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秋霞
摘 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政府资助社科研究的最高级形式。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既体现了国家对该类院校社科研究方向的引导,也映射出该类院校的学术底蕴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本文基于 2009-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年度立项情况,对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数量、类别分布、学校分布、学科分布以及研究内容热点等进行分析,并据此对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社科研究发展提了几点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财经政法类院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资助;社科研究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财经政法类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法治建設为宗旨,以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为主导,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财经与法治人才,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和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智慧库作用,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与主要力量。
目前,对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科学研究的资助主体仍然是各级政府[1]。其中,政府对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政府资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各级政府每年给予财政拨款,另一种则主要通过社会科学基金对社科研究项目直接进行资助[2]。在后一种方式中,我国社会科学的政府资助以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根本要求为依据,以顶层确立重要问题为中心,以学科分类别的方式展开项目与课题资助,并确立指导性的研究指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方面,政府资助社会科学发展是政府角色的具体体现,即政府依托自我公共理性以及价值意识的要求,把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加以概括,并赋予社会科学功能化的任务与要求[2],表明了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与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受政府资助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项目情况,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该校的学术底蕴与科研实力,同时也体现了该校社科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对接度与契合度。
30多年以来,国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政府资助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主要载体, 强有力地发挥着导向性、示范性与权威性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项目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学科,涵盖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军队等五大系统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形成了包括年度项目、重大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和学术期刊资助、高端智库建设等在内的多层次、多样化资助体系[3],其研究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其研究成果往往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准。从科研受资助的角度来说,在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财经政法类院校,连续多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情况基本上能映射出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强底蕴。
因此,通过对近十年的国家社科立项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体现国家对财经政法类院校社科研究的需求与引导,也可以展现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社科研究发展前沿动态,有助于把握其政府资助社科研究的主要发展特点及发展态势。这对于财经政法类院校在未来社科研究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行业认知,紧跟新时期的改革进程,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精准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乃至在全球化进程中贡献中国经济思想与法治智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类中,最具有普适性与代表性的是年度项目与重大项目。年度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的主体部分,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申报和立项数最多、覆盖面最广、资助总额最大,在稳定队伍、培养人才、产出成果、促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重大项目则主要资助重大现实问题应用对策研究,在目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类别中层次最高,资助额大、分量较重。因此,本文直接从科研立项的角度出发,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上公布的2009年-2018年间的年度项目与重大项目的源文档为数据来源,使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中的一致性抽样方法[4],首先检索出这十年间高校系统的立项情况,并重点对财经政法类院校每年的立项情况进行了识别与归类,然后采用了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描述统计资助项目的立项数量、类别分布、学校分布、学科分布等内容,并使用NLPIR自动分词技术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词频分析,并在相关问题中选取了11所代表性财经政法类院校进行具体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提了几点探索性的建议。
三、研究分析结果
(一)资助立项的财经政法类院校逐渐增多,立项数量平稳增长,在高校系统中占比基本稳定
如表1所示,一方面,随着资助立项院校数的逐渐增多,其中的财经政法类院校也逐渐增多,近年来基本稳定在50个左右。另一方面,总的立项数也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在2017年达到了最高值540项。
在整个高校系统的立项数占比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数占比基本稳定在12%~15%区间,立项数占比最高的是2010年,达到了当年高校系统立项数的14.68%,最低的是2018年,为12.04%。相比2009-2013年,2014-2018年间的立项数占比整体有持续下降迹象。
同时也不难看出,在整个高校系统中,财经政法类院校作为年均占比10.48%的立项单位,承担着院校年均13.50%的研究项目,可见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担当不可低估。
(二)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的类别分布情况
立项类别分布指的是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大项目和年度项目继续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四类,并分析各自的占比情况。
从立项的总数量占比来看,10年来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总数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13.5%,其中以一般项目最多,达到了8.03%,其次是青年项目4.23%,重点项目0.75%,重大占比最少,不足1%。如图1所示。
2. 在高校系统的各类别项目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青年项目优势明显,但趋势有下滑迹象;重大项目有待提高,但趋势稳中有进
逐年分析在整个高校系统的各类别的立项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研究水准以及10年来的立项结构动态。如图2所示,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数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比例基本在12%-15%左右浮动,最高是2010年15%,最低是2018年12.29%,整体占比有下滑趋势。
从项目类型的立项占比角度,如果以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数在高校系统总立项数中立项占比线作为基准,可以看出10年中,有7年的青年项目的立项占比均超过了基准线,一般项目的立项占比趋近基准线,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两者基本吻合,重点项目也在基准线附近波动,重大项目离基准线最远,但整体在向基准线靠拢。说明在高校系统的这四个类别立项数中,对财经政法类院校而言,青年项目优势明显,重点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表现较弱,说明在立项的选题和成果质量提高方面还有待加强。
另外,从项目类型占比的发展趋势角度,这10年来青年项目占比均在10%以上,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为16.88%,在2018年最低为11.55%,在波动中整体呈现下滑趋势;重大项目的占比10年来均低于10%,在2014年达到最高为9.68%,但整体趋势稳中有进; 另外,一般项目的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13%左右;重点项目除了2009年仅有5%以外,后续几年也均超过了10%,但近三年来呈下滑趋势。
对于青年项目占比的持续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2014年放宽了申报条件、降低了青年项目的申报年龄,大大拓展了青年学者的申报范围[5]。另一方面,在高校系统的青年项目立项整体都下滑的情况下,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青年项目立项数下降的幅度较大,这也应该引起一定重视,提醒财经政法类院校不能松懈对青年研究队伍的建设,防止出现科研后续发展力不足的问题。
(三)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的学校分布情况
立项单位是体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在某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来源。考虑到每年的立项单位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财经政法类院校的整体立项单位基本稳定。在此用2018年的年度项目来管窥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学校分布情况。根据所属主管部门的不同,将2018年的立项单位中的48所财经政法类院校划分成为了“211工程”院校、省市自治区属重点/省部级共建院校、省市自治区属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高职层次院校这5个层次[6]。
从表2可见,6所“211工程”院校的立项110项,占比达到了整个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数的22.09%,且平均每个院校立项数最高,达到了18.33项,是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科研精锐队伍;省市自治区属重点/省部级共建院校共有24所,立项数278项,占比为55.82%,平均每个院校立项数为11.58项,是财经政法类院校的主力军;省市自治区属普通本科院校有16所,立项数为108项,占比为21.69%,平均每个院校立项数为6.75项,也是财经政法类院校的一支重要科研力量。最少的是民办本科院校与高职层次院校,各类均只有1项。
运用SPSS软件可以继续对这5个层次的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平均立项数进行分析,可得每个类型的平均立项数为7.732,标准差为7.395,说明财经政法类高校的立项数离散程度较大。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不同层次的院校在科研水平上本身存在客观差距,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财经政法类院校之间立项的极度不均衡[7]。
对10年来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按立项单位分类统计,可得到各院校的立项占比情况,一定程度上展现各院校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考虑到立项单位的代表性和分析的可行性,如表3所示,本文仅列出了11所立项占比较高的财经政法类院校,这些代表性院校的立项占比之和已经达到了整个财经政法类院校的总立项的50.58%。其中尤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高,占到了7.4%,其次是对外经贸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均为5.32%,排第三位的是华东政法大学,再依次是西南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另外5所均占比在4%以下。
(四)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的学科分布情况
鉴于重大项目并未列明学科方向,所以在此仅对10年来的年度项目总情况进行学科分布分析。如下表4所示,在22个立项学科中,这10年间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数最多的前五个学科依次是应用经济学808项、法学783项、管理学569项、理论经济学460项、统计学206项。占比最多的是应用经济学,19.54%,其次是法學,18.93%,再依次是管理学13.76%,理论经济学11.12%,统计学4.98%,基本符合财经政法类院校的学科特点。
如果从学科角度出发,将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情况放入整个学科立项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到该类院校在该学科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占比。如表4所示,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统计学占比最高,达到了48.24%,后面依次是法学28.2%,应用经济学科27.64%,理论经济学27.12%,管理学20.37%。
总之,无论是立项数量,还是在整个学科立项中的占比,财经政法类院校的这5个学科均有着明显优势,进一步印证了其传统优势学科的地位。
上述是从立项数量角度进行分析,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财经政法类院校的某个学科的分类别的立项情况放在对应的该学科的整体分类立项情况中进一步进行分析。比如,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重点立项数占该学科的总重点项目的比、一般项目数占该学科的总一般项目的比、青年项目数占该学科的总青年项目的比,占比越大,说明在该类别项目中的科研力量最集中、科研能力越强、学术研究影响力越大。
如表5所示,除了管理学,其他四个学科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中,均有超过20%的项目是由财经政法类院校承担,尤其是分量级的重点项目,有超过40%的统计学的重点项目、超过1/3的应用经济学的重点项目、超过20%的法学与理论经济学的重点项目均是由财经政法类院校揽下。
但同时也不难看到,如果以财经政法类院校在某学科的总体立项占比作为基准线,那么超过了基准线的类别项目就是该类学科的科研优势集中点。这5个优势学科中,应用经济学的科研优势集中在重点项目,比总体占比高出了6.38%,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也十分接近总体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实力;理论经济学的科研优势主要集中在一般项目,比总体占比高出1%左右,在重点项目上还有待提升;而法学与统计学的科研优势集中在青年项目,在重點项目上还略有不足;
在此重点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学与统计学。管理学虽然立项总数较高,在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占比中列居第三位,但在该学科的总体立项中,三个项目类别占比均为最低,尤其是重点项目仅占12.95%,远低于其他几个优势学科。具体来分析,因为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管理学类覆盖的主要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些一级学科,除了工商管理学科有一定的历史学术积淀外,其他两个学科往往在综合类、理工类院校有着更坚实的研究基础,所以导致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管理学正面临着来自这几类院校的极大挑战[8]。
反之,统计学尽管在财经政法类院校中立项数不高,远低于应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论经济学,但在该学科的总立项占比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统计学的立项占比几乎趋近半壁江山,尤其是青年项目占比,已经达到了54.33%。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9],统计学一级学科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这4所院校均获评A-等级,进入全国5%-10%行列,财经类院校占到了该等级获评学校数的2/3,;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4所院校获评B+等级,进入全国10%-20%行列,财经类院校占到了该等级获评学校数的1/3。进一步说明了财经政法类院校在统计学上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学科竞争力与影响力。
为进一步分析五个优势学科下财经政法类院校个体的科研表现,在此以这11所代表性院校为例,分别计算各自在这五个学科中的立项数与占比,如表6所示。
备注:山东财经大学于2012年由山东财政学院与山东经济学院合并,故2009-2011年的数据由这两所学校求和得到。
从学科的维度分析可得,在所有的财经政法类院校中,在应用经济学科方面,占比较高的依次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在法学学科立项方面,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均达到了10%以上,华东政法大学达到了16.73%;在管理学方面,占比较高的依次是山东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在理论经济学科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高,其次是上海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在统计学方面,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均超过了7%,其次是西南财经大学3.88%。
再从院校个体角度分析,通过某校立项总数中这几个优势学科占比的比较,以凸显该校的科研力量集中的学科。比如,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主要集中在统计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主要集中在管理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最集中的是理论经济学。
综合以上两个维度的分析,通过对某校的某一学科在本校立项总数中占比、在整个财经政法类院校中该学科的占比的排序进行梳理,可以推论,如果某一学科不仅是本校科研力量的集中点,而且在财经政法类的所有同类院校中,也是科研份额最大的、最具学术影响力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该校在该学科上的科研优势较显著。不难发现,11所院校中的仅6所院校的科研优势较显著,比如,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均是法学占有绝对优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在管理学优势显著;上海财经大学是在理论经济学优势突出。
(五)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的研究内容具有延续性、现实性与跨学科性
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对10年间的财经政法类院校的几个优势学科的项目标题使用NLPIR自动分词技术进行词频统计,并剔除了高频词通用词如中国、对策、路径、发展研究等,将相近的词语也进行了合并处理,得到表7所示的结果。
如表7所示,这些高频词反映了这十年间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社科研究深切关注我国经济、法治社会发展中的重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首先,从某一个学科维度来看,三个时间段的高频词很多相同,表明该学术领域聚焦的主要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有一定的延续性,比如“经济”、“机制”“政策”、“金融”、“风险”等一直是应用经济学立项标题中的高频词,“法律”、“制度”、“机制”、“司法”等也持续在法律立项标题中高频显示。同时,有部分高频词的词频还在进一步提升,比如2014-2018年期间,“机制”、“风险”在应用经济学立项标题中频次大幅提高;同理,法学中的“知识产权”,理论经济学中的“价值”,管理学中的“创新”、“治理”也是词频骤增,统计学中的“价值链”、“测度”、“应用研究”等词在立项标题中也是热度大幅提升,说明财经政法类院校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更深入和活跃,研究力度在逐步加大。
除了研究的延续性,同一学科的研究热点也随时间变化,立项题目密切结合了该时段的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心工作,亦体现了问题研究的及时性、现实性与学术的创新性。比如在 2014-2018年期间,法学学科立项标题的高频词榜中新列入了“互联网”、“一带一路”、“生态”、“大数据”等高频词,应用经济学新列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价值链”、“旅游”、“乡村”、“扶贫”等高频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思路和主攻方向,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合作以及外交亦是意义非凡,这些重大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研究热点。
其次,从多个学科的横向对比看,多个学科的高频词有重叠现象,体现了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比如,在 2014-2018年期间,“一带一路”同时被列入了法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学这四个学科的立项标题高频词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同时被列入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学这三个学科立项标题高频词榜,“城镇化”、“制造业”同时被列入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立项标题高频词榜。由此可见,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了财经政法类院校科研发展的基本趋势。
四、总结与探讨
综合上述分析,财经政法类院校的政府资助社科研究总体立项数呈增长态势,其中一般项目最多。在高校系统的类别项目占比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青年项目占比超出了其整体数量占比,重大项目占比远低于整体水平占比。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财经政法类的青年项目、重点项目有略微下滑趋势,重大项目稳中有进。立项主要分布在本科院校,其中“211工程”院校的平均立项数最多,且超过半数的立项分布在11所代表性院校中,仅有6所代表性院校的科研优势较显著。项目的学科分布方面,财经政法类院校立项数最多、优势最突出的是应用经济学,最弱的是管理学,统计学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科研项目的选题逐渐丰富多样,研究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得更紧密,愈发注重跨学科领域研究。
对财经政法类院校而言,如何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强化自身特色,在新时代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贡献力量,进一步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健康发展,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第一, 面向法治與经济社会的主战场,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优势学科为核心,
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端延伸。既要自主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基本理论,也要密切关注与探究应用性的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于实践,在更深层面、更广领域解决国家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难题与实践障碍,多立重大项目、重点项目。
第二, 优化学科布局,以学术研究为主导凝练科研方向,加强跨学科研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深化,很多重大战略与复杂现实问题背后都涉及多领域的研究,亟待用多元化知识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对跨学科的科研立项研究与科研成果的期待也愈来愈多。这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对院校科研背后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财经政法类院校需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各学科的历史底蕴与发展潜力,充分理顺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部署。既要继承与发扬传统优势学科,又要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既要学科分类分层建设,也要学科相互支撑成长,形成特色鲜明、体系优化的学科布局。以学科布局为主导来凝练科研方向,进一步加强各相关学科、以至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跨学科研究。一方面是能丰富各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知识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新的交叉学科的发展。这既是学科学术自身发展的开拓性需要,也是对国家改革与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
第三, 明确自身定位,探索个性化的科研发展之路。
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办学类型、人才培养功能及学术积淀等方面均各有差异,科研实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在科学研究之路上也理应体现各自特色。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各自学校的层次与功能定位,实现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百花齐放,不能类型的院校各领风骚。比如高职层次院校,尽管近十年来的立项数较少,但随着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0],不少职业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正亟待解决,高职层次类型的院校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投入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同一层次内的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学术底蕴、学科布局制定合理的科研发展方向,尽量使本校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该校的科研立项份额占比最大,学术影响力最强的研究领域,走科研特色发展之路,这样同时也避免了同类院校科学研究的同质化。比如,虽然近十年来整个财经政法类院校的立项数最多的学科是应用经济学,但其实从院校个体的立项情况来看,却并非每个院校都扎堆在应用经济学上立项最多,如上海财经大学在理论经济学上的科研力量实则更集中,对外经贸大学在管理学上的科研优势也更显著。
第四, 加强青年队伍建设,壮大科研后备力量
在高校系统的青年立项中,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青年立项占比长期有着明显的优势,表明财经政法类院校的青年科研队伍有着饱满的热情和强劲的实力。近几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青年基金项目的申报和扶持,坚持向青年项目倾斜。但就发展趋势来说,财经政法类院校近几年的青年项目占比有下滑迹象,建议这类院校在人才梯队建设上要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科研资源,加大对青年科研队伍的支持力度,以此保障后劲十足的科研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郭德侠,中美英三国政府资助大学科研方式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50-51.
[2] 温美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政府资助的需求导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79-83.
[3]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报告[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17.
[4] William Wiersma,Stephen G.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译,第9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
[5]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报告(2014)[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7-19.
[6] 汤建民,虞飞华,我国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45-46.
[7] 刘爱芹,刘瑞波,胡宇,财经类大学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频数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1):110-111.
[8]郭剑川,朱宁洁,对财经类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基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0)154-155.
[9]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第四轮学科评估院校評估结果[EB/OL].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10] 李墨: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N].天津日报,2019-07-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