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福 韩开锋 罗世尚 楚增勇
[摘要]近年来,军队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领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研究基于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特别是国防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76-03
作战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化学、生物、核技术在战场中的应用,作战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军队院校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够为军队和国防建设输送联合作战保障人才。立足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国防科技大学该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实际,课题组提出了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目标
自1996年11月军队院校获批专业学位授权以来,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化学、生物、辐射、核(Chemical,Biological,Ra-diological&Nuclear,CBRN)恐怖事件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加强和巩固了应对CBRN恐怖事件的各种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完善专业过硬、反应迅速、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反恐怖应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以培养掌握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军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实践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承担军事作战环境下预警、检测、防护、处置、改造、利用等相关任务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或指挥管理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和军队对反恐怖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军队院校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主要有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勤务学院、陆军防化学院,每年招生人数约为10人。
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适应化学、生物、辐射、核等领域军事环境处置需求,2015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依托学校化学、生物、核、气象、海洋等基础学科和“核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按照培养“面向作战环境、服务国防建设、注重数理基础、突出工程实践”环境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科学定位,重点开展核辐射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生化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军事环境改造与利用、清洁资源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以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为根本,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培养具有承担军事作战环境的预警、检测、防护、处置、改造、利用相关工作能力,能够运用核生化和数理知识描述与处理军事环境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或指挥管理人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3.5年。根据实际需要,在学研究生修业年限可在相应基本学制的基础上适当延长。
(一)课程学习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4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低于3学分、开题等培养环节不低于2学分。
主要课程分为政治、外语、数学、军事理论、科技、人文等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学术规范、方法论课程,以及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实验课程。我校鼓励学生跨领域选修课程,根据需要可选修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我校也鼓励学生选修互联网及军综网平台上的相关MOOC课程。对于在本领域缺乏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相应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项目实践
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结束后须撰写总结报告,实践报告应有相应的深度和独到见解,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或者部队工程保障、科研项目研究等。学生完成相关实践环节并经审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与军事科学院、湘潭大学、战略支援部队某试验基地等军队和地方单位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及相关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具备了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養所需的实践环境。
(三)双导师制
军队院校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多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院校导师为主、部队和行业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院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协商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把关等。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由军队或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与院校导师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工程实践,协助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的工程背景、应用价值、实际水平进行把关等。
(四)成果展示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包含核辐射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生化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环境资源净化与生态修复、军事环境改造与利用、气象海洋安全与防御等5个研究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需要紧扣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建设现实需求,直接来源于工程建设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够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脱产学习人员应结合岗位工作进行选题。
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学位论文需遵循具体明确的撰写规范,不仅要求系统性较强,理论分析较透彻或系统设计较完善,技术环节较完备,而且要求实验内容较充实、数据结构合理、表达准确、文字图表规范,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及工作量,研究内容在环境工程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技术水平。
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及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生源专业不对口
由于我校未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来源主要是化学、生物学和核技术及应用相关专业本科生,并且由于考生对就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招生工作存在“报考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数”的现象,需要从相近专業考生中调剂录取。这些因素导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生源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二)导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依托“核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及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建设,指导教师大多为上述学科学术学位导师兼任,由于管理方式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导师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体制的原因,聘请的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双导师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实践环节缺乏物质保障
一方面,由于学院实验室大多为学科科研学术实验室,尚未建立专门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实践体系,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依靠校外的合作实践基地来开展,受到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对口、不充分、不及时;另一方面,学院主要开展的是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缺少与现场试验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学生缺少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实践经验欠丰富。
(四)学位论文过度强化学术性
虽然本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但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的证明材料依然是已在学术刊物或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同时由于部分学位论文选题缺乏工程背景,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过度强调系统性、学术性,与实践环节脱节,缺乏实践数据验证。
四、改进建议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考生对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存在偏见,导致报考生源不足。学校要加大招生宣传,宣传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人才培养是重要类别之一,是满足部队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面向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环境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就业指向性。我们根据考生生源性质制订分类培养方案,解决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送学难的问题。如探索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非全日制培养,入学(学籍注册)但不离岗,采用校内导师与原单位实践导师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同时依托网络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对于不能离岗的学生可依托MOOc平台修学相关课程,通过考核后认定学分。
(二)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水平的应用型导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双导师制”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学校一方面要外聘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的高水平兼职实践导师,聘请兼职导师主讲实践(实验)课程;另一方面要重点遴选有主持应用型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员作为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同时对新遴选的应用型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参观见习。
(三)建设开放型实践基地
应用型人才是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实践教学及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两年学校招收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多为应届考生,并且全部为跨专业考生,缺乏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验方法和工程技术,因此建设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实践基地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招生人数较少的限制,建设专有的实践基地成本较高,难以发挥建设效益。学校一方面建立可供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共享的实验室,建立可供应用统计、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共享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部队或国防工业部门间的科研(工程)项目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学校、部队、国防工业部门问的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体现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研究生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但对学位论文系统性要求较强。学校一方面要求本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同时,要确保论文选题紧扣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兼职实践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作用,学位论文要凸显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价值。另外,建议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要多样化,证明材料可以是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技术报告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改进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该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军队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环境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基础,根据生源性质探索分类培养模式,采用自主培养和外聘兼职的方式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与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共享开放型实践基地,强化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确保学位论文创新性和实用性,保证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