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虎子
上海的韧性,一定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已成为陆地,东部地区成为陆地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之后设立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分和市区部分地区。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
而上海真正建城又要等到近一千年之后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的时候,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至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已经颇具规模了,俨然一副大郡的样子。这个时候的上海县城里,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但是上海进入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还要从开埠说起。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1843年1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宫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巴富尔在11月1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接着,美国和法国也分别于1848年到1849年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从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冒险家的乐园”。
那个时候国家积弱,租界成为海外列强蚕食中国利益的先遣阵地,最多的时候,全国一共有26 个租界,其中上海占了3个。“但上海租界的面积,是全国其他23 个租界面积总和的1.5 倍,上海租界设立最早,其他地方的租界,都是把上海租界制度搬过去的。”
租界的成立从另一个方面带动了周边经济,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商业模式带来上海,给上海的服务业、金融业、商业还有市政建设打下了基础。
最初设立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上海居末席,为什么上海能成为五口岸当中最成功的呢?
广州是最早接触外国人的通商口岸,但是因为鸦片的倾销,广州人对外国人非常排斥。1843年开埠以后,外国人在十三行租了一些地方卖货,而广州人“一次又一次地扔石头打他们”,一直反对了十几年。后来外国人只好把广州的租界设在沙面,也就是珠江上的一个小岛,只有一条路通到岸上。如果您现在去沙面旅行,依然能看到很多欧洲风格的建筑。但是在近代史上,广州沙面租界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英国人要求开福州为商埠,最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武夷山红茶。但是闽浙总督刘韵珂设法把所有茶叶产地通到福州的路口全部堵死,不许茶商经过。英国人从福州想买茶叶做生意,但没有人卖给他们。福州开埠以后,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没有多少生意。外国人不知道这些内幕情况,只是看到福州通商以后生意很不好。
另外两个通商口岸,厦门租界设在鼓浪屿,人气不旺;宁波距上海太近,资源和人力最终流向上海。
而上海自宋元开始就有经商传统,有独特的韧性。
外国商人来了以后,上海人觉得跟外国商人做生意和跟外地商人做生意是一回事。优越的地位、广大的腹地、深厚的人文传统这三方面决定了上海是沟通外部世界最好的地方。
从那个时候就可以看出,相比较广州的革命性、福州的官僚性、厦门的狭隘性、宁波的重复性,最终取胜的是上海的韧性。上海的韧性直到今天都是它商业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支持它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型过程中屹立不倒的法宝。
今天上海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现在的上海是可以跟纽约、东京平起平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它既面向世界,又服务全国,带动了整个“长三角”。
你很难想象,就这样一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仅占全国1%的城市,每年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
同样,上海的文化也独树一帜,它的文明程度、投资环境、商业氛围、人才密集度首屈一指,全国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与其比拟,就算北京挟首都的威风也难以与上海抗衡。
特别是2016年,在世界经济震荡加剧,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低迷,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新兴经济体经济总体下滑,整个世界经济非常脆弱,隐患颇多的时候,上海经济依然坚挺。这一年上海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商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优化。1月至11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64.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
而2017年也是多事之秋,英国脱欧、美国总统更替、意大利公投、法国总统选举等持续冲击,世界经济进入波动加剧和不确定性升高的新阶段。但是,上海经济依然继续保持稳健,经济回暖初露尖角。
谈完上海的历史和现在,接下来可以谈谈上海的夜间经济了。“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这首老歌从70年前一直传唱至今,夜上海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是那个时代人们纵情狂欢、享受生活的标志。到了今天你会发现,这首歌中传唱的上海仍然还在。
作为全球人都知道的国际大都市,“魔都”上海的一大“魔性”就在于,它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总是令人着迷沦陷,让人无法拒绝。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各种欲望与疯狂便开始蠢蠢欲动,让这座城市展现出突破想象力的精彩。逛街的魅力、购物的冲动、美食的诱惑,一并在夜上海的各个角落上演着。
晚上的上海从来都是比白天更光彩夺目,那些白天脚步匆匆、转战职场的白领,到了夜晚,摇身一变,化身红男绿女,融入滚滚红尘。
上海到了晚上10点后仍在营业的店铺超过了5600家,以上海2400万的人口计算,也就是说,基本不到5000 人就会有一家“夜店”存在。这样的人口覆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中小学配比标准了。
而上海市政府也在有计划地推动夜间经济的发展,轨交线路“加时运营”的提议,让嗅觉敏锐的商家首先感到其中蕴藏的商机。在他们看来,周末轨交运营时长增加1小时,将为商业带来可期的利润增长。
说到上海的消费市场,就不能不谈到上海从下至上的商业发展,从中能够清晰地看出上海本地商业的韧性。
毋庸置疑,上海的购物已经多方面的全球化了,对高端品牌消费者和海外游客来说,在具有“上海第五大道”之称的南京路上看到路易威登和古驰这样全球一线奢侈品店,或者在位于金融中心的历史悠久的外滩看到艾米里欧·普奇,毫不惊讶。影响上海经济的主要是三个因素:全球化、外来人口和政策。
全球化对当地商业的影响不是从20 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境外市场开放才开始的,而应该追溯至20 世纪20年代上海首次以国际大都市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
那个年代的发展反映了自1842年以来,上海作为英法两国“通商口岸”的商业地位。殖民者在市中心和外滩的英、法、美租界建起了欧洲风格的商店、餐馆、剧院和酒吧,为上海成为魅力都市奠定了基调。这些商业基地,虽然隶属于殖民者,却让上海绚丽夺目。
外来人口一直是上海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上海居民人数从1842年的20 万人,增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约五百万人,到今天,上海已经有大约两千四百万的人口。涌进上海追求美好生活的外来人口,除了去工厂工作,很多人都被开店的机会吸引,做起了小饭店、小商店等服务类生意。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本地商店发展了基础商业设施,上海就难以容纳如此大流量的外来人口。上海经济生态系统的韧性,主要来自它“从下至上”的商业发展模式。
政府的政策一直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跟世界上其他大都市不同,在上海,来自政府层面的整体规划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上海作为体量巨大的经济体,如果完全依靠野蛮生长,也许可以形成小规模的生态环境,但是在整体性上一定会呈现乱七八糟的感觉。今天上海的井井有条是离不开宏观规划的。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的举措,是推出四至五个能体现上海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且满足海内外游客多元消费需求的“地标型夜市”,形态有特色街、餐饮积聚型夜市广场和商旅文体融合型夜市三大类。新天地和豫园、彭浦夜市和周浦夜市、七宝万科和大宁宝燕商城分别为上述三种夜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