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璇 蒋荣佳
摘 要:基于549份农村基层干部的调查数据,结合实地访谈,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系统性分析方法,考察了公共服务动机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动机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投入和身份认同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在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活动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投入;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32
0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各级政策落实的一线执行者,其工作绩效对于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的完成影响甚重。但目前乡村干部存在不熟悉农村政策、不了解涉农法律法规等现象(陈文光,1999),理想信念动摇、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欠缺(欧阳庆芳,2012),且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观念保守,忽视理论学习,官僚作风和享乐作风严重(王琪,2017)。此外,农村基层干部既不是公务员,也非简单的“普通村民”,其每天做着复杂繁多的村中公共事务,得到的工资福利却极少,其村干部身份认同程度是否影响其工作投入度,有必要对此加以研究,以寻求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优化提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目前,以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投入或身份认同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其样本多取自教育、医疗等领域,如教师、辅导员、护士,对农村基层干部鲜少涉及。此外,已有对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研究大多限于描述性统计和政策建议的研究階段,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少有的实证研究中,其变量较为单一,鲜有探索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投入和身份认同这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综合上述研究现状及问题,本文将以农村基层干部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揭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现状以及身份认同程度,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激励、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变量
本研究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具体指各村的村主任、村支书、村文书(会计)以及各小组组长。研究中涉及三个变量: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投入和身份认同。
公共服务动机,即个体以增进他人或社会利益为目的的动机,结合研究对象,本研究中公共服务动机指农村基层干部以增进村民利益、致力于村中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为目的的动机。
工作投入,主要是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描述个体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受Kahn对工作投入定义的启发,并借鉴Schaufeli等人对其概念的界定及维度的划分,本研究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个体在工作中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状态。
身份认同,指农村基层干部以农村基层干部身份来界定自己,换言之,即个体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它强调的是自我在身体以及心理上的体验。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均借鉴国内外的成熟量表,主要变量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或不符合,“5”表示完全同意或符合。
公共服务动机:采用包元杰和李超平通过对Kim公共服务动机跨文化量表(PSMS)进行修订而提出的短版中文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共8题,包含公共参与吸引(APS)、自我牺牲(SS)、公共价值承诺(CPV)、同情心(COM)4个维度。
工作投入:参考Schaufeli等人的量表,共17题,并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对题目进行了适当的筛选,最终形成的量表有14题,3个维度,即活力(VI)、奉献(DE)、专注(AB)。
身份认同:借鉴中外该领域经典量表,结合实地走访调研,总结出共计4道题且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身份认同量表,如“我为自己的农村基层干部身份而自豪”。
1.3 样本情况
通过实地走访发放纸质调查问卷,一共收集到561份问卷,有效问卷549份,有效率97.86%。采用SPSS 25.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投入以及身份认同总体描述性分析
表1数据显示,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的均值均在4分以上,表明其总体公共服务动机较强烈、工作投入度较高;身份认同的均值较低,在4分以下,且低于其中位数3.75。
2.2 差异性分析
用性别、任职时长等五个变量,分别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投入和身份认同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没有列入无显著效应的变量)。可知,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和工作投入得分双高;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年龄段为老年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上得分最低;不同村中职务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村主任、村支书、村文书的公共服务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各小组组长,且村支书得分最高;不同任职时长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任职时长5年以下和15年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得分高于其余两个任职时长。
2.3 回归分析
为验证身份认同是否在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之间起着中介效应,本研究首先将三个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多重回归分析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
由表1可知,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1:回归系数c=0.750,p<0.1);公共服务动机对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3:回归系数a=0.506,p<0.1)。当把身份认同引入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的回归分析中,得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模型2:c'=0.652,b=0.193,p<0.1),因此身份认同在公共服务动机和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证实,且中介效应显著。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
3.1.1 农村基层干部整体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得分较高,身份认同得分较低,且低于其中位数
由上述数据结果可知,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利他性及社区服务精神。但由于其无固定工资、待遇低、福利少、工作无保障性等原因导致其村干部身份认同感较低,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开玩笑道:干着公务员的活,拿着低保户的钱。
3.1.2 青年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得分最高,老年最低
青年农村基层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变量中得分最高,表明其更喜欢参与到管理中去,具有强劲的服务意识。而老年农村基层干部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的降低等客观条件导致其公共服务动机的削弱,该阶段的生命意义感逐渐回归家庭、自身的健康等方面。
3.1.3 学历为专科和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和工作投入得分双高
学历为专科和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数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激情与信心,由于缺乏实际的农村工作经验,所以为了能够尽快胜任工作,新入职的农村基层干部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3.1.4 村主任、村支书、村文书的公共服务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各小组组长,且村支书得分最高
村主任、村支书、村文书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三大主干,擁有更大的工作权利,相对应,其也承担着更多的工作责任。日常的基层工作中,更能体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其公共服务动机也不断加强。村支书作为党员干部,每天的党务工作与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加强其党性修养,使其拥有更高的追求和更优良的价值观。
3.1.5 任职时长5年以下和15年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得分高于其余两个任职时长
任职时长为5年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初入职位,具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从而使其公共服务动机较高;任职时长为15年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经过时间的磨炼,其逐渐克服了心理、身体、精神上的种种难关,村民及其他领导干部对其认可程度也逐渐加深,其成就感与日俱增,公共服务动机日益加强。
3.1.6 身份认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和工作投入,其影响为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有机整合理论为基础,引入身份认同这一变量,证实了身份认同在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关系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公共服务动机既可以通过身份认同对农村基层干部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直接对其工作投入产生正向影响。
3.2 建议
基于对农村基层干部描摹和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工作动力、身份认同研究,针对每个关键因素提出改进建议。
3.2.1 完善绩效激励,提高工资福利
农村基层干部月基本薪酬达到1500元以上的占比仅为总数的12.9%,加之农村基层干部存在脱产情况,导致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绩效激励机制,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从而为其改善生活水平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3.2.2 优化培养方案,打通发展路径
经调查得知,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比如相当部分干部办公技能较差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技能不足;此外,其晋升空间不足、晋升途径狭隘,部分村干部常年任职于同一职位易导致其工作积极性降低。各级政府需要优化村干部的培养方案,打通发展路径,让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有盼头、有动力。
3.2.3 拓宽招聘渠道,增强后备力量
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着青年力量不足、老龄化愈发严重且人才匮乏的问题。为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保持其队伍的有序稳定,各级政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选拔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吸收优秀人才,建设一支会干事且能干成事的农村干部队伍。
3.2.4 落实减负政策,开展心理疏导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工作量较大且任务繁杂,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各级政府应严格对会议、材料等进行精简,强化结果导向、拒绝形式主义,并且时刻关注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文春,张义明,陈桂生.从职业认同到工作投入:公共服务动机的中介作用与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02):118-128.
[2]陈明,罗明忠.大学生村官工作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南方农村,2014,30(09):61-68+78.
[3]张剑,郭德俊.企业员工工作动机的结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01):3-8+23.
[4]刘辉,陈梦筱.农民工双重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05):68-73.
[5]陈文光.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01):49-52.
[6]王琪.农村基层干部如何锤炼优良作风[J].人民论坛,2017,(16):46-47.
[7]欧阳庆芳,赵伟忠.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途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2,(0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