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

2020-05-09 13:42王若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劳资关系启示马克思

王若洁

摘 要:中国社会中的劳资关系是随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得以形成和发展,劳资冲突频发给社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揭示了劳资关系产生、发展的过程,概括了其主要特征,创立了劳资关系理论,对正确认识劳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充分重视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并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劳资双方矛盾非对抗性的特征,通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实现劳资双赢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劳资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0.054

劳资关系也可以被称为“雇佣關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指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自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存在于我国社会中的劳资关系虽总体稳定,但时有冲突。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资本论》之中,恩格斯曾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所论述的劳资关系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有现象,但其理论内核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启示。

1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

1.1 劳资关系的诞生

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的形成得益于两大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1.1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诞生的早期阶段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关键手段,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早期的资本家通过暴力手段掠夺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在短时间内积聚起大量的财富,却使劳动者们丧失了生存保障。资本原始积累造成了社会成员的极端分化:一方面是大批人因为失去了生产资料而沦落为无产者;另一方面是少数人通过敛取大量财富而成为资本家。对立阶级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得以形成的前提。

1.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现象,也是劳资关系得以形成的关键。广大的无产者除了劳动力以外自由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唯一所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劳动力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因此,在商品经济的促使下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和一般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而劳动力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于它独特的使用价值。如果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仅仅在于转移物质资料原有的价值,资本家便不能从生产中获取任何利益,劳动力就不会作为商品用于买卖,雇佣关系就不会被建立,劳资关系也不会出现。劳动力之所以被资本家看中就是因为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能够创造出可以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这将成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基础。这样,一方为获取生活资料,一方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和无产者在劳动市场相遇,各取所需,劳资关系得以建立。

1.2 劳资关系的巩固

资本的天性是逐利,贪婪的资本家担负着追求无限财富的“重要使命”,而劳动者作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者便成为资本家无限压榨的对象。资本家对于劳动者的压榨和剥削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加重的,主要经历了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伴随着这一过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从形式上的隶属逐渐发展为实际隶属,劳资关系得以巩固。

1.2.1 协作时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还不发达的时期,资本家的生产主要采取雇佣大量的工人集中劳作从而扩大生产规模的协作方式。协作相较于行会手工业来说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显著地节约了生产资料。协作时期,资本对于工人本身的控制程度相对较弱,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大量的工人集中在同一空间共同进行劳动是协作的前提,因此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对于工人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二,每一个工人都是作为独立的手工业者集中于工厂参与劳动,产品的完工依赖于每一个工人的独立技能。

1.2.2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时期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分工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最主要的方式。在协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工,在工场手工业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逐渐被系统化地巩固和确立下来。分工同协作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使工人转变为局部工人,工人的技能在简单的操作中退化,“每一个工人都只适合于从事一种局部职能,他的劳动力就转化为终身从事这种局部职能的器官。”分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逐渐把工人变为只拥有片面技巧的畸形物,工人的片面技能在除了在工场之外的其他之处将毫无用武之地。工人变成资本的附属品,资本对于劳动者的控制和侵蚀大大加深了。

1.2.3 机器大工业时期

分工虽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工场手工业还未达到对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和全部社会生产的完全占有和掌握,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运用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样使得工人彻底沦为资本的附庸。机器的大规模运用除了在分工的基础上使得工人的劳动技能进一步退化之外,还造成工作日的延长,工作强度的提高,将妇女儿童也投入工人队伍等一系列对工人的直接影响。工人已经完全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听从机器调遣,是机器在使用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力在使用机器。

1.3 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的特征

1.3.1 随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渐恶化

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不仅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史,也记录了工人一步步深陷资本泥沼的血泪史。生产力的发展本该是人类生活的福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与资本的结合却将工人抛入更黑暗的深渊,将两者之间不平等的鸿沟越拉越大,将劳资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1.3.2 劳资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资本一直被少数人所掌控的现实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多数人被压迫剥削的地位将始终存在,劳资关系的矛盾将一直积累深化并无法缓解,直至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将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创造出成倍堆积的财富;另一方面又使得自身越来越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资本家无力扭转资本主义外壳即将炸毁的局面,也无力抵抗已经联合起来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讨伐。

2 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

中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劳资关系,劳资冲突时有发生。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有其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独有特征。

2.1 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形成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落后的基本国情,又实实在在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进步,因而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国家鼓励资本的运营和发展,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劳动者同私营企业签订合同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便正式同企业建立雇佣关系,劳资关系由此产生。

2.2 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特征

2.2.1 劳资双方仍有冲突

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我国社会中的劳资关系相对和谐,冲突较少。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私营企业的日益壮大也暴露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当属企业内部的劳资冲突。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根源于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与满足员工权益的矛盾,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问责机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外部原因使企业有机可乘。企业内部的劳资冲突主要是关于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方面的争端,对员工个人、企业、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企业员工的幸福感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员工的幸福感来源于工作中的满足感与收获感,这与薪酬、福利、职业前景、工作压力等有很大的相关性。幸福感低的员工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情况,而幸福感高的员工工作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因此员工幸福感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员工幸福感可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看,劳资冲突给全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员工罢工、农民工讨薪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7月20日深圳佳士公司工人为维权展开罢工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早年富士康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不小的社会震动,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2.2 劳资双方矛盾的非对抗性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认为,私有制是劳资关系产生和推动劳资关系恶化、矛盾激烈、最终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虽然此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关系,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劳资矛盾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所处的完全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我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特殊国情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是为巩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从属于公有制经济,而不是相反。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中出现的劳资双方的冲突和矛盾并非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非对抗性质的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但同时更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轻视社会上存在的劳资双方的矛盾,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其上升为对抗性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3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诞生于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旨在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革命的胜利。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劳资关系与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以人为本,实现人全面解放的价值导向与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普遍指导意义,其对于劳资关系的分析透彻深刻,切中要害,对于缓和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劳资矛盾有重要的启示。

3.1 合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关键

“人”是马克思劳资理论中的核心要素,社会进步当与全人类的解放同步。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相比,劳动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关键。

3.1.1 通过合理增加收入来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压榨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便要用尽各种手段压缩劳动力的价值,甚至将工资降至劳动力的价值之下,迫使劳动力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再生产。工人的生活越来越没有保障,这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尖锐冲突的最直接的原因。“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人们为了能够生存必须拥有充分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工资是最基本的保障。合理增加企业劳动者的收入既能减少劳资冲突的发生,又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2 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从业条件保证劳动者的权益

收入是影响企业职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对员工幸福感的提升将不再起主要的作用。工作环境好坏、工作压力大小、工作稳定的程度都会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控诉工场中工人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超强度的工作量对工人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以及由于资本的需求造成工人时而被排斥时而被吸引的状况。因此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要为劳动者创造舒适的从业环境,适时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丰富其业余活动放松身心,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等。

3.1.3 通过完善法律法規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勞资冲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外部强有力的监督,企业和员工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企业能够随意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劳动者在权益遭受侵害时也会因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或者缺少维权意识而无法避免损失。因此,完善法律政策,强化外部监督是对劳动者权益最根本的保护。在制定法规时,要侧重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畅通劳动者提起劳动诉讼的途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法规政策落实的监督和促进,提高雇主和职工的法律意识。

3.2 实现劳资双赢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解决劳资冲突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当今中国社会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不能单纯以消灭私有制的方法来缓解劳资矛盾,为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社会秩序就要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实现劳资双赢,这是我们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长远目标。

3.2.1 私营企业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经营良好、效益高的企业才有实力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减少劳动冲突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国家应继续大力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企业也要善于借助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从而为员工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

3.2.2 劳动者方面

要让劳动者拥有充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允许企业职工持股既能增加职工的收入,又能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劳动与资本深度合作。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为我们处理劳资矛盾,解决劳资纠纷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我们在运用马克思劳资理论解决当下问题时既要能够从理论中汲取营养,也要注重实现对理论的创新发展。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我国在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离不开国家、企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猜你喜欢
劳资关系启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劳动合同中止制度探析
“全面二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
维护和谐共赢劳资关系要守住哪些底线
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轴心及相互作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