;林黛玉对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转述,使得原本残破的荷叶成了天然的乐器,产生了新的价值,从而阐明了创造的含义。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通过行动、思考产生新价值的过程,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突出行动对于学习与创造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保护孩子爱动的天性,鼓励小孩子多动手多动脑,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经过实践的检验是非常正确的,就算到了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仍然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灯,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一、 时代的发展呼唤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从哪里来?要靠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所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摇篮。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大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 小学劳技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绝佳阵地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小学劳技课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个项目很多时候是以一件作品的形式来展现的,由于劳技课的这个特点,在小学劳技课上学生必须是手脑结合的,完成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一次创造的过程,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学生的行动、思考产生新价值的体现。

三、 如何在小学劳技课堂中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呢

(一)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劳技课堂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成为空穴来风,举步维艰。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需要教师培养和点拨。

1. 教师要有一个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高的境界

教师对于学生,绝不可以被等同于一般的“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教育的真正使命应当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每个小学生的心灵中,都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每个孩子天性就是好动的,教师的责任是百倍地珍惜它,不断地滋养它,呵护它,而单纯的“传授”,其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有了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高的境界,才能确立民主、科学的教育观念。所谓“民主”的教育,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意味着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的伙伴,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给予学生对劳技学科教学建议、监督与评价的权利。“科学”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劳技学科教学应既符合自身的学科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劳技的规律,真正进入“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2. 教师要有开放的知识结构和转识成智的能力

教师必须形成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是由我们正在迎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决定的。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更需要智慧去驾驭知识和信息,今天的教师必须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有转识成智的能力,才称得上是创造型的教师。

3. 教师必须有认知与情感相互协调发展的人格魅力

一位有教学魅力的教师,胸中有学生,讲课逻辑严密,妙语横生,挥洒自如;教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泉流注入心田,能力在潜滋暗长,智力在开拓生发,所以古人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感慨,可见教师人格的魅力多么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还应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充分发挥教师示范的力量。当代研究表明,教育效能高的教师往往与其情感、人格的发展水平有很高的关系,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匹葛.马利温效应。有加拿大学者比喻说,认知与情感好比乐曲的低音和高音,教师是驾驭乐曲基调并使之和谐的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突出认知而忽略情感,学生很可能成为感受力低下、情感发展不好的人,那不仅影响学生品德、审美意志精神的健全,同时还会伤害到认知发展本身。因此,再次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环境,正是发展学生、创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基石所在。

(二)“六大解放”,还学生以劳技探究的时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中曾经说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进而指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1. 在“玩”中学

玩是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才能“引人入胜”。想要设计、制作好一件作品,事先要熟悉了解它的结构特点: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等等,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尝试玩耍、仔细观察,了解即将设计制作的作品的结构和特点,为之后的设计、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心锁环》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分小组玩解套心锁环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装置。与此同时,观察此装置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又是什么。于是,学生很快了解了游戲装置的结构组成:心形环、U型环、横杆,并且经过讨论,得出了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横杆与U型弯杆通过杆两端的圆环相连接,心形环中间的凸起处要能顺利穿过弯杆的圆环,这样才能顺利地玩解环和套环的游戏。学生在玩耍中不仅了解了部分的结构,更使制作中的难点迎刃而解。为紧接下去的心锁环制作做好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巧用“小先生”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采用的方法首推“小先生制”即教师先去教年长的学生,再由其中优秀的学生去教低年级的学生,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困难,达到“教学做合一”。我在劳技课灵活地运用了陶先生的“小先生制”。不管是学习什么劳动技巧,学生掌握起来总有快慢。让先学会的学生来做“小先生”帮助小组中学得慢的同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纸编花篮》一课时,看完制作视频之后,有一些同学在底下自己动手一试就已经学会了平盘的技法,但也有部分孩子弄得一手的白乳胶还是没有盘成一个纸编花篮的篮底。我就请已经学会的同学来做“小先生”走到没有学会的学生身边,手把手地教。视频里的“面面相贴”在“小先生”口中就是“把纸条平放在桌上涂上一点点白乳胶像蛋卷一样卷起来就好了”。这种接地气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不会做的孩子果然一下子就完全掌握了。

3.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就会相应的缩短。教师少教的课堂就是教师要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信大方地表达、从容淡定地互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当好倾听者、交流者、引领者,让学生真真正正参与到劳技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手提袋》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学导学单,再让学生提出哪些步骤觉得比较难?然后组内互助,小组内讨论了,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动手实际操作一下,在做中悟,领悟后再来分享给全班同学听。有位学生因为没有按照导学单上要求在纸袋口预留足够的空间,造成打孔打穿了袋口,无法安装提手了。我没有责备他,而是给他时间让他来思考怎么改装,来解决这个难题。后来他想到了可以把袋口中间挖空,改成中空式的手提袋。我再让学生把他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大家不仅记住了打孔要上下左右留合适距离的原因,还学会一种新的手提袋提手制作方法。这种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尝试,允许学生犯错,为师者别着急,等一等,让孩子有独立思考探究的时空。

(三)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会考制度之类的一考定教,一考定学的制度,主张“停止那毁灭生活力的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的创造的考成”。我认为劳动技术课堂应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评价要轻结果,而重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关注其在各种技术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要学会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设计了集合设计、制作、作品的游戏活动,如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信、自强、团结协作的品质,既检查了教学效果,又促进了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小学劳技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好阵地,教师一定要践行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课堂教学从精致走向开放,还学生以探究的时空。正如陶行知先生当年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陶行知词典.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6月.

[2]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5月.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 教师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作者简介:

欧阳莉妮,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校。

猜你喜欢
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情怀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