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俏
摘 要:在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党员先锋作用弱化、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党支部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党支部思想引领工作难度大等问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因此,在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可借鉴生态系统理论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创新工作实践路径,推动党支部工作不断创新,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党员;党支部建设;生态系统理论;党建共同体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做出规范,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学生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和凝聚广大学生的战斗堡垒。高校学生党员中,研究生党员数量多,党支部数量多,做好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也是未来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研究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研究生党员身份荣誉感、责任感和先锋作用弱化,个别研究生党员在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先锋作用发挥等方面有所放松。另外,由于研究生党员比例在40%左右,其在研究生群体中不是十分突出,个别研究生党员的身份荣誉感被弱化。二是研究生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党支部开展活动难度大。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科研压力较大,个别党员参加党建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安排在闲暇时间或科研、学习之后。党支部开展活动很难找到公共时间。三是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未能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特点。日常学习生活中,同一个实验室或课题组的研究生接触比较多,而部分党支部设置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黨支部成员之间联系不紧密、凝聚力不强。四是党支部开展思想引领工作难度大。研究生群体生源结构多元化,党支部成员毕业院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和工作经历不同,党支部开展思想引领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要求高。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启示
查尔斯·扎斯特罗是现代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将人的生存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 System)。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与个体相关的小规模的群体;宏观系统,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个体的行为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2]。社会生态系统图如图1所示:
1.对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的启示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高校党支部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可见,大学生党支部既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的关键“最后一公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培养造就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和优秀代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周围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教学科研上的进步。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与研究生密切接触的老师和同学等中观系统与研究生党员微观系统相互作用,在思想动态、行为活动、理想目标等方面都会相互影响。因此,在研究生党支部设置中,应以相对固定的学习群体或活动群体为划分标准,将经常活动或密切接触人群设置在同一个党支部。一种方式是将同一个课题组或实验室的研究生划分为一个党支部,一方面,有利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可以在思想和行动上很好地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普通学生对于党员的日常表现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考量。另一种方式是将师生党员编在同一个党支部,可根据师生党员的研究方向、学科归属等作为划分依据,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师生在党建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师生党建工作同部署、同开展、同检查,师生党员在党建学习教育中,能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党支部的合理设置,能够有效保证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党支部工作中引入教师的力量,既有效提升党支部成员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增加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对研究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的启示
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导师,研究生对于导师的崇敬和服从是无可替代的。导师也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目前研究生党建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研究生导师党员普遍党龄较长,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培养,具有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知识和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构建师生党建共同体,不仅要从专业上进行教授指导,更要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党员在思想引领、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带动研究生党员,在与研究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得到强化,教书育人的工作理念更加凸显。
师生党建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有效解决党支部成员理论水平、理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聘请教师党员为研究生党员的理论导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论认识水平进行精准辅导、交流沟通,及时提升研究生党员的思想认识。此外,聘请教师党员为理论导师,尤其是聘请本课题组、实验室的教师党员为理论导师,可有效解决研究生党员注重专业学习,轻视党支部活动的情况。一般而言,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导师,而师生党建共同体将党员教师一同纳入研究生党支部学习和活动范围,有利于获得教师对研究生参与活动的支持和理解。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实践路径
深刻把握研究生党建工作特点,聚焦研究生群体发展需求,针对研究生党员和党支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围绕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创新工作举措,探索建立“三位一体”党支部工作格局(见图2)。以师生“党建共同体”形成党建工作组织保障;以“书记课堂”的精准辅导形成党建工作牵引力;以强化作风建设的“亮牌行动”形成党建监督手段,建立研究生党支部“有牵引力、有监督、有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
1.打造党建共同体,构建党建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按照“师生党建一盘棋”思想,构建师生党建共同体,将研究生党支部和教工党支部进行一对一结对子。聘请教师党员为研究生党支部理论导师,或者聘请教师党支部为研究生党支部的理论导师团,导师团由多人组成,每个人各有擅长,对研究生的理论指导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导师团主要开展党建思政工作,同时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做好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和学习帮扶。制定完善的帮扶机制,明确理论导师团每学期开展工作的频率,一般以每个月一次,一学期3次~4次为宜。理论学习导师团开展工作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喜闻乐见,可采取座谈或访谈等面对面的交流,研究生能够充分表达个人思想、困难需求等,导师团能够给与充分的深入指导。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微信互动、QQ群交流等。在这种机制下,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思想引领工作中,激发了学习动力;在专业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信念。面对研究生的各种需求,导师团成员只有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才能很好地将个人认识、知识理论传授给研究生,这本身对导师团成员也是一个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2.增强思想工作影响力,建立“书记课堂”
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尤其是党课,对研究生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开展“书记课堂”,针对研究生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和形式,回应研究生关切,注重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构建传统讲授与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增强党支部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党建工作牵引力。
学校各党支部书记要占领宣传阵地,针对中央和上级组织的最新精神、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等,进行党课设计,使学习时效性和针对性更强,促“泛泛学”为“精准学”,促“听人讲”变为“我来讲”,加强思想引领,牢牢把握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党支部书记对党支部的人员基本情况、思想动态非常了解,对当前党建工作的要求和主要工作也非常清楚,党支部书记通过“书记课堂”应用朴实的话语、鲜活的事例,开始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时传播正能量,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建立翻转课堂,“书记课堂”不仅要自己讲,而且也要让其他支部委员和普通党员讲。通过党课的准备、讲授等,促进党员对于党的知识、大政方针、时政热点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讨论、交流环节,使党员的思想认识在交流中碰撞提升,在讨论中迸发活力。
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建立“互联网+书记课堂”。开展网上微课,通过简短、明了的图片和视频,开展党课的教授。“互联网+书记讲党课”,形式活泼,更容易激发起师生学习兴趣。同时,其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方便师生学习。注重课堂学习的延伸,线上建立微信交流群,线下建立定期研讨会机制,加深对于内容的理解,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高度。
3.完善监督手段,加强党员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研究生在学生群体中占较大比例,研究生的言行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朋辈影响更大。加强研究生党员的作风建设,对强化全体学生党员的作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因此,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方式,强化研究生党员的作风建设。开展党员亮牌,既要通过党员标识亮明党员身份,更要在日常活动中凸显党员身份。
开展党员亮牌、活动公示等,要求研究生党员将标牌悬挂在实验室或宿舍等显著位置,引入群众监督,促使党员自我鞭策,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开展亮牌行动,既可增强党员自信,又可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党团、班级活动中,要充分彰显党员身份,强化党员意识。开展党员承诺践诺、党章党规书法比赛、朗读十九大、我画十九大等活动。
4.制度保障
制定科学完善的理论导师培训制度。理论导师团的组成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一方面,有利于传授多元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工作标准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理论导师能够掌握与研究生沟通交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明确理论学习的具体要求,使理論导师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开展理论导师准入制度,保证理论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制定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理论学习导师的工作热情。要求理论学习导师传递正能量,宣传正面典型。定期开展交流座谈,导师团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做法、心得体会,促进工作提高。建立导师退出机制,淘汰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果不佳的导师。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在校院两级建立党建工作小组,聘请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理论导师的配备、管理、培训、考核等工作。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格局,可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师生共同体、“书记课堂”、党员亮牌等活动既实现了师生党支部的有效联接,又增强了师生党员的有效凝聚,教师党员在教书育人、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过程中,更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同时,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0-02-28].http://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
[2]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7.
[3]付立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125-128.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