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瑾
【摘 要】吴梅先生为近代著名学者,是一代曲学大师。先生亦精于词,但其词学研究被世人忽略。论述其词学成就,现代学术界大多研究《词学通论》,而对其在北大授课时亲自编写的《词选》(《诗馀选》)很少提及。文章考察了《诗馀选》编写的编选体例、学术背景、南京大学的“南北之争”,探讨了《诗馀选》独特的选词学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词学通论》《词选》作为补充,全面展现吴梅先生的选词观。
【关键词】吴梅;诗馀选;北大;词学通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172-04
谈及吴梅在北大教学的五年,大家基本都是研究其《词馀讲义》。此讲义于1925年发行铅印版本,改名为《曲学通论》,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列入“国学小丛书”正式出版。①从上课的讲义,变成出版的丛书,这一转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这涉及到了“经典化”的问题。编纂时耗费的心血不计其数,历经修改调整,最后才能出版。现在许多著作都是由民国课堂上的讲义经典化而来。可这些讲义因为当时时局动荡,有些佚失,有些流落海外,而且编写具有随意性,所以一直没被关注。
陈平原在《在巴黎邂逅“老北大”》中说,《吴梅日记》中并未提及在北大教学的事迹和著作,却因为一个偶然机会,在远隔万里的法兰西学院发现这些珍贵讲义。陈平原先生描述:“这些讲义,版式统一,有油印,也有铅印,封面上写着课程名称以及讲授者的姓,正文偶有与封面不太一致。”②油印讲义共七种十二册,光吴梅就占了七册,其中就有《词选》(《诗馀选》)。 “油印本讲义则是随写随印,只发给选课学生,所以连学校也没有留底。”③这也不难得出为何吴梅的词学方面研究仍有很大空缺。《诗馀选》作为遗珠,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诗馀选》成书
《词选》(《诗馀选》)是吴梅在北大教书时,讲授中国文学类时所配发的讲义。
(一)《诗馀选》简介
《诗馀选》是当年老北大讲义的统一格式,即“用毛笔蘸硝镪水抄写在透明纸上,油墨印刷,黄色的毛边纸,双面折叠,每面十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④骑缝处写着教授的课程、学生的年级、著述和教授者。卷首标题:“诗馀选,吴梅辑。”第一页书口骑缝处写着:“诗馀选,文本科三年级,一,吴梅。”其中“一”是代表书的页码。书的第二页骑缝处写着“诗馀选、文本科三年级、文学门。”因1919年以前,北大中文系称为国文门,后来改称为文学门。这册油印共127页,后附有黄侃的《乐府第七》,共21页。由于《诗馀选》是课上陆续发放的讲义,所以没有目录。
卷首有一段小引,说明开设这节课的要旨:“词之为道,意内言外。五季北宋,上涉风骚。二白中仙,大启轨范。元明以还,此道几衰。清代诸家,嗣响两宋,惟乐谱沦亡,无从按拍;才士藻饰,仅及词工。生今之世,莫可如何也。今自青莲、白傅而下,迄于清季,各选若干首,以饷同嗜之君子。”⑤
“词之为学,意内言外。”不仅是《诗馀选》的开篇,还是清代词学的著名写作理论。这个命题最早是由清词学家张惠言提出,主张词应当“意内而言外”。邵祖平曾在《词心笺评》中阐述:在鲜泽而轻蒨的外表下,词一定要有深刻的内涵,如果没有深刻的真情实感,再华丽的词藻,再出彩的用典也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提出,词可以比兴寄托,表达“深美闳约”之旨。他在讲词中写道:“千古佳词,要在使人可解。尝有意极精深,词涉隐晦,翻绎数过,而不得其意之所在者,此等词在作者固有深意,然不能日叩玄亭,问此累帙盈篇之奇字也。”⑥
纵观《诗馀选》,整本讲义是按着时代先后顺序编纂的,选录唐五代10人(李白3首、温庭筠15首、后唐庄宗2首、蜀主孟昶1首、中主李璟2首、后主李煜4首、和凝1首、韦庄4首、冯延巳6首、孙光宪3首);北宋22人(潘阆2首、寇准2首、钱惟演1首、晏殊6首、林逋2首、聂冠卿1首、韩琦1首、范仲淹3首、宋祁2首、欧阳修18首、梅尧臣1首、王安石1首、晏几道2首、张先3首、柳永6首、苏轼14首、黄庭坚4首、秦观12首、晁补之1首、张耒1首、贺铸5首、周邦彦15首);南宋7人(辛弃疾8首、姜夔10首、王沂孙9首、张炎8首、吴文英16首、陈允平4首、周密9首);金朝3人(蔡松年1首、吴激2首、元好问10首);元代4人(萨都剌2首、张翳4首、倪瓒3首、邵亨贞5首)。明代24人(刘基5首、高启2首、杨基3首、高明1首、瞿祐1首、商辂1首、王九思1首、周用2首、杨慎7首、张綖2首、夏言3首、文征明5首、王好问2首、汤显祖2首、陈继儒2首、卓发之1首、李日华1首、阮大铖1首、马洪3首、施绍莘7首、叶绍袁1首、卓人月1首、汤传楹4首、陈子龙8首);清代50人(吴伟业4首、龚鼎孳3首、曹溶1首、曹贞吉4首、吴绮1首、顾贞观3首、纳兰性德9首、彭孙遹5首、尤侗4首、朱彝尊10首、陈维崧13首、沈皡日1首、孙致弥1首、厉鹗7首、江炳炎3首、江昱3首、江昉6首、史承谦5首、任曾贻5首、蒋士铨1首、赵文哲1首、林蕃钟3首、吴锡麒2首、吴翊凤3首、郭麒2首、张惠言5首、张琦2首、金应城1首、金式玉1首、周济3首、 董士锡1首、潘德舆1首、戈载2首、项鸿祚6首、龚巩祚2首、龚自珍1首、沈传桂1首、孙麟趾2首、姚燮1首、许宗衡2首、王錫振2首、杨传第1首、蒋春霖6首、蒋敦复2首、庄棫2首、谭献7首、张鸣珂2首、潘钟瑞1首、王鹏运3首、郑文焯5首)。共收录120位词人,录存463首词。
(二)《诗馀选》编纂背景
探讨编纂《诗馀选》的学术背景,首先要谈到的是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确立,加速了词的学术化。民国时期,词学成为大学课堂必修课,几乎所有的大学国文系都开设“词选”课程,并且根据课程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课堂教学,又要使初学者对词感兴趣。因此,编订一部好的“词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馀选》作为讲义,是启蒙普及读物,所以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列举各家词,又要为学生指引各家词的脉络,使同学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所“举”各家的若干首词上,更应该将之放在由“知其家数”而“读其全集”上。
根据当年北大校方的规定,每门正式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讲义,根据教学情况,有些是编写完后统一发放,有些是一边编写讲义,一边授课,因为有些老师不拘小节,课堂上思维随意发散,有时学生提出问题,学识渊博的老师触类旁通、天马行空。所以,有了讲义,学生对课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不至于一节课不知所云。
近代以来,因地域和政治文化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治学侧重点的不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更是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并在南北两所最典型的大学里表现出鲜明的对立,即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在文学方面出现了激进与保守之争⑦,于是有了在现代思想学术新格局下的“学分南北”⑧。说起北京大学的激进与东南大学的保守,不单单指办学理念,还体现在整体的学科设置、学风、教授和学生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
讨论1917年至1927年间的北大教授,有8位教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就有吴梅。1917年至1922年出任北大教授,确实使吴梅大显身手。王卫民在《吴梅评传》中称:“总而言之,这五年时间他在学术界和戏曲界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⑨可吴梅本人谈及在北大教学的生涯,直言选修他课程的学生并不多,他本人对此也颇有感慨。主要原因是,吴梅在北大国文系教书之际,正值北京大学以胡适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学势力高涨,北大师生投入于白话新诗的创作热潮,而吴梅先生一心研究古代词曲,教学理论有所不同,所以他在1922年离开了北大国文系。在东南大学任教的15年间,吴梅特立独行,无论新文化运动如何火热开展,他始终凭借着个人魅力,坚持教学生制曲、作词。
中央大学毕业生钱谷融在《我的老师伍叔侥先生》一文中特别指出:“中央大学中文系一向是比较守旧的,只讲古典文学,不讲新文学。”⑩但吴梅等人坚守着中国古代的传统生活——将诗赋词曲生活化,热衷于游山玩水,宴请时命题作诗赋词,以吴梅为首的“潜社”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重创的古典主义文学传统在1920年末、1930年上半期南京两所大学的文人中的复兴。?
二、与《词学通论》《词选》比较
词学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性研究,其中包含着对作家生平事迹的考察,以及词作的版本、校勘等研究。二是词体的演化研究。三是作品的探究,其中包括创作风格、修辞赏析、作者的中心思想。《词学通论》属于历史性研究,而《诗馀选》《词选》属于作品研究。《诗馀选》主要功能体现在文献整理和词选方面,而《词学通论》在其基础上,多了对作品的批评、评价,其中选取的作品,主要是作者的代表作,并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了解,做到知人论世。两部作品的“选词”都具有典范意义。
《词选》是由胡士莹整理收录的,这是吴梅在东南大学讲词选课程时使用的教材,其为吴梅整理的油印《词选》讲义,现藏浙江平湖图书馆。值得注意的是,与这部选本并行的还有南京图书馆藏《词选》稿本,平湖本发现者李保阳分析并进行了大胆猜测,即南图本是吴梅最初在南师讲授的词学课的讲义,平湖本则是后来经过增补、修订而成的,而《词学通论》是在此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今天的《词学通论》通行本,由重“选”到重“论”,增加了论平仄四声、论韵、论音律和词的作法讲解。从文献学角度看,胡士莹油印的《词选》是吴梅由讲义性质的词选本到通论本的重要过渡环节,可以窥探吴梅的词学思想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词选》选词与同为课上讲义性质的《诗馀选》高度重合,不仅收录了大家的作品,对一些名气不高,但词作有可取之处的作家的作品也有整理,体现其“不在于选人,在于作品的品质”。
《词学通论》是一部史论结合的词学论著,就词的兴起与演化进行了详细解释,还阐述了历代词人的艺术风格,辨析词体的特点。其卓越性体现在贯穿的史学观点,及纵横贯联、精探因变演进之势上。?史学观点始终贯穿于历代词的概论以及历代词人的分论里。此书共九章,前五章采用我国传统的方法论述词的特点和作法,后四章以时代为序论述词的发展概况,兼对作者的评价,能知道词的发展概况和规律。?
《词学通论》大多直接采自各词人的本传,每人短短几句,勾勒其大致生平与创作风格,从简单的文字介绍中可以看出材料取舍的背后选者所重视的要素。既具有条理性,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又顾及均衡性,每一流派风格都有涉及。虽所征引,类多不标明出处,令人无所据依。而上下千年间之重要作家,罔不备举。此书的意义不仅在其所论内容,更在其对词学体系的建构,即在吴梅的心目中“词学”应该包括词体、声韵、音律、作法、词史等相关内容,这一词学“体系”的建构方式是对传统与现代进行综合调适后的结果。他融合了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平仄四声、韵、音律、作法,对填词者更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三、吴梅的词学观
现代学科划分日趋细密,所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通家日少、专家日多。对于词曲研究而言体现为:治词者一般不通曲,治曲者一般不问词。像吴梅先生这样集填词、制谱、度曲为一身的人,实属难得。吴梅先生在词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时至今日,仍有珍贵价值。
吴梅先生论词重“意”,重“品”,重“性情”,反对连篇累牍用典和毫无意义的应酬之乐。如何克服浮泛的弊病?吴梅先生指出“唯有寄托”。他崇尚沉郁顿挫,认为诗词要有寄托,重蕴藉,有立意才“词境方高”。所谓寄托,他解释说:“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先生认为,一首词仅仅有寄托是不够的,还應该有意境,所以收录许多周邦彦和温庭筠的词作。陈亦峰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在评论王沂孙时说:“大抵碧山之词,皆发于忠爱之忱,无刻意争奇之意,而人自莫及。……其咏物诸篇,固是君国之忧,时时寄托,却无一笔犯复,字字贴切故也。”?又论“词人立品,为尤要矣。”
相比其他选本对金元词的一笔带过,吴梅在《诗馀选》中收录7位词人,共27首词,《词学通论》中更是精选了42首,其中金词22首,元词20首,作为一代曲学大师,他以曲学兼词人的双重视角对金元词进行研究,发现两代词作中夹杂曲风的特点,从而成了自己独特的金元词观。
胡适对诗的评价颇高,但对清词的评价异常低,这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的新思想有关。在胡适看来,历史的步伐应该是向前进的,不应该有倒退和复古,他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胡适总结,“词”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自晚唐到元初,是词的演变时期,是词“本身”的历史。第二时期,自元到明清之際,是词的“替身历史”。第三时期,描述清词是词的“鬼”的历史。为何说清代是词的“鬼”的时期呢?胡适在《词选序》中说:“清朝的学者读书最博,离开平民也最远。清朝的文学,除了小说之外,都是朝着‘复古的方面走的。”自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发表以来,文学界对清词的看法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支持胡适看法的,对清词持否定态度,这派人大多都是新派学者,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下,反对复古。另一派如吴梅,其词学观还突出在对清词的极力推崇上。张宏生在《近百年清词研究的历史回顾》中总体概述:词兴起于唐五代,在宋朝达到顶峰,元明时期衰微,于清代复兴。《词学通论》论及清词有云:“词至清代,可谓极盛之期。惟门户派别,颇有不同。二百八十年中,各遵所尚。虽各不相合,而各具异采也。”?自近代以来,词学被称显学,关于整理词史的著作层见选出,但以清词为对象者甚少,其中不随波逐流,具个人独见的更是少之又少。吴梅先生在20个世纪20年代能具此宏识,在编写《诗馀选》时,清词的比重最大,足以显示出其十分看重清词,称得上“词的中兴时代”。清词因被认为是“词的鬼历史”而不受重视,但如果一部词史剥离清词是不完整的。《词学通论》中论清词的文字占六分之一,收录词人27位。若不是对词的演进轨道了然于胸,是不可能这样布局列举的。
清词是词的“中兴”,李一氓先生在其《题跋》中说:“言清词之振明词衰颓之风而掀起词史高潮又一章,当推首功于清初诸老。”虽然在《诗馀选》中,没有明确表示,不过从其选词中不难发现,吴梅先生十分赞同这一说法。其收录了48位清代作家,其中清初就有曹溶、曹贞吉、顾贞观、纳兰性德等12位作家。先生以词的本身演进为主要论述对象,以词人的艺术风格为重点研究对象,收录一位词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作品,力争展现作者的真实面貌。
因为艺术情趣的差异,审美习惯的不同,吴梅先生有独到的选词标准,对各种风格流派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纵观《诗馀选》不难发现吴梅先生的选词倾向,虽然当时常州诗派盛极一时,但先生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不像有些选词家推崇苏辛之豪放,而贬低周秦之委婉;崇尚姜张之清空,贬斥苏辛之粗鄙,不因自己的喜好而枉自判断诗词的优劣。虽有自己的喜好,但能做到不排斥,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评判。《词选》中收录吴文英作品21首、姜夔作品19首、辛弃疾作品16首、温庭筠作品15首、苏轼作品13首、秦观作品12首。《诗馀选》中收录欧阳修作品18首、吴文英作品16首、温庭筠作品15首 、苏轼作品14首、朱彝尊作品13首、陈维崧作品13首、秦观作品12首。足以看出吴梅先生的词学观——不分派别,融会贯通。如果从上述两书入选词人及词目看,吴梅已完成融合南北两宋及豪放婉约的派别分野,完全继承了“晚清四大家”的思想观念。但是,在继承朱祖谋汇通南北两宋思想的基础上,吴梅亦能顺应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他认为:“词为诗余,根柢风正,固无所谓宗派也。北宋如东坡、少游、方回、美成诸公,精诣所至,不圈一长。南宋如白石、稼轩、碧山、玉田、梦窗辈,雄奇缜密,亦无可轩轻。……乾嘉以还,率文、输风出,研讨正变,返诸骚雅,于是毗陵之词,遂与浙西相劈新,实则二派相争,即苏、辛、周、秦之异趣也。道成间,鹿潭以毗陵异军而步式姜史,仲修以西泠坠绪而执中苏秦,至是而党派之见稍息矣。”他反对自张綖以来的婉约为正、豪放为变的观念,也认为南北两宋并无高下轩轾之分,所谓宗派之分实乃自清代浙西、常州两派而起。他批评其时不少词作者或一味习效温庭筠、韦庄,或一味追摹姜夔、张炎,或一味模仿苏轼、辛弃疾,努力破解传统词学体派宗尚观念,强调融通变化、推陈出新。其论说进一步完善了对婉约与豪放之宗尚的消解批评,在传统词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吴新雷.吴梅<词馀选>探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3.
②③陈平原.在巴黎邂逅“老北大”[J].读书,2005,(3):123.
④陈平原.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0.
⑤陈平原.在巴黎邂逅“老北大”[J].读书,2005,(3):129.
⑥薛玉坤.吴梅与清季民初词坛宗尚关系发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⑦沈卫威.“学分南北”与“东南学风”[J].中华读书报,2004(7).
⑧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9.
⑨王卫民.吴梅评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0.
⑩沈卫威.民国大学体制下的学分南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沈卫威.民国文学教育中的大历史与小细节[J].文艺研究,2014,(5):43.
?严迪昌.吴瞿安先生的词和词学观[J].词学,第十六辑,第33页。
?王卫民.吴梅全集(理论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
??王卫民.吴梅全集(理论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傅蓉蓉.陈廷焯词学思想的渊源及“沉郁说”之详析[J].晋阳学刊,2010(1).
?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
?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6.
?胡见次.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体派之宗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参考文献:
[1]陈水云.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