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仪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弘扬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不竭源泉。
一、经典诵读铸师魂
近年来,学校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对学校特色发展进行科学论证,做了体系完整的顶层设计,持续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用经典传统文化润泽师生品格底色,发展校园文化特色,让校园成为师生发展的诗意栖息地。
一是通过校本课程全方位渗透。在流花路小学,我们的红领巾广播每天都会带领师生诵读《论语》《笠翁对韵》《千字文》《三字经》,我们还特别资助音乐教师到外面学习古诗词吟唱,她学成归来后,经常利用早上经典诵读时间带领全校师生吟唱《诗经》等古诗词,让流花师生每天都浸润在经典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里。
二是对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校本培训,我们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论语》《易传》《阳明心学》《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岭南》等校本研修,让老师学习经典文化,感悟经典文化,传播经典文化,我们一直主张教师多读多背点经典文化,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在师德建设中,学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梳理历代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把握传统师德文化的历史演进,促进师德教育的文化自觉。
三是凸显传统文化环境课程。在流花路小学,传统文化抬头可见,举目可读,低头可思,我们的走廊上方,墙壁间,楼梯下,都写满了《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章和唐诗宋词,我们的教师一进入学校,就如走进了时光隧道,穿越在浩瀚而厚重的传统文化里,一起聆听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意境。让正能量的输送和反馈形成有效循环,而不是单向孤立传输乃至耗竭,让学校中的人员都能在整个教育人文系统中得到滋养和能量补充。在流花的校园里,经典诵读让我们遇见了真善美,遇见了知情意,遇见了礼义廉耻,遇见了孝悌忠信,也遇见了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二、春风化雨润师德
我们把“学必精进、德必向善”作为学校精神追求,引导教师在学习上孜孜以求,心无旁骛,淡泊名利,潜心立德树新人。在品格上要把向善最为做人的高尚追求,要学习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王阳明心学,事上练,致良知,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师德规范、教育制度、学校管理之中,用制度和规范约束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将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认同。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流花办学精神确立后,通过外于形、内于心的品读和活动教育后,精进向善已经潜移默化为老师们自觉行动,成为指引老师们追求事业发展的一束光。老师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材的历史使命,努力做一位精进向善的新时代教师。
三、精进向善强师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品牌学校创建终于通过了中国教科院的评估认证。今日之流花,书香流韵,自信花开,走进学校,就如走进了一座书的世界,书的海洋。流花路小学在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同时,并内化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驱动力,涵养了教师职业道德品格,践行精进向善流花精神,倡导教师无私奉献,潜心育人,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书韵教师。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流花全体教师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自觉传承先贤的道德规范,用经典传统文化滋养我们师德,坚持古为今用,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实现传道者自己首先明道、信道,努力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新时代四有教师。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