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平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直存在着疏漏,对国有资产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上突发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冲击,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而国有企业由于历史、政策的因素,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一定的财务风险隐患。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管控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意义尤为重大。本文从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入手,对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 风险应对
一、国有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的运行状况和成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这种不确定性就被称为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一般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不为企业所预计和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自身某种因素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投资融资、组织人事管理相关的各种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等各项业务活动中,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
(二)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和作用
1.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主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减,环境制约逐步加大,加上一些突发事件,社会消费乏力、企业开工不足、企业现金流困难等问题更加突出,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国有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久,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例如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不健全、资产结构不合理、负债率过高、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等,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若出现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发生严重损失,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国家经济体系混乱,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做好企業财务风险管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产收益率、强化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速度稳步提高,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能源消耗严重、低端产品过剩以及高科技产品不足的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财务管理方面,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防范预警系统等风险管控措施,对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排除潜在的财务风险隐患,不断优化企业产出和投入的比例,提高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企业效益、企业整体价值,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实力和国有经济。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财务活动决策机制不健全
重大财务活动,如重大投资活动、重大筹资活动、重大生产经营项目等缺少事前的可行性分析和科学论证,对企业是否具备实施的技术和人员条件、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激烈程度、实施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项目的回报率等问题未进行充分分析,又未经过管理层民主集体决策,仅由主要领导拍板便匆匆上马,实施后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效果不理想,如投资项目收益率远远低于预期、大额借出款项到期无法收回、缺少技术人员支持导致项目中途搁置等种种问题,最终导致项目半途而废和国有资金的严重浪费。
(二)对经营过程中突发的外部风险不敏感
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包括竞争趋势的变化,如低成本生产者的出现;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如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利息率的变化等;社会的变化,如人们工作态度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由于体制、机制或长期惯性思维的影响,国有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敏感,不能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量决策失误、失败,拖累了企业经济。
(三)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数据的利用度不足
企业的财务状况体现了企业经营资金的运行状况和结果,也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国有企业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成立时间久,历史问题积累较多。在财务状况上体现为财务结构不合理、缺少弹性、负债规模过大、筹资规模与企业还款能力不协调等问题;在经营状况上体现为资金周转慢、流动性差、收益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风险意识不足,管理层不重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数据,没有加以充分利用,对已反映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些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为企业的正常发展埋下风险隐患。更有甚者,企业管理层出于各种目的,粉饰财务数据,导致财务数据失真,无法反映已存在的风险问题。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不完善
1.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是规范不同主体彼此之间责、权、利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用于解决公司内部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等问题。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不能有效运行,例如常见的股东会股东代表人数不足、无法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表决、不设监事会或监事缺少代表性等问题,从而出现了所有者缺位、“三会”流于形式、监事会形同虚设等现象。治理结构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会直接造成企业重大财务活动决策流程混乱,从而导致决策失误或效率低下,最终体现为重大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
2.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在上层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同时,有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也不合理,如未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明确责任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分配不清、各自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不明确、工作人员无所适从等。同时,在财务风险容易爆发的重点领域管理混乱,如资金管理、使用以及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管理力度不够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潜在的财务风险最终演变为财务危机。
3.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监督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既保全企业资产安全,又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制度的缺失就会导致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缺乏监督,或者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体系,但在管理层高度集权下形同虚设,到了执行的环节出现诸多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风险。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力度不足
1.财务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的工作。企业财务的职能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和反映财务数据层面,更要加大力度发挥监督和管控风险的重要作用。然而,企业管理层对财务职能的认识不充分,这造成了财务部门未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目前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普遍不高,信息披露不完善、不充分,甚至出现了财务信息造假的情况,这为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的问题。
2.未建立风险识别管控机制。实践中,大量企业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应对机制。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各个企业千差万别,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对企业而言建立适应自己实际的标准化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指标体系的难度较大。二是大量企业忽视对日常风险信息的收集,没有建立风险信息的数据库,对各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判断不足、认识不够。
四、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解决权利的分配和激励的約束问题。国有企业可以按照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进行改革,设立股东会作为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层、监事会履行监督职权、经理层为执行机构,配合机构设置,制定相应的职责权限、决策、表决机制,各机构之间有效制衡,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升重大投融资事项和重大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的目标,从源头上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在组织结构上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明确责任部门,明确财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共同承担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责任。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健全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体系,是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可以将管控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发挥防患于未然的功能。健全的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预算管控制度。全面预算管控制度是指将企业资源配置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分解和量化,体现为一定阶段的具体预算安排,并配合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推动预算安排得以执行、总体规划和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全面预算管控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将激励机制、控制机制、评价机制融为一体,有效保障全面贯彻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在预先规划的轨道上顺利开展,同时也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不盲目开展重大财务活动,严格开展立项前的评价论证工作,做到民主决策,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流程的规范性,为以后落地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要业务环节重点监控。在采购与付款、生产、研发、销售与收款、薪酬、投融资、资产管理等各业务环节,针对企业经营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和岗位责任制,强化对现金流的全程监管,环环相扣,全面管控企业财务风险。
(三)建立财务风险识别和管控系统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首要环节。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在于及时、全面了解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情况,并评估和判断各类风险的大小、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以便针对风险特点确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和应对策略。风险识别和管控系统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基于对企业实际情况的全面分析,选取恰当、匹配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科学的组合,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识别、分析、计量体系,及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期的具体情况,发出相应级别预警信号,便于管理层及时了解风险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是指标要与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匹配。二是不仅要包括财务指标,还要包括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可以从公司文化、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企业治理结构及效率、经营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财务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资金运动的流程,从资金筹集风险、项目投资风险、生产经营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几个环节进行设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管控指标体系。三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值的确定,不仅要发挥财务部门的积极性,还要有资产管理、市场、生产等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确保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指标值确定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加强对行业内企业财务风险案例和信息的研究和收集。及时了解所处行业相关财务信息、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对企业合理修正风险指标值、提升风险管控系统的预警能力和时效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财务风险失控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的案例,或者通过有效实施风险管控、及时改善财务状况、规避财务风险的案例,对案例中涉及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企业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控系统、有效实施风险管控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指引。
3.强化对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的监督。企业对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及其变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在需要对外筹集资金时,要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确定借款规模和还款期限、方式。通过企业日常经营积累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在日常经营中注重留存收益的积累,注意控制好资产负债率水平,不能过度放大杠杆效应。对闲置资金投资,一方面要对投资标的和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制定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相匹配的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确保投出资金的安全,再考虑资金的回报率,从而将企业的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反映供需关系、收支情况、现金流量情况的指标及其变化进行实时跟踪,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资产收益率。
五、结语
科学的财务风险管控是国有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不可缺少的保障,只有全面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识别各类财务风险,认真分析各类风险的成因,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才能有效管控各类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为北京国嘉瑞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参考文献
[1] 马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更新与转型升级[J].财会研究,2016(09):245.
[2] 王存伟.企业重大财务风险防控研究[J].财会研究,2019(10):80-81.
[3] 陈文生.关于国企财务监管及风险防范的具体分析[J].财会金融,2018(12):25.
[4] 王竹泉,王苑琢,王舒慧.中国实体经济资金效率与财务风险真实水平透析[J].管理世界,2019(02):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