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2020-05-08 08:35石鑫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圣贤南通市王阳明

石鑫,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海门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先后荣获中国教育改革风云人物、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十佳园丁”、南通市优秀校长等多项荣誉。

说到读书的境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王国维只是一个清末学者,所以他的读书三境界的理论其实只是讲了做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我更赞赏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所提出读书之五境界:

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老师说读书做大官,然而幼年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贤。”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王阳明认为:“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王阳明赞扬孟子的“四十不动心”,才涵养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第五重境界:发明本心。王阳明认为读书不求“记得”,但求“晓得”;只有“晓得”了,才会從内心中发现书中的那些道理。

这样的读书境界,也成就了王阳明的人生境界:他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但他崇德尚义,矢志不移;他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成为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可见,人之读书是有境界的,它取决于读书之人的境界,同时又往往反作用于读书之人的人生境界。读书从来都有目的。有的求扬名立万,光宗耀祖;有的求功名利禄,显贵于人;有的求经世致用,“济苍生,安社稷”;有的求涵养精神,传播文明。人各有志,所以动机不一。尽管有“利己、利人”的“天壤之别”,但是这些动机因为深藏心底,外人不得而见,你只能从他的人生境界之中去求得——那些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读书,才是读书应有之境界。

读书的境界,当“以立德为先”。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明“知道”,又关乎着一个人之是否“成人”。荀子说,一个人只有知道了“道”,在权利私欲的面前才不会有邪念,在人多势众的场合才不会被屈服,在天下万物的面前才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由是活着,由是死去,都不会改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一个人有了德行和操守,然后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了坚定不移,然后才能做到随机应对。一个人只有做到能够坚定不移而又随机应对,才可以称得上“成人”。

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首先,就是“道德”,就是“良知”。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而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的良知。有了良知,在今天,如果您是众人景仰的院士,您就是钟南山,80多岁高龄还挺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前沿,救民于水火,护国于危难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你就是李文亮,在波及全国的特大疫情即将爆发前,“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勇敢地向全国、全世界吹响“预警”的第一“吹哨人”。其次,就是“道理”,就是“规律”。尊重生命,尊重野生动物,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你就不会去吃果子狸,不会去吃蝙蝠,不会为了一己一时之口福,引爆祸害整个人类的“疫情”。

所以说,读书的境界,就是学“道”,不然,书都是白读了。

猜你喜欢
圣贤南通市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修身
好办法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小小展台
诡异的仕女图
你知道吗?
良知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