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华 刘俊 关丽愉 许捷鸿 易宏 李中专 覃树芬 邓翔宇
在肝硬化的不断进展阶段,因假小叶的形成肝脏正常结构的破坏,可使门静脉系统的阻力升高,引起食管和胃底浅表静脉曲张,在一些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以及腹内压的突然升高的情况下,曲张的食管和胃底静脉可出现破裂出血,引起大出血,使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1]。本研究对8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随访半年,发现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呈正相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86例患者均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间在柳州市工人医院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男性67例,女性19例。年龄42~61岁,平均年龄(51.1±5.6)岁,病程3~6年,平均(4.00±0.78)年,随访半年静脉破裂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56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富士能超声胃镜检查,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情况并分级,再使用超声探头测算出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内径、血流速。电话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是否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结局。由专人收集患者年龄、性别、Child-pugh评分、血小板计数、食管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年龄、病程、Child-Pugh评分、血小板计数、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比较,见表1。
性别、年龄、病程、Child-Pugh评分、血小板计数、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中,只有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密切相关(r=-0.294、-0.451,均P<0.01),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
结果表明,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呈正相关,当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内径>1.875 mm, 平均血流速度>13.75 mm/s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其敏感度分别为0.533、0.833;特异度分别为0.125、0.589,见表2。
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为80%~9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约33.3%,而其中的50%将死于第一次出血,占肝硬化患者死亡病因的1/3[2,3]。对86例患者随访半年,出现静脉破裂出血者30例,未出血者5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达34.88%,稍高于国内外研究[4-5],可能与所观察的样本量有一定关系。
表1 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内径、平均血流速度的ROC曲线分析
目前研究认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6]。研究发现,当总表面积每增加1 cm2,出血危险性就增加 76倍[7]。国内学者应用超声内镜检测患者曲张静脉的血管壁厚度发现,曲张静脉内压与其厚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8-9]。郑盛等[10]研究发现,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贺加星等[11]发现,男性、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增大等均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性别、年龄、病程、Child-pugh评分、血小板计数、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中,只有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食管壁内外及交通支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呈正相关,与国内外研究相一致[12-15]。
综上所述,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当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内径大于1.875 mm, 平均血流速度超过13.75 mm/s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更大,临床上密切监测食管壁内外曲张静脉的平均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对预防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局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