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
3月15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景区工作人员对观光缆车进行消毒
由于旅游行业天然的脆弱性与敏感性,本次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子行业(如景区、主题公园、民宿业等)甚至陷入完全停摆的状态。
不过,虽然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给旅游业带来的损失很惨烈,但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旅游发展的底层逻辑。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其實早已是进行时,随着国民消费升级,以及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城市旅游业的转型进程明显提速。疫情则给旅游城市带来了新考题:未来,旅游产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抗风险的综合能力?
与一般城市相比,旅游城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在GDP中占比更大。以三亚、黄山、张家界、丽江等城市为代表,其旅游业增加值GDP占比均已超过30%。因此,新冠疫情给旅游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更为显著。
以三亚市为例,根据三亚市统计局统计,2019年三亚市以旅游为主体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0.7%,其中,2019年仅春节期间三亚就接待游客99.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85亿元(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数字),而今受疫情影响,这部分收入已大打折扣,全年旅游总收入至少损失百亿元以上,新冠疫情对旅游城市的冲击力度可见一斑。
除了上述直接经济损失外,本次疫情对旅游城市的后续影响至少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后心理阴影效应的存在,将导致市场消费回暖相对缓慢,短期之内快速止损增收困难,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疫情带来的消费市场下滑动量;二是部分旅游城市的全年黄金旅游期正好与疫情持续期高度重叠,如南方城市的滨海旅游、北方城市的冰雪旅游等,疫情结束后的淡季客源市场开发压力极大;三是疫情后各个旅游项目将陆续开门营业,疫情期间大量企业长时间入不敷出,大大消耗了旅游企业的账上资金,营业重启后,日常运营开支加大,现金流有断裂的风险。
与科技行业不同,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增长型行业,产品迭代相对较慢,市场增长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因此客观来说,疫情后的各类措施只能止损回暖,很难止损为盈,完全追回“丢失的时光”。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2003年非典对旅游行业业绩的影响轨迹:疫情后旅游消费并不会马上进入爆发期,而是分地区、分产品类别逐渐回暖——迟至第三季度中后期,才能真正迎来全面市场热度回升。
常规举措只能得到自然增长率,难以在疫情后得到大幅增长(如超过30%),因此,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举措。从短平快的角度来看,各旅游城市可以重点考虑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是节事活动。要在疫情后的首轮出游蛋糕中切下较大的一块,就需要旅游城市拿出吸睛的表现力,在硬件设施无法立刻升级的情况下,精彩的节事活动能够立竿见影地创造市场高潮,建议各个旅游城市近期大幅增加旅游节事营销经费支出,策划主题明确、面向全家庭的一站式文娱体验节事活动。
二是周边旅游。受疫情管控政策及消费心理等因素影响,预计疫情后短期内入境游与长线游启动较难,市场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旅游城市可以聚焦有限资源,重点开发3小时车程的周边游市场,主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森林康养四类产品,降低一道门票、观光车票等刚性费用,通过优质服务做大二次消费业务收入。
三是专项旅游。与大众类旅游产品的高弹性相比,部分专项旅游产品(如康疗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摄影旅游等)具备一定的刚需特性,较为适宜在疫情后快速启动,尤其是有的旅游城市在某个专项旅游产品上具备独特性竞争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微信、抖音等社群平台的作用,通过社群营销等方式,在各细分市场提前做好蓄客工作。
四是在线旅游。旅游城市往往拥有大量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科学馆等文化设施,完全具备生产线上高质量内容的潜力,如网红城市西安市共有博物馆150座,包含了大唐西市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秦砖汉瓦博物馆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国有性质的博物馆,可借助视听新科技推出高画质在线看展、虚拟旅游等线上文娱付费产品。
与大众类旅游产品的高弹性相比,部分专项旅游产品(如康疗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摄影旅游等)具备一定的刚需特性,较为适宜在疫情后快速启动。
五是产品预售。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与发展,旅游消费早已成为中国国民的刚需,疫情只是暂时以非常规的方式压抑了真实的市场需求,那些被延迟的需求已然形成了巨大的现实购买力“堰塞湖”,各旅游城市可以通过设计优惠优质的产品打包方案进行预售,提前锁定目标客群,并通过预收账款的形式先期回笼一部分资金,这样既可以提前获客,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及疫情结束后初期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疫情发生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紧急出台了若干行业纾困托底政策,如国家税务局的税收减免、人社部的社保暂缓缴纳、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暂退旅行社80%质量保证金,以及“苏州10条”(苏府〔2020〕15号)、“成都20条”(成府发〔2020〕3号)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本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进行复盘,笔者认为,旅游城市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提升未来抗风险的综合能力:
一是制定旅游城市应急政策预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先后遭遇了多次危机与冲击。旅游业本就属于不确定性较高的经济产业,因此旅游城市政府应当未雨绸缪,围绕财税、金融、人力、社保、管控等方面政策做好应急预案,这样可以在紧急事件发生后节省大量会商研讨政策文件的时间,做到系统性快速反应,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是设立旅游城市应急专项资金。政府旅游产业引导基金众多,但受限于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性要求,在紧急事件发生后无法及时向受困旅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介于旅游产业对于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旅游城市政府应当设立应急旅游产业专项资金,纳入地方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作为紧急状况下的无偿纾困资金来源。
3月16日,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直播(李安/ 摄)
三是构建小微旅游企业金融体系。在紧急事件发生后,对旅游产业冲击最大的就是小微旅游企业现金流的迅速枯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化多层次金融体系的输血作用,主要从地方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如携程金融)及直接融资(如股权众筹)三方面入手,为旅游企业营造通畅便捷的多层次融资环境。
四是创新科技赋能旅游运营模式。随着国民消费升级与市场细分的趋势日益明显,新科技在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服务品质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赋能旅游,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提高在线旅游产值,既可以提高紧急事件发生后的行业总体融资能力,也有力支撑了旅游城市向智慧旅游城市的升级,提高对旅游产业运行的实时监测、反应效率、精细化管控水平,增强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五是发展文旅融合高附加值产业。从实践中看,狭义的旅游产业远不如文旅融合产业产出附加值高,旅游城市应当积极将单一旅游产业升级为城市大文娱综合产业(如音乐、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娱乐直播等),深入挖掘旅游城市已有的超级IP(如莫高窟、珞珈山、洪崖洞、白鹿原等),兑现超级文化IP对旅游产业升级溢价的经济价值,通过提高产业利润率来提高经营安全边际和抗风险的能力,如未来的富矿文创产业,就是旅游城市文旅融合做高附加值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挖掘超级IP、打造场景式产品来进行运营变现。
六是完善旅游城市自助旅游体系。近年来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如今AI合成服务人员、阿里无人酒店、无人超市、海底捞无人餐厅等人工智能服务场景陆续出现,并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结合目前已经较为完善的线路定制、定制组团、线上预定、线上支付服务等技术,未来旅游城市可以打造更加以人为本的自助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全程完全实现非接触式的安全消费环境。
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异质化日趋深化,“90后”和“00后”人群逐渐步入消费舞台中央,开始真正出现大批愿意为产品品质溢价埋单的新兴旅游消费者,非标、文化、研学、社交、艺术、健康、养心等个性化旅游需求量正在成指数级高速增长,而通过用心打磨的细分化产品服务来满足这些新需求,正是城市旅游业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密码。如此,我国的城市旅游才能迎着疫情走出一条转危为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