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梦霞 姜子玥
摘 要: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潮产生于由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之中。自诞生和发展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致力于将生态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且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祸患。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发,对发展全球生态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启示
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以生态为代价实现了一时的繁荣,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主义和生态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生态社会主义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态问题相结合,试图寻找到一条在通往社会主义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道路。
“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拓展以及对亚非国家的殖民活动是全球化开始阶段的根本特征。”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 ,而是谋得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剥削自然成为资本家的首要选择。竞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激烈的竞争促使资本家展开最大限度的争夺和蚕食。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产生了绿色民间团体和政党,他们组织集会和游行给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和企业立即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采。生态运动的理论家企图通过绿色运动达到理论主张与政治运动的结合,实现“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解放的社会主义”。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生态社会主义推崇的浪漫主义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80年代,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为社会主义发展寻求新方向。生态主义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公开地、明确地自称‘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注重有关生态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在构建未来社会的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杜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要求”。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逐渐成熟并且独立于生态运动,形成了一套带有自身印记的政治经济纲领。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成熟阶段,生态社会主义内部出现了两大对立流派:生态社会主义流派和生态中心主义流派。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批判。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主张
(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类的生存依附于自然,自然通过人类所体现。人类和自然作为相互条件而存在,自然可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行为也会波及甚至伤害自然。在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自然同人类一样是有限的,但是面对着人类无限的欲望,自然界是无力的。所以,人类必须在有限的资源内,在遵循自然的规律下进行合理的开采和索取,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
总之,“人与自然应是一种平等、和睦、共存、協调发展的关系”,人类必须“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要求人通过劳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导致生态恶劣的第一责任人
20世纪70-8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者们把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他们都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着重强调了对社会再生产各方面进行改造的急迫性。在生态主义者看来,人类要想真正缓解生态危机,还给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就必须逃离资本主义设定的制度框架,“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使所谓‘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资本主义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并且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局。”
(三)建立政治和生态平衡发展的社会
“现在,工业环境污染的负担不成比例地落在了贫困的农村人口身上,在‘世界工厂的旗号下,污染的成本不由得利者承担,而由地方百姓承担,而地方增加的那点财政收入也许远不及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损失。”当生态问题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的难题时,社会主义是必须依靠的一种社会形态。只有将争取正义的斗争和为生态争取利益的斗争相结合,社会才能开始真正的变革。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我们发现只有先进的社会主义才是全球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既要坚持社会主义也要立足本国国情。我国目前的国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中国在建立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在新时期,我国应该在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发展的概念,从单纯追求高速发展到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增长。党中央要重新认识发展的本质,走经济社会长期友好、共同进步的道路。这种可持续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三人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一种片面的、跛脚的发展,都会破坏发展的可持续性”。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事实上是一种损害效率和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扩张。要实现向集约型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变,转变投资方向;完善市场体系,强化“看不见的手”,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关注行业的规模经济,合理地投资和利用环境资源,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夯实基层民主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在分析生态危机成因的过程中,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只有分权的基层民主才能激发公民的责任感。生态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基层民主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自治首先被纳入整改的范围。我国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組织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则高度评价了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农民基层民主,实施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取得成功后,城市的改革也逐渐进入了这个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作用正逐渐下降,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机构渠道以适应公民参与政治的高涨热情。因此,城市的公民自治也成为改革的焦点。我国城市基层自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还缺乏经验,因此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社会建设案例显得很有必要。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更好地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国民生态文化素质
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素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关键是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社会主义借鉴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处于同一层次,环境并不是我们的主导产品。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的价值,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则只能走向毁灭。
通过重新了解大自然可以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真正认识自然环境的力量,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资源,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引导人们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破坏环境和污染生态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戒。在我国,尽管一些城市投入了巨大的财政整治生态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忽略了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只是在污染之后才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保护环境和社会生产联系在一起,杜绝"前污染,再治理"的旧本。党和政府要运用政治手段,建设环境教育体系,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在多媒体时代,政府运用新闻媒介是一种高效率的宣传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来传播纯自然的经营方式和绿色人文的居住氛围,普及环保知识,把生态意识熏染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提高全民族的职责感和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02).
[3] 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 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4] 王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流派[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2009.
[5] 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倾向[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童大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的当务之急[N].贵阳日报,2008-01-02.
[7] 张曙光.可持缕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8-10-19(01).
[9] 董杰.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0] 牛文浩.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11] 唐超.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薛梦霞(1995- ),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文化发展;姜子玥(1997- ),女,江苏泗洪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