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处于一种数字化生存模式之中,[1]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发展升级方兴未艾,传统媒体在内容的生产和发布上加强了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当前以“一次生产,多种渠道传播”为特征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发展迅速,带动整个影视传播系统也在快速的整合升级中发生着转变。[2]新媒体平台是全媒体运营的依托和信息流通的渠道,新媒体的发展和新旧媒体的融合变化为全媒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因为新媒体自身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有非常典型的新媒体化的特征,传播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宗旨的互动性和分众性,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和随时可进行再传播的共享性,都为全媒体平台的打造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当前的媒体传播早就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是用一种交互式的发送—接受—整合—再传播的方式,及时有效地传播着讯息,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舆论导向及时调整方向和定位。新媒体传播越来越注重有效性,分众化的传播和定制化的推送进一步筛选和分流,每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
面对快速发展的传播现状,全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和形式,整合了多种信息来源和媒体渠道,在信息的发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次生产,多渠道传播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实践性人才,来应对不断变化的行业现状,满足未来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作为影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行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影视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一批专业艺术院校所青睐的“苏联模式”和北京师范大学传媒艺术学院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为代表的国内综合高校人才培养上的“美国模式”。[3]两种模式在培养上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究其共同点不难发现都是所谓“公办院校”,借助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和强大的行业号召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人才和技术骨干。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原有的文学与新闻以及艺术教育类师资的支撑,国家教育政策的倾斜,经费和相关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行业的积极引领和扶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办高校的影视人才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反观我国民办教育,中国最早的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是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科技学院。在21世纪初很多原有的民办专科批次院校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快速发展,成长为新一批的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发展上的等级性,管理上的自主性和调节上的市场性。加之许多民办本科院校都是由职业教育类专科院校发展而来的背景,民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偏重以应用人才和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理念和定位。又因其运营资金来源的市场性及多样性,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影视新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各个环节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原有的公办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一些民办高校自2008年起陆续开设了影视类相关专业,并根据市场的需求適时调整专业设置,细化专业构成,开设了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影视表演在内的传媒类专业,快速吸引了大量艺术类生源。民办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不容忽视的是民办高校在这类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境。
一、培养观念的滞后和学科基础教育的缺失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二是强调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与质量。[4]而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应该是——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应该关注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性的关系。又因为民办院校本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和管理上的灵活自主,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理念的与学科设置的顶层设计环节投入更多的经历。
河北美术学院是由原石家庄东方美术学院发展而来的一所本科院校,原本是一所面向技能与职业教育的专科院校,升本之后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在校区建设,教学投入,招生规模,录取人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单从传媒类专业来看,目前在校生已经突破两千人。面对如此大量的影视艺术学生的培养,是包括河北美术学院在内的其他民办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本科生的培养应在扎实掌握本门学科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适应不断融合的学科交叉,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人才。这与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实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科培养存在巨大差别。当前新媒体产业不断发展,全媒体的平台运营和宣发更加需要一专多能,理论和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大部分民办院校的培养理念依旧还局囿在专科时期的思想观念中。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快速壮大的教育规模和滞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之间的矛盾,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科学发展,不利于民办高校持续健康的运营。[5]
此外,在影视类课程设置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论课和通识课的学习。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外电影史、影视美学与影视批评,作为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在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着主要的角色。影视类专业理论课的性质不同于高校中德育类、思政类和其他创新创业类的公共理论课程。影视专业理论课的开设和培养是其他专业技术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与前提,是开展影视实践的法则与遵守,更是引导与培养具有创新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人才重要的阵地。专业的培养需要系统化与科学化,我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需要告知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法和更好的表达方式。而这些恰恰是需要在影视理论课程中所传授和获取的。当前影视行业在思辨中发展,在评议中反思,同样需要大量的具有理论水平的从业人员和专门研究者,根据不断变化的产业现实,提出适应发展的调整意见,发挥基础性作用。当前民办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操作和实践,忽视了基础性的理论与专业技术的学术性承接,这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急需调整的根本问题。
二、模糊的专业特色定位和薄弱的教师团队
面对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的民办教育培养规模和迅速崛起的各类民办高校,同时接受国家财政对民办教育投入能力甚微的现实。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成为很多民办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升级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过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现阶段发展需求。而自身条件限制又无法在经费投入与科研成果方面与公办高校相匹敌。许多民办高校提出培养人才复合化,多面手,但这种趋同化的发展使得不同院校之间人才培养差别不大,甚至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媒体时代全面发展,一次生产多渠道发布的产业现状和精细化的市场分工需求都在要求影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明确的定位和明显的特色。
河北美术学院自2012年起采用工作室制度和以赛代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影视艺术教研室采用教师设置,师生双选的方式成立影视工作室。在日常授课的同时,采用工作室补课和工作室实践的方式,进行影视实践和项目承接。
向阳花影像工作室,借助学院平台积极联系相关的企业和个人,洽谈项目,带领学生进行校内工作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学生先后制作完成了十余部公司企业宣传片、先导片、企业微电影、主旋律类微电影和影视广告。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把课堂上的理论和项目相结合加深了理论的理解锻炼了实操的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加快了优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全媒体时代要求讯息的传播讲究极强的时效性和创新性,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参与下,原本传统媒体时代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影视行业已经不允许给初出茅庐的新人锻炼的机会和时间,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产品发布链条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影视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注重与行业的接轨,加快起跑准备阶段的加速度。参加国内外的各项比赛规定时间段完成规定市场质量内涵影视作品的拍摄,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实践效率和综合能力。以国内外各类比赛为目标,组建团队,完成项目攻克和参赛,在比赛过程中积极调整方向和战略,落实比赛要求和目标,创新思维和表现方法,优化作品质量和内涵,努力出精品参大赛。在本教学方法的推动之下,2012年至今,影视艺术教研室参加各类比赛荣获奖项百余项,其中不乏一分钟电影节,24小时即拍等青年影视人才创意训练营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大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短片单元奖,全国大广赛影视类奖项以及奥斯卡青年电影节奖项等国内外各等级各单元奖项。通过以赛代练的培养方式,确立影视类专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工作室特色和以赛代练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变同质化严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有自身特色有利于健康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模糊不清的专业培养方向积极转变为面向行业现实需求,从而树立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更灵活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来看,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条件,主要是指设施设备条件和师资条件,二是进行教育的方式或培养方式。[6]高校的教学与行业的需求很长时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出到工作岗位发现学校所讲授的知识和工作所需的技术存在严重偏差。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的培养观念的滞后,更在于高校内教师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存在过时与欠佳的问题。作为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公办院校因其发展的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教师,他们知识体系成熟,科研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的行业号召力,通常掌握着产业调整发展的话语权。
反观我国民办高校,因为编制保障,工资水平和相对应的受社会重视程度问题,民办教师队伍的的建设一直是高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段时间以来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和行业资深人士的缺席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面是快速增长的生源数量,一方面是极度缺乏的优秀师资,引进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才是重要方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河北美术学院影视专业从2011年开始大量聘请行业内资深人士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导演、剪辑师、摄像师、平面设计师、编剧等来校任教。并且主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行业力量进入,协助学院发展。专业成立微电影实践实验小组,剧本创意小组,媒体综合实验室等,行业专家和一线人员带头进行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定期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传播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邀请校内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人才,努力实践教学面向行业的定位,逐步组建了一只具有学院发展特色的师资构成合理又有所侧重的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学院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三、招生与就业的错位和亟待整合的内外资源
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内,我国的新媒体平台爆发性增长,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产业发展逐渐进入稳定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0年来,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这其中就包括对视听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据相关数据平台报道,2018年我国全年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07亿,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影视产业在当下所谓的“寒冬期”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影视行业的发展与大量专门人才的涌入与支撑紧密相关。分析近年来全国艺术类高考影视类专业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不断扩展的行业发展态势的吸引,更是广大家长和考生面临的升学问题。以广播电视编导为代表的影视类专业,艺考考试形式相对简单,培训周期较短,培训费用将对低廉,对文化分数要求较低,专业认可度可与可预见的就业前景较好,深受家长和考生青睐,报考人数逐年新高。而民办高校由于招生计划名额调整的宽松性,近几年全国民办类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在校人生展现出激增的态势。个别学校一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达到千余人。熙熙攘攘的喧闹背后更暴露出高招与就业严重失衡的短板。大部分影视专业类毕业生因在学校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择用标准,改行换业,专业更多成为了获得本科学历的跳板,大大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影视专业的报考不應该成为某些考生“投机倒把”“剑走偏锋”的“救命稻草”或是通往本科院校的近路捷径,也不应该将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作为参考项而缺乏足够的重视。民办高校也不应将热门的影视艺术类专业定义为学院发展的“摇钱树”,大量招生,缺乏特色和精准化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影视类专业作为特殊门类的艺术类专业有着不同于音乐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和数字化的生存现状,较高的文字编辑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成了一个影视综合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招生选拔环节,不仅应该重视学生艺术水平,也应该适当调高文化分数的门槛,综合专业与文化选拔出真正适合影视专业的优秀学子。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也应根据学院师资和学生的配比以及相关设备设施的实际承载量科学的申报招生计划,录取在培养能力范围之内数量的学生。真正做到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有利于学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影视人才的培养要因材施教精准培养,更要做到产学研融合,有的放矢。校内学生实践平台的打造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大量的影视作品缺乏相应的传播平台与渠道,另一方面校内学生组织与学生机构存在功能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整合校内有效资源与平台,进行共享传播是一种有效途径。发挥校广播电视台,校电视台,校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宣传带头作用,整合拍摄类社团,戏剧类社团,放映类社团的人员优势,搭建校内影视传播平台,进行演员的选拔,剧本的竞赛,短片的制作,影片大赛等学生活动,通过校内传播平台和公众号传播优秀的影视作品,为学生作品的实践拍摄和广泛传播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增强学生专业自信,营造良好的专业口碑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支撑。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因等级性的定位和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在主流场合长期失声。学生就业可选择性小,选择面窄,缺少优秀的实习机会和足够的实习就业岗位,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输送。因此民办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积极的缔结产学研合作的纽带。继续调整相关规定,进一步把行业优质的企业引进来,与广阔前景的公司谈合作,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讲企业的项目与高校的教学相对接,以行业的标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联系与传媒公司,经纪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岗位。其次,与进行服务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联系,深入影视行业一线,进行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形成调查反馈报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的方向,进一步牢固和优化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涵,促进影视专业才人的科学培养。
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体行业形态,高校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在不断的调整中谋求创新。全媒体平台的发布和传播,不仅要求我们的影视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还要有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民办高校发展20年来,在摸索中前进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学院发展道路,但因为面向市场的导向性和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性,人才培养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胡冰.数字化生存[ 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8.
[2]黄丹.民办高校影视制作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J ].传播与版权,2016(2):66.
[3]牛盼强.加拿大电影全产业链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J ].当代电影,2019(1):62.
[4]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J ].高等教育研究,2008(5):26.
[5]劉彦臣,谭成才.民办高校影视艺术专业教育模式探讨[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2018(2):44.
[6]郭丽.建设“双一流”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模式分析[ J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