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参与定点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20-05-08 08:12李博许婕侯慧贤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

李博 许婕 侯慧贤

摘 要:高校具有人才、智力、科技、信息等独特优势,“扶贫先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决定了高校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新生力军。文章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涉农高校参与定点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涉农;高校;精准扶贫

自人类社会发展以来,贫困问题一直贯穿于始终,长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社会稳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要求各单位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教育部于2016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扶贫先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决定了高校作为智力的“孵化器”和知识的“播种机”,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新生力军。文章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涉农高校参与定点精准扶贫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为全国各高校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一、涉农高校参与定点精准扶贫的意义

高校具有人才、智力、科技、信息等独特优势,而涉农高校在定点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它可以依托自身涉农专业优势,组织农业专家、政府、涉农企业代表以及第三方机构在充分调研、论证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帮助贫困县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凭借自身农业科技优势,帮扶贫困县区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农户创收增效;可以借助农业科研成果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合作,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可以发挥教育优势,校区合作共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此同时,涉农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获得收益,如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实用科学技术得到推广普及、教学理论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科技专家也获得价值体验。所以,涉农高校参与定点精准扶贫是一项双赢工程。

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精准扶貧实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办学83年来,学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探索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学院深入贯彻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陕西省“五新”战略,按照陕西百所高校帮扶百县助力脱贫攻坚“双百工程”和“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要求,以麟游县、太白县棉寺坝村、旬邑县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人才、教育和科技等方面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任务。

(一)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学院积极承担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从有机农业、农业品牌建设、植物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绿色果蔬生产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多方面进行理念更新和技能传授。3年来学院分10个培训点,为全省30个贫困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开展26期培训,共培训8700多人次。同时学院在帮扶贫困县区举办中蜂养殖、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畜牧养殖、苹果、核桃、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29期,培训群众3240余人次。

(二)发挥产业基地示范作用

学院以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培植科研项目,在彬县基地先后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旱作农业、生态农业、设施栽培、优果工程、新品种引进等6个专业示范区。在凤县,以平木镇为基点,以花椒栽培技术推广为切入,建立了花椒生产示范基地,推广花椒栽培技术。2017年,学院资助20万元,在麟游县紫石崖村建立了中蜂养殖和优质核桃栽培产学研示范基地及电商平台。资助11万元在太白县棉坝寺村建立食用菌基地,这些基地建设必将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挥重大作用。

(三)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

近两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实行“校政”合作,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到目前,已在杨陵区、彬县、周至县、眉县、麟游县、旬邑县、镇坪县成立7所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在商南县和镇巴县成立了由省教工委、教育厅获批的2所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围绕苹果、核桃、樱桃、魔芋、中草药、蔬菜、养猪、养牛、养蜂、养羊、养兔等产业,开展农民培训累计超过2万人次。

(四)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2016年学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施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招收职业农民和村干部进行为期三年的“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专科学习。今年学院将招收范围扩展到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专业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现在12个,招生计划扩大到上千人。为了保证学历教育“不走形式、不走过程”,学院一是制定招生计划,与当地政府签订招生合作协议,以自主招生考试形式确保录取。二是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精心组织教材编写。三是加强教学管理,配优配强教师队伍,灵活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农闲季节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四是创新学生管理,实行由学院和当地政府共管的“双班主任制”。

三、涉农高校定点精准扶贫路径分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地方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挥科教、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为引擎,以产业形成和增收增效项目为载体,围绕县(村)脱贫摘帽的根本目标,创新多元扶贫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学院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扶贫保障

涉农高校是以教学科研为重点的事业性单位,在国家全体上下共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完成脱贫攻坚重大工程之际,要统筹处理好重点工作和扶贫工作的关系。涉农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要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定点精准扶贫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长谋划、即实施和稳推进。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省委、省政府及省教工委“双百工程”会议精神,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双组长、分管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院领导为副组长、处级干部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以专业科技培训师资团队、产业推广专家和驻村干部为主的扶贫团队,建立“一帮一”、“一帮多”扶贫对子,形成“校地联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产业项目落地、专家团队负责”的扶贫工作组织保障。

(二)谋划顶层设计做好扶贫规划

涉农院校定点精准扶贫要明确扶贫指导思想和总体框架,制定扶贫战略谋划。学院根据陕西省高教工委关于《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行计划实施》,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陕西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计划实施方案》(陕教[2017]175号)及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实施百所高校结对帮扶百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明确扶贫指导思想和总体框架,及时组织多学科专家针对麟游县、太白县棉寺坝村、旬邑县展开调研,主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当地实地情况和产业特色,确立了增强县域造血功能的扶贫办法,与县委县政府共同商定扶贫工作规划和实施步骤,制定《科技扶贫工作方案》和《特色产业扶贫培训方案》,推进战略谋划,以实现2020年如期完成整体脱贫的奋斗目标。

(三)精确“一目标”找准扶贫措施

涉农高校参与精准扶贫需要先了解帮扶对象现状,找准致贫或返贫的原因,以此为依据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目标,明确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与实施路径。目前,导致贫困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个人意愿因素等。不同的致贫成因扶贫工作规划路径不同,自然因素造成的贫困在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因素造成的贫困要加强社会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力度,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特色产业,鼓励多种经济结构组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个人因素造成的贫困要加强舆论宣传,帮助树立脱贫致富自信心和意愿,加大精神引导,提高培训力度,增加谋生技能。

(四)联动“四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涉农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不单只是高校一方发力,而需要与政府、企业、农户四个主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联合发力。

涉农高校要發动全校力量,以支部共建、结对帮扶、捐款捐物、志愿服务、体验走访等多种形式,帮助帮扶企业和农户找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基地、选派扶贫干部县区挂职、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等多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政府要做好国务院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宣传,规划贫困县产业战略,扶持行业龙头企业,落实扶贫资金到位,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考评。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是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企业要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经验优势和资本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项目帮扶等形式在贫困县(村)投资兴业、技能培训、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盘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扶贫辐射和带动作用。

农户是脱贫攻击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推动实施扶贫扶志行动时,要发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从根本上充分激发贫困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联动四主体汇聚多方合力,把外部帮扶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组织贫困群众全程参与,增强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五)借助“一机两翼多配件”,“输血造血”相融通

当前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形式多样,无外乎有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语言扶贫等。涉农高校应以产业扶贫为“机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为“机翼”,其他形式为“配件”的扶贫模式,提升精准扶贫绩效。

涉农高校产业扶贫要充分考虑地方资源条件,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尊重当地贫困农户的意愿选准适宜的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亦游则游。

教育扶贫要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从源头施展,扶贫和扶志协同并举,建立与地方经济高度融合的专业体系,培养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脱贫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科技扶贫要根据贫困县(村)产业情况,以科学技术为载体,通过科学知识理念宣传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真正做的“授人予渔”。

其他扶贫活动要多措并举,使“输血”扶贫和“造血”扶贫相融通。如开展了科技宣传、专家技术咨询、图书捐赠、扶贫县区在校学生资助、结对帮扶贫困户送温暖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当地农产品销售献计献策等。

四、结语

国家将对精准扶贫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涉农高校应肩负起这项重任,精确扶贫目标找准扶贫对策,联动高校、政府、企业、农户四主体共同发力,以产业扶贫为“机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为“机翼”,其他形式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华东,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03):17-22.

[2] 李永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04):24-28.

[3]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2-78.

基金项目:文章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高校结对帮扶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JK0885。

作者简介:李博(1980- ),女,陕西商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通讯作者:侯慧贤(1980- ),女,陕西澄城人,副研究官员,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