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典阅读与立德树人
——兼论大学生阅读中的“《平凡的世界》现象”

2020-05-07 00:41陈文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经典作品育人

王 辉,陈文东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立德树人的根本旨归在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文学经典代表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最高成就,有助于传播先验的知识、形成优良的人性、拥有高贵的灵魂[2],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可以从“精神成人”层面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与此同时,经典阅读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经典阅读,可以从实践层面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有助于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实效,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一、经典阅读中的“《平凡的世界》现象”

1. 借阅数据中的“《平凡的世界》现象”

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2016-2018年三年阅读报告中,茅盾文学奖获得作品、成书于1985年的《平凡的世界》连续高居“读者最喜爱图书”榜首(见表1),遥遥领先于其他作品且借阅量逐年上升。

表1 某高校2016-2018年读者最喜爱图书排行榜(部分)

同时,根据该高校2016阅读报告中整理的本年度发布阅读报告的2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分原“985”高校)的大学生借阅清单,《平凡的世界》位列“最受‘985’高校学生欢迎书目”的第一位,共有18所高校的热门借阅图书中出现了它的身影,占比达72%。一部三十多年前的文学著作,在网络文学、快餐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依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追捧,在高校借阅榜中独领风骚,也长期领先文学作品的畅销榜,普通读者对它普遍给予好评,展现出独特的“《平凡的世界》现象”。这个现象,非但对于其他现当代著作极难见到,就是传统经典著作也极为少有[3]。

2. “《平凡的世界》现象”:经典的生命力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所谓经典,就是长久的畅销书”[4]。《平凡的世界》历经30余年的传播而不衰,并且在2015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再掀传播热潮。从当代社会影响和文学消费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文学经典[5]。这部作品全景式反映1975—1985这十年间农村、工矿、城市等社会各层面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再现了几代人的生活与情感、追寻与失去、自知与自省、改革与斗争,非但是对应年代的经历者,就是不同年代、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国人仿佛都能从其中找寻到自己的身影和故事。有读者在阅读《平凡的世界》后写道:“我不想用‘书’来定义这个浸满我泪水的1 251页,这是一个生命……”。正是在与读者的不断互动之中,《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依然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平凡的世界》现象”即是文学经典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其一,思想性凝聚经典的灵魂。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涉及什么是善、人应该如何生活、灵魂的德性等根本主题[2],这些主题构成了经典的思想性,说到底就是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的生命意义。大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读到的正是作品人物在对道德传统的坚守与尊崇、对苦难和贫穷的抗争、对未来自我实现的追寻中所呈现的理想之高远、品质之高尚、毅力之顽强。正如获得湖南师范大学阅读心得比赛一等奖的作者、一位大三学生在其心得《苦难中的哲学——痴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中写的那样:“任何人的生命轨迹不会被苦难的迷雾团团笼罩,重要的是你是否还敢在毫无方向感的情况下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苦难哲学。生命是慷慨的,总能在悲痛欲绝时给予你拯救。”读者穿越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放在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等核心人物主线织就的场景经纬中,体悟每个人的人生大道,进而进行自我教育,反观自己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追求,把自我个体引向自我人生的不断询问之中[6],产生响透历史时空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价值之问,人格自我得以构建。《平凡的世界》的生命魅力在于,它给读者以沉思、勇气和鼓舞,并不需要直接回答读者去做什么,而是指引着读者在经典作品筑就的思想迷宫中行走,获得心智的历练,从而找到自己灵魂中的东西[7]。

其二,艺术性构造经典的筋骨。大多经典作品,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崇高的审美境界,这正来源于经典的艺术性。正所谓“艺术宛如‘百年陈酒’,岁月愈长,价值愈高”,这也是上至先秦的《诗经》、远至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至至今仍有人为之续写的《红楼梦》等永不过时的根本原因。正如人的筋骨。艺术性直接勾勒出了经典的外在形象,为作品提供了基本的审美起点。《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手法,围绕人物主线,将远景和近景蒙太奇式渐次展开。阅读《平凡的世界》,使读者深受故事的连贯、情节的细腻、人物的鲜活、叙事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引人遐思的影响,时时感到美的召唤,不忍释卷。正是在平凡的文字中建立起来的深刻的艺术性,构建了读者的审美情趣,使读者的精神得到长久的滋养。

经典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正如一个活生生的人,灵与肉缺一不可。《平凡的世界》正是通过作品的思想德性和艺术美学,构建起经典阅读的审美旨趣,使“《平凡的世界》现象”得以大行其道,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灵魂中不同的人格自我”和“构建自我的精神内涵”[8]的重要源泉。

二、经典阅读的“成人”价值

所谓“成人”,指的是人由生物层面的物质主体成长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主体,即实现“精神成人”,使人走向生命的整全,与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人之“成人”,具有主动持续追问和实践“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内心焦虑期、精神迷茫期。在多元价值社会中,一些大学生对未来、对人生和对现实社会充满不解、犹豫甚至是失望。精神成人是解决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重要路径。大学生之成人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完善、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健康心理的丰富饱满、伦理情操的皈依坚守、生活态度的达观向上等[9]。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代表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正可为大学生注入精神发育的生命元素,能够为大学生走向精神成人铺就一条跋山涉水的可行之途。

1. 奠基人的精神来路和理想去路

教育学专家认为,“个体成长的过程是分享人类成长经验的过程,教育的起点包容在人类初始性经验之中”[7]。现代学者无一不认同,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的优良经验,是人类记忆的结晶”。阅读经典就是穿越时空之隔,唤起读者个体对人类过去优良经验的深度感知,使个体接续传承人类记忆于当下,从而使读者形成个体的精神底色,不断构建精神家园。与此同时,“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人类的理想走向,恰恰来源于自身不断筑就的精神底蕴。精神之基越强健,理想走向越高远。正如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不断追索中形成和发展的。从某个角度来看,人的精神成长历史亦即其阅读的历史。历史底色越厚重,成长去路越明朗。因此,阅读经典作品,就是让大学生在不断延展的精神来路中养成理想信念,认清自己所立之“德”的根基,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2. 延拓人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宽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培养人的论述中,曾提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知识见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是大学生精神成人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学经典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立体化的场景描摹,往往沉淀了厚重的时代要素,同时具有厚重的知识要素。特别是经典长篇小说,由于其篇幅长、内容丰富、人物生活场景复杂等特征,往往涉及社会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一部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如读《红楼梦》,其恢宏的内容所呈现的就是清代社会全景式的构图,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习俗等等。《平凡的世界》所描摹的是“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1975-1985年)的中国社会图景,通过对各色人物的生活场景、思想状态、行为特征等的描写,将一个时代的社会存在具象化。当代大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是对特定时代的社会观测,并使他们对各类知识的获得成为可能,进而知识视野得以拓宽,智慧和思维得到启迪,由此带来的精神充盈,是其他社会活动难以企及的。

3. 实现人的情感构建和思想升华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对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是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10]自然而然,大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作品的情感涤荡,唤起人文关怀。“《平凡的世界》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学经典阅读现象,正是由于其最大程度贴近人物真实(真实的行为、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以血肉丰满的情节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赢得万千读者的情感认同,产生直面挫折、宽容他人的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处于求知若渴、精力旺盛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获得自我价值体系的构建,提升思想境界,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教育[11],而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的之一。

三、当前社会环境中经典阅读的异化现象

如前所述,经典作品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载体,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魅力。在长期的价值教育中,人们都认识到经典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人们又往往对经典敬而远之。特别是在社会功利化氛围、大众传媒和泛娱乐化语境下,经典阅读不再保守传统的单纯,变得众声喧哗,经典阅读出现了一系列异化现象。

一是经典阅读价值的浅化。社会太过于现实,与经典作品中的纯粹、理想、美好等图景似乎格格不入。人们感觉难以从乌托邦式的经典作品中找到肉身的安放。在泛娱乐语境中,肉体和精神的快感来得实实在在,特别是年轻大学生,极易沉湎其中。“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社会活动都以不同方式成为娱乐的附庸”[12]。大众在娱乐中不再把经典阅读当作一回事,甚至以娱乐、恶搞的方式浅层次消费经典中的价值,解构经典作品的精神深度。经典阅读变得娱乐化、通俗化、庸俗化,价值空间被大大消解。

二是经典阅读内容的边缘化。现代社会的人似乎都十分忙碌,一切都很重要,除了读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精华与糟粕同在,而且一些肤浅、低俗的内容还往往披着精品或经典的外衣,干扰大学生的阅读选择。读者在阅读内容上倾向于追求微、小、快、幻,容易误选一些易于快速愉悦精神、内容低俗、缺乏思想性的作品,与经典阅读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在就业、考研、出国、考证等现实需求和压力下,大学生在阅读效果上追求立竿见影,选择阅读内容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极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功利性阅读的倾向,挤占了经典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经典阅读方式的泛化。随着技术的发展,纸质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据统计,2018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选择听书的读者比例也达到近三成,阅读方式呈现多媒体化[13]。多媒体的发展为经典阅读带来了一定机遇,读者在经典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但也正因为如此,媒介的多样化使经典阅读产生了新的异化,读图、读“微”、读“声”等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就算阅读内容为经典作品,但即起即停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容易将阅读文本分割。经典作品遭遇浅层次表达甚至片面拆解,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得不到完整呈现,甚至危害了经典阅读。

四、经典阅读的“立德树人”路径

如前所述,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以经典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激活优良的人性,构筑人的精神家园,实现人的健全发展。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语境下,高校应紧紧依托经典阅读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使经典阅读成为一种文化风尚和育人工作的人文关怀,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1. 动机构建:指引经典阅读的认识回归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培育合理健康的阅读动机,使经典阅读重回正确轨道,才能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下真正视经典为圭臬,使经典阅读成为风尚。

首先,高度关注大学生的阅读现状。高校有关部门通过问卷调查、阅读大数据分析等途径,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的阅读动向、阅读状态和阅读心理,从而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如周期性地进行大学生阅读现状调研,对大学生阅读进行有效引导,适时调适大学生阅读的偏差。其次,积极向大学生诠释经典阅读的意义。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阅读研究和推广机构或部门,制定阅读指导规划,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学名著阅读的意义,认识到阅读对人的养成不在于一朝一夕、一时一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是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结果,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动机和价值取向。再次,指导大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很多大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出版物,往往觉得不是信息占有的丰富,而是信息的匮乏和迷失,失去了选择的方向和能力。高校应当高度关切作为阅读的“核心”的文本选择问题[14],适当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目,甚至在大学不同阶段开列不同的书单。为大学生开列书单,应充分体现大学的精神和气质,又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渴求,还要注重通识书目和专业书目相结合。2016年上半年,在广大读者的共同推荐下,湖南师范大学确定《平凡的世界》为“一校一书”(即全校共读一本书)文本,在给当年录取的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时,把这本书作为新生必读的“入学书目”,并号召广大新生撰写读书心得,以经典之读给大学新生上了入学第一课。2019年“世界读书日”,湖南师范大学组织22个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给全体大学生开列书单的微信推送,一时成为“刷屏”转发的热点,引领大学生阅读的风尚。

2. 行为构建:发挥经典阅读的阵地协同

阅读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阅读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社交功能和社会组织功能[15],因此经典阅读育人功能的实现,须通过以下多重阵地发挥协同效应。

一是把经典阅读融入思政课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有选择性地将经典阅读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进思政课的情感体验,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增强经典教育的针对性[16]。二是发展好经典阅读社团(社群)阵地。社团是大学中最活跃的一类组织,具有凝聚学生和号召学生的功能。社团要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热衷于表达和交流的特点,充分发展和利用各类读书会、读书社等,举办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交流活动,引领阅读行为、激发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思想,使大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受到经典的陶冶。三是利用好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阵地。高校图书馆在阅读内容提供、阅读空间保障、阅读氛围营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典阅读的重要保障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丰富经典书目馆藏,开展经典阅读推广,创设良好阅读条件,激励和引导大学生选择经典、阅读经典。四是让经典阅读积极拥抱网络新阵地。技术的发展是文明时代的必然。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和网络阅读,关注数字化阅读带来的伦理问题,对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内容选择进行有效指导,依托数字图书馆便捷的电子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以经典电子书、视频、语音等为载体的阅读体验;鼓励并引导好大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线上阅读社群互动和交流,以新时代“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阅读的趣味性;同时,适时适当把引导大学生网络阅读与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阅读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提升甄选阅读内容的能力。

3. 价值构建:培育经典阅读的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阅读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和其他文化一道成为大学精神和气质的体现,成为高校培育人、引领人、构建人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要以大学文化的构建为基础,培育经典阅读的育人文化。

一方面,优化阅读文化培育的外部环境。有关部门应引导社会舆论,纠正错误的阅读观念;要加强内容的准入监管,确保良好的阅读生态。2018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网络文学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了网络文学传播秩序,强化了导向管理,在大众阅读中推动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建构[17]。与此同时,出版机构要有针对性开发积极向上的作品选题,对经典著作进行专门系统的推介等,营造经典阅读氛围。另一方面,推进经典阅读成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主场域。高校应努力创设浓郁的经典阅读氛围,通过经典阅读进课堂、进社团、进活动,形成师生共读经典、共谈经典的局面,让经典阅读成为一种日常、一种自然,使得经典著作的阅读成为学校鲜亮的底色和品牌名片。

猜你喜欢
平凡的世界经典作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为什么读经典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评析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