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二课堂活动视角提升大学生“四自”能力

2020-05-08 08:55张盈陈祥
关键词:大学生

张盈 陈祥

摘要: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前,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活动思政引领不够,受重视程度不足,活动体系不健全和配套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构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大学生“四自”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四自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中提升自我,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自”能力包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四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是指大学生个体或者群体自觉依据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等约束自己的言行,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是指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是团委在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深化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的活动总称。

一、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四自”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四自”能力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是相互区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相互区分。第二课堂活动以育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素养为重点,以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空间拓展为形式来进行的开放性教育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四自”能力则是指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在校学习生活,最终形成的内化于心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体现。

其次,两者相互依存。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则为其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且也是最便捷、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团组织生活和时事理论学习等各种思想政治引领类活动,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仰,主动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中,进而实现自我教育;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汇演和运动会等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展现自我,培养兴趣爱好,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投身志愿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权益问题收集,宿舍走访等权益服务类活动,主动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服务他人过程中实现自我服务;通过学生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管理创新,推动学生组织自我革新,培育优良团学干部队伍,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四自”能力的培育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所在,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进而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培育大学生的“四自”能力密不可分, 不可分开而论。

最后,两者相互促进。大学生既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又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客体,同时也是“四自”能力的培育对象,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丰富多彩、质量较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四自”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2];同时,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四自”能力培育较好的大学生,可以从第二课堂活动的客体转变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通过担任学生组织负责人等途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举办更多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服务更多的大学生。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第二课堂活动在培育大学生“四自”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仍然存在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活动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活动思政引领创新不够

思想引领是共青团工作的核心,高校共青团指导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当前,“高等教育受众群体从‘90后 转向‘00后,群体特征的差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必须进行改革。”[3]面对“零零后”这一大学校园群体,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和90 后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性教育直接上升到实现感性情感认同,需要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自我实践体验,将自我从网络世界中获得的多元观点与现实实践进行对话,在现实实践中体验过程,从过程中更好地感悟思政教育的内在意蕴。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但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仍然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创新性不足:未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实践需要,将工作重心停留于完成任务或得到上级部门赞许等方面等,经常存在思政工作者精心组织的活动,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抱怨活动意义不大,最终导致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两个主体疲于应对“任务”,大学生自我教育成效不足。

(二)第二课堂活动受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当前,虽然第二课堂活动对在育人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和以专业教师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者更多只关注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知识,认为第一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阵地,第二课堂则处于无关紧要的位置。因此,高校在施教过程普遍存在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的现象,第二课堂则因受时间不确定、各级部门要求不同、教育者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第二课堂教育者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第一课堂的专业融合上,产生两大课堂相分离的现象。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高校大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很少能自觉将两大课堂协同起来,尤其是在面对纷繁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等有选择性地参加,极少考虑专业需要及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第二课堂在提升大学生“四自”能力方面效果大打折扣。

(三)第二堂课活动协作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彩纷呈,这与校院两级团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密不可分,然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仍未形成完善的协作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的规划,部分第二课堂活动是应上级要求而临时开展的,属于政治性任务,打破了活动原有的秩序性和科学性。二是活动开展的部门协同不足,基于很多高校教职工惯性认为第二课堂永远让位于第一课堂的现状,当活动涉及多个部门时,很多部门认为开展活动是团委的职责所在,理所应当承担大部分组织工作,在协助方面则根据领导重视程度和参与嘉宾的行政级别来区别对待。三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体系不足。虽然高校专业教师知晓第二课堂在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数教师只有在第一课堂需要第二课堂的配合时,才会主动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共同实现协同育人;反之,当第二课堂需要第一课堂育人的配合时,则协调难度较大。

(四)第二课堂活动配套制度有待健全

制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可靠保障,良好的制度可以推动组织长期有效运转。相较于较为成熟的第一课堂而言,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制度不健全。在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上,如学科竞赛,专业课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过于强调个人奉献,专业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够健全,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只有取得一定级别的成绩才会被学校认可;否则,一切付出都会被认为是“白费力气”。在这种情形下,部分教师认为与其费力指导不确定结果的第二课堂活动,还不如通过多上几次课获取相应的经济报酬,久而久之,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把握或者看不到明显收益时就不愿意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第二课堂活动考评制度不健全。相较于第一课堂以考分为衡量标准而言,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虽然规定了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完成的学分或积分,但并未出台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评价内容不完整,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实施不到位,学生中普遍存在参与就是有效完成的思想,无法对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的好坏进行科学的评价,甚至部分学生会在带有娱乐性色彩的活动中迷失自我。在部分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演变为替部分活动“拉壮丁”、“凑人数”的现象,使第二课堂活动在本质上失去了原有意义。三是考评结果运用不充分。团中央也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推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4],以此加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推广,但高校普遍采用的办法是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运用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方面,在与社会对接和企业认同方面,则较少提及,而且如何与社会对接,让企业认同,也无相应措施。

三、构建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四自”能力的长效机制

习总书记强调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大学生“四自”能力的培养是立德树人使命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四自”能力方面,成效显著。针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做好顶层设计,从创新形式,加强重视,完善保障和统筹规划四方面来构建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培育大学生“四自”能力。

(一)创新形式,提升第二课堂思政引领成效

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引领学生思政的重要阵地,必须创新思政引领的方式,做好宣传学生、组织学生、凝聚学生,最大化思政教育的成效。面对思政第二课堂活动创新不足的问题,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要一以贯之方向性原则,但需要借助灵活性策略。需要指出的是,方向性和灵活性并非相互排斥,确保第二课堂的方向不代表灵活性原则难以展开。同样,彰显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代表对于基本原则的背离。因此,高校可以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政性,可以从广开言路、精准施策和多元教育主体三方面展开,实现学生认可度和自我教育成效度的有利局面。

一是,广开言路,了解实际需求。要更好地了解“零零后”,必须通过QQ群,问卷调查等线上线下途,了解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待,同时,借鉴项目制、招标制等途径,举办相关活动。二是,精准施策,加强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的针对性。根据“零零后”大学生性格特点和所属群体身份不同等情况,创造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针对性,提升成效。如针对团学干部,通过创新团学例会开展形式,在会议中融入读经典、学重要讲话等形式,提高政治站位;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感恩教育中,增强感恩情怀;针对社团群体,结合社团工作特点,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做好自我定位;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提升政治认知;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开展作用发挥式的学习,在服务他人中坚定政治方向。三是,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由一元到多元转变: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開展第二课堂活动。“零零后”大学生是网络成长的一代,通过他们所关注的网络平台,如抖音、B站、QQ等众多网络平台,宣传富有思想性的活动等,潜移默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红色文艺晚会等,向学生宣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成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弘扬正能量,培育正确价值观。

(二)五级联动,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

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才可以推动第二课堂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具体而言可以构建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教师和学生五级联动体系,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在学校层面,校领导是高校之船航行的掌舵人,对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指导性作用,应该积极通过在适当场合展示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政治引领,自我能力提升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争取校领导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在政策、经费和场地上获得支持。在各职能部门层面,高校各职能部门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协调人,各职能部门也应该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发掘第二课活动与本部门工作之间的融合之处,协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同时为部门工作增光添彩,如保卫处、学工处与团委共同开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在院系层面,院系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纽带,承担着贯彻执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专业特色人才的重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推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积极与院系沟通协调,深入了解各院系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争取院系的认同,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在院系人才培养方面的促进作用,共同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在教师层面,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有效,在学校、院系的支持下,以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大力宣传第二课堂活动的正面效应,转变部分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传统偏见思想,重视第二课与第一课堂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在学生层面,学生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通过制度约束,线上线下宣传和实践等途径,正面宣扬大学生“四自”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带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从部分参与转变为全面参与。

(三)完善制度,保障第二课堂活动有序开展

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四自”能力;反之,则会起负面作用。因此,需要从活动供给制度、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防止活动鱼龙混杂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在活动供给方面,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各院级团委密切下,定期加强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调研,了解学生的活动期望,并通过“到梦空间”系统分析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后,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优异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从源头上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充分锻炼自我;在激励制度方面,高校和院系要提供有保障、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通过评优、奖励、晋升、报酬、工作量认定等方式,如出台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5],争取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更好成绩,提升专业教师的成就感,推动第二课堂的发展。

在考评制度方面,引进内外部评价,从活动供给、学生参与度、结果运用三方面进行考评。在活动供给上,侧重从活动开展、活动质量、活动评价三维度展开:活动的开展是否符合政策的要求,是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否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在活动质量方面,侧重从活动意义、活动举办过程、活动的延续性方面考评是否满足受众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主办方期望的效果;在活动评价上,活动结束后现场考察学生的反馈效果和收获程度,以及活动总结报道方面的成效进行评价。实现以考评倒逼活动组织者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提升“四自”能力服务。在学生参与度上,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数量和参与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指标,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通过大数据汇总,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跃度,发挥督促作用。在结果运用方面,可以将考评结果运用到院系、学生和社会三方:对于院系而言,将第二课堂目标考核与院系年度绩效考核挂钩,促使院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将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与每年的评奖评优、学分抵扣相结合,并进一步扩大运用范围;对于社会而言,在团中央的协调下,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企业和社会对接,使企业能够直观地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准确了解学生大学四年的变化,为企业录用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四)统筹规划,有效提升第二课堂活动质量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仍然存在质量不一的现象,为有效提升活动质量,应该在团委部门的统筹规划下,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指导按个方面科学规划第二课堂活动。

在第二课堂活动目标上,立足于培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推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高,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在活动内容上,参考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必修模块是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包括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等,着重培育学生的通用性技能。鉴于能力培养的长期性,适当规避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应将必修模块置在不同学年让学生去完成。选修课程模块提供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和技能特长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性技能更关注高校各个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能更有效地凝聚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就业能力。在活动指导上,采取校内外教师共建、专职与兼职结合、专业教师与团学工作人员互补等方法,使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队伍更加完整化、正规化、专业化,定期培训交流,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业化指导。

总之,在高校立德树人使命下,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四自”能力培育息息相关,加强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就是培育大学生的“四自”能力,助力为我国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教社会科学,2018(6).

[2]宋丹,曾剑雄. 第二课堂、学习满意度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5).

[3]赵会利.“00 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

[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8-07-04)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1807/P020180704438215264881.pdf

[5]赵国栋. 高校第二课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8(6).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