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外表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2020-05-08 08:12程文杰王淑燕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青少年

程文杰 王淑燕

摘 要:外表拒绝敏感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外表的拒绝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性预期。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概述定义、研究发展并总结目前研究的现状。从内部、外部进行分析提出三种应对措施,减低因外表拒绝带来的敏感性和预期焦虑,根据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外表拒绝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外表拒绝敏感性;人际交往;青少年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新鲜事物,现“网红”经济成为发展的一种新体系。“网红”的标志是高颜值,“网红”更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青少年由于认知发展的不成熟,往往会对其进行错误解读,认为好的外表是人际交往的决定因素。在交往中个体对外表更加关注和敏感,因外表被拒绝产生的焦虑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因此,外表拒绝敏感性进入了心理学者的研究范畴。

一、概述

(一)概念界定

研究发现:人们会因为交往过程中被拒绝而产生焦虑。这一敏感性被Downey和Feldman定义为拒绝敏感性,是指个体焦虑性的预期他人的拒绝,产生反应过度的倾向。随着深入研究发现:个体在外表上也会产生焦虑性。Park提出其定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基于外表的拒绝具有焦虑性的预期,外表的线索会导致个体有过度反应的人格倾向和有易感性。敏感性高的个体格外注重外表,会时刻注意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人际线索。

(二)研究进展

2007年,Park研究外表拒绝敏感性对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发现:外表对人际吸引的作用。2009年,Lora E研究外表拒绝敏感性人际效应发现:高外貌的个体被拒绝时有更高的社会回避。2010年,Lora E、Calogero R M研究其与身体变形障碍(BDD)的关系得出:外表敏感性会影响交往,人们整容也与此相关。2014年,Cassie H将其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社交焦虑与身体变形障碍之间的关系得出:外观会加重身体变形障碍的社交焦虑。我国邓衍鹤、陈云祥等学者也将其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对躯体障碍的影响。

目前,较为关注拒绝敏感性重点在神经机制,而外表拒绝敏感性较少。故邓衍鹤、陈云祥等学者检验其量表用于国内研究。外表拒绝敏感性在我国研究集中在社交焦虑与躯体性障碍,较少关注其形成因素。而拒绝敏感性形成的因素郑沁怡的研究提到过认为有个体和环境两方面。

二、内部因素

(一)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是个体独特的标志,外表满意度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知评价,取决于个体知觉到的身体意象与理想身体意象之间的主观差距,差距越大,满意度越低。外貌对自尊有强烈的影响。Erin T发现青少年对自身不满意的因素有体重、身材管理、对外表的嘲笑。因此,外表拒绝敏感性基于个体的外貌特征所产生的拒绝经历,个体的自尊受到影响,产生敏感性回避社交。

(二)人格特质

人格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下表现得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特质是基本特性。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提到乐群性、敏感性、忧虑性。人格特质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不同。因外表而产生拒绝时,乐群性与敏感性的个体采取的方式不同、被拒绝的感受不同,这些不同特质会影响个体的敏感性。

三、外部因素

(一)成长经历

个体在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排斥而产生的社交回避,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因外表被嘲笑、被拒绝的经历使个体产生基于外表的焦虑,个体会通过改变外表去增加人际吸引,或者注意交往中的人际线索,对外表的越关注越会增加个体对于外表拒绝的敏感性。

(二)父母态度

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儿童的态度会影响其认知。父母关于外表的消极态度或嘲笑行为会引发子女的躯体性障碍,其中外表拒绝敏感性起部分作用。孩子对于外表的敏感性首先来源父母,父母对孩子外表的不认同,会使其产生被拒绝的感受和错误的认知,将外表作为交往首要因素。由外表被拒绝会更加敏感。

(三)同伴关系

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是否受欢迎会影响其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研究发现,拒绝敏感性的程度与拒绝者有很大的关系,当拒绝者为朋友时所产生的拒绝感受最敏感。因外表被同伴所拒绝时产生的焦虑最明显敏感性最高。

四、应对措施

(一)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强调不合理的信念是引起情绪与行为的直接原因。外表拒绝敏感性是对外表及外表线索的不合理解释产生的,当个体被拒绝时,向其解释外表对于个体的独特性改变不合理的看法,降低心理敏感性改善不良心理与行为。

(二)家庭治疗法

家庭治疗法是从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方面解决因家庭而出现的不良心理与行為。父母对于外观的看法会影响孩子,因此要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和良好的应对方式,与家庭配合降低其敏感性。

(三)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通过呼吸、冥想等方式进行调整或者改变个体紧张的状态。当个体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时采用深呼吸的方式进行放松缓解紧张情绪,因外表被拒绝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调整,减轻由此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降低敏感性。

五、结语

人们对于外表的追求不断上升,从而基于外观所产生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青少年由于认知与人格发展的不成熟会对外表产生消极解读,因而更为敏感。因此,从影响因素出发找到其应对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Downey G , Feldman S I . 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 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06):1327-1343.

[2] Park, L. E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ffect, and Motiv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33(04):490-504.

[3] Lora E. Park,Rebecca T. Pinkus. 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04).

[4] Calogero R M, Lora E. Park, Zara K. Rahemtulla, et al. Predicting excessive body image concerns among 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unique role of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J].Body Image,2010,7(01):78-81.

[5] Lavell C H , Zimmer-Gembeck M J , Farrell L J , et al. Victimization, social anxiety, and body dysmorphic concerns: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s a mediator[J].Body Image,2014,11(04):391-395.

[6] 邓衍鹤,陈云祥,胡业生,刘翔平.外表拒绝敏感性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081-1085.

[7] 邓衍鹤,陈云祥,赵文,黄宇琛,刘翔平.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1):21-25.

[8] 郑沁怡. 个体拒绝敏感性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A]. 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8:2.

[9] Gardner R M,Sorter R G,Friedman B N.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body images.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7,12(04):1019-1036.

[10] 彭茂莹,姜珂,沈洋,赵小淋,杨娟.外貌/品质自我评价对自尊预测作用的性别差异[J].应用心理学,2018,24(04):238-247.

[11] Barker E T , Galambos N L . Body Dissatisfaction of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Risk and Resource Factors[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003, 23(02):141-165.

[12] 王爭艳.人格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 廖湘蓉,龙晓东.卡特尔16PF与SCL-90量表在大学生心理测量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05):328-330.

[14] 邓衍鹤,陈云祥,胡业生,等.外表拒绝敏感性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081-1085.

[15] 李霞. 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16] 王铁梅,于秋波.合理情绪疗法及其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02):123-124.

[17] 刘杨,熊青,陈新.家庭治疗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战线,2013(09):270-271.

[18] 李江雪.大学生心理咨询技术与案例[M].2008.

作者简介:程文杰,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淮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文章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Q2016D44。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