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众筹众创”范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以磐安县管头村农家乐为例

2020-05-07 01:05孟秀兰
科技和产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家乐服务中心农户

孟秀兰, 高 洁

(1.浙江师范大学 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2.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呈爆发式发展,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强调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经济短板,努力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十二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预计“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15%,到2020年达到40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20年达到2.3万亿元,预计将带动约8 000万农民受益,被称为“十三五”期间的精准扶贫工程。

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是响应政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还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乘数效应,且其相关经济乘数效应系数均大于1,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维度:①从经营主体考虑发展模式。学者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归纳为政府主导型、自主经营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三种发展模式[1-2]。②从空间区位考虑发展模式。学者将乡村旅游总结为景区边缘型、边远山区型和都市近郊型三种发展模式[3]。③从旅游项目考虑发展模式。学者将乡村旅游归纳为观光旅游型、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消费购物型、求知探险型和商务会议型等[4-5]。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缺乏理论性创新探索,大部分属于应用性重复研究,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界定仅限于物质表现,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

鉴于目前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理论研究的匮乏,本文拟通过分析管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模式效应的逻辑顺序,将管头村现实的经济表现提升到理论解释,总结出其“众筹众创”发展的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填充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理论研究的匮乏,而且此发展模式能够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1 磐安县管头村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1.1 管头村基本情况

管头村又称乌石村,地处浙江省金华市大盘山北麓的玉山台地,位于磐安、新昌、天台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距县城48公里,离上山高速公路27公里,磐新线从村外而过,全村260户,800人口。管头村海拔为56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村边梯田,依山势陡然下降,落差达数百余米。管头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成功保护了老村采用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黑色玄武岩垒成的古民居,乌石村由此成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该村老村部分古朴典雅,新村则是经过规划的农家别墅。管头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创特色,开发乌石农家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管头村农家乐从2005年的4家48张床位,发展到目前的80多家,1 800多张床位,打响了“住乡村别墅、吃山野土菜、游夹溪胜景、赏台地风光”的牌子。为了增加农家乐的“乐”,村里种了200亩油菜花、10亩荷花塘、20亩牡丹花、芍药花,建立桂树林、樱花林、红枫林、蔬菜基地等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和趣味性。随着管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乌石村被誉为全国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金华市十大魅力村庄。据调查201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营业总收入达3 600万元,超过农业收入。2015年管头村共有经营农家乐农户82家,1 800多张床位,实现村集体收入120多万元,管头农家乐的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认可。

管头村在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上的相对优势并不突出,其创新的“众筹众创”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点。然而基于如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对于“众筹众创”的认识仍停留在互联网的范畴下,对于现实经济“众筹众创”模式的表现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鉴于此,笔者分别于2015年6月和10月两次对管头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关键人物访谈、小组座谈会和农户的交流等方式对管头村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1.2 “管头村”模式演变历程

管头村农家乐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阶段。

1)萌芽阶段(1995年—2005年)。在这一阶段只有零星的几个游客,没有专门的旅游组织服务。这一阶段,管头村主要完成了三件事:①完善基础设施。修了生产路、环村道路,安装了排水排污设施、自来水网管,兴建了办公大楼。②整顿村容村貌。“移民上山”工程启动,将5个自然村的村民集中到管头村,以新换旧,将老房子收归集体所有。整治村内垃圾,并增设村内公园。③开办农家乐。2005年,浙江省长到管头村视察工作,不禁感叹如此好的乡村条件。在省长的建议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管头村开始开办农家乐。自此,管头村农家乐崭露头角。

2)发展阶段(2005年—2008年)。这一阶段是管头村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保障管头村农家乐的持续发展,村书记张威平带领农户积极创新,本阶段主要完成两件大事。①开拓客源。管头村农家乐初期创办了四家农家乐,政府和村委对四家农家乐给予了补助。由于平时没有稳定的客源,生意及其冷淡的情况下,农户开始打退堂鼓。2006年,为了帮助农户提高开办农家乐的信心,村书记张威平亲自带着宣传资料到上海进行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此举给管头村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也为管头村“农户+服务中心+旅行社”的组织模式埋下了基础。②成立乌石服务中心。乌石服务中心的成立是管头村创新管理模式的成功举措,也是管头村采用“众筹众创”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为了防止拉客、抢客现象的发生,管头村未雨绸缪成立了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成立后对管头村农家经营进行“五个统一”管理,分别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结账、统一服务标准。“五个统一”标准的制定,促进管头村“众筹众创”发展模式健康发展。

3)规范阶段(2008年—至今)。管头村农家乐在“五个统一”的管理下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了较高的游客满意度和稳定的客源,农户收入大幅提高。然而,2008年,有少数农户感觉自己的利益受损,滋生脱离服务中心的念头,村业主大会讨论同意了他们的行为。脱离了服务中心的农户独立宣传营销能力有限,缺乏营销经验,竞争力弱,生意逐渐萧条,游客量逐日减少。没有服务中心统一标准的要求,他们更加注重利益,服务质量逐渐下降,游客口碑也日渐变差。随着游客的逐渐减少,他们主动要求回到服务中心接受统一管理,并表示对组织的认同。这次风波之后,管头村农家乐一直是统一管理,再没有农户提出自己独立经营,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更加规范起来。

2 管头村“众筹众创”模式剖析

2.1 “众筹众创”模式内涵

众筹现象存在已久,又被翻译为大众集资。19世纪巴黎市民捐赠建造自由女神像可以看做是众筹的雏形。具有现代意义的众筹产生于21世纪的美国,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范畴下的融资平台。现如今对众筹概念的认识依然没有摆脱互联网的影响,认为众筹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融资渠道,缺乏对现实经济众筹现象的理解。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经济时代下,众创无外乎指大众创业。比如,想开一个包子铺,可擀面钱不想给,店面租金不想付,于是就会想到给擀面的股份当做工钱,同样的,给房东一定的股份抵消租金,这种就属于股权众创模式。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众创现象比比皆是,如:共同加盟店铺、共同开发乡村旅游等。构建“众筹众创”发展模式,需要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有机主体:项目、公众和众筹平台。

2.2 管头村“众筹众创”模式

2.2.1 “管头村”模式内涵

“众筹众创”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创新发展模式,其核心要素是“众”,强调“大众集资、大众创业”。管头村农家乐发展即筹措了农户的资金,又筹借了农户的人力资本共同经营农家乐,实现众筹众创。具体模式解析如下:

首先,成立服务中心,担任众筹平台角色。服务中心对组织内部农家乐农户进行统一管理,由服务中心对经营农户根据农家乐游客量的多少统一提取等比例的管理费,归集体所有,实现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的众筹。

其次,管头村农户成为众筹众创的主体。管头村农家乐由上百家农户共同经营,打造农家乐品牌,农户通过加入到服务中心,实现在服务中心的统一规制下,共同发展的众创格局,使管头村农家乐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总之,管头村在村委会的引导下创办农家乐,在众创项目农家乐的吸引下,农户成为农家乐的经营主体,在乌石服务中心这一众筹平台的载体下,发展成为“众筹众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管头村农家乐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管头村农家乐组织结构

2.2.2 “管头村”模式表现

为避免旅游地悲剧的产生,管头村农家乐发展期初就站在制高点,成立了乌石服务中心,并制定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结账、统一服务标准”的管理原则。管头村发展乡村旅游20余年的演变历程显示,从1995年管头村开始注重乡村的村容村貌,到2005年农家乐崭露头角,再逐渐发展形成“管头村”模式,摸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模式——“众筹众创”发展模式,其模式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建设发展共筹资。管头村在服务中心“五个统一”的规制下,游客统一到服务中心进行收费结账,服务中心按照每位游客3元的标准向入住农户收取管理费,归集体所有。服务中心将此笔管理费用于管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农家乐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等。管头村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农家乐发展的众筹。

2)经营发展共参与。管头村农家乐的发展验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征。管头村农户只要愿意加入到乌石服务中心,愿意服从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并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就成为了农家乐大集体的一员,具有享受服务中心服务的权利。任何农户均具有资格成为农家乐集体的一员,并具有独立经营的权利,在大众共同参与到农家乐的建设下,实现农家乐的大众参与的众创现象。

3)实现市场组织化。管头村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市场组织化表现。管头村农家乐在服务中心的统一规制下,将孤立的农户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内部农户个体独立经营,又服从服务中心管理的组织结构。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的宣传营销和管理工作,对农家乐经营农户具有管理权和约束权,形成了权威调节机制,即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同时也产生规模经济。

4)保证组织市场化。管头村将独立经营的散的农户统一组织起来,在“五个统一”规制下发展。虽然农家乐对游客进行统一接团分客,但是为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服务中心也规定游客可以指定农家乐居住,当然服务质量越好的农户客源会越多。这样农户之间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源,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产生竞争,形成农家乐之间的内部竞争,在组织内部产生了市场调节机制——即实现了组织市场化。

2.3 “众筹众创”模式效应

2.3.1 经济效应

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对优势越发明显。管头村乡村旅游的“众筹众创”发展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户经营收入的增长。2000年以前,管头村农户人居收入仅有1 600元,农家乐创建之后,2010年实现农户人居收入1.87万元。随着管头村农家乐经营农户人均收入的提高,村集体收入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00年以前集体收入仅为1.1万元,2008年服务中心收取管理费5.6万元,2009增长为17万元,2011年增长为56万元,2015年实现120万元。

2.3.2 社会效应

乡村旅游贴近农民,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20年达到2.3万亿元,预计将带动约8 000万农民受益,被称为“十三五”期间的精准扶贫工程。农民收入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众多优势,如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实现本土转移、满足乡土情结、有利于女性等弱势群体就业[6-10]。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逐渐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管头村农家乐在“众筹众创”发展模式下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从2005年的4家农家乐,逐渐发展为2015年的82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200多个,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管头村农家乐的成功发展,也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户返乡,经营起农家乐,实现农家乐经营本地化。

2.3.3 制度效应

服务中心通过制定“五个统一”原则,在“五个统一”标准的要求下,管头村明晰了公共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和享受服务的要求和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共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公共产权和私有产权的交叉性,有效的减少了交易成本,“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的发生,以及无序竞争问题。

首先,有效的减少了交易成本。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就有必要去发现和告知人们自己农家乐的条件、进行交易的谈判,并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实现。这一系列活动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独立的个体,不论规模多大,对于市场来说都是弱小的,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监督契约实现的成本过高,对客户履行契约缺乏规制力。与服务中心相比,违约概率会大大的增加,导致无效成本增加。管头村农家乐通过建立合作组织,通过组织的宣传和市场开拓,使分散而弱小的个体能够更加有效的进入市场。旅游合作组织的成立一方面增加了营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增加对履行契约的规制力,能够有效的减少不履行契约的概率,降低无效成本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交易成本。

其次,有效的减少了“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的发生。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的根源。乡村旅游存在公共产权和私有产权严重交叉现象,易发生“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现象。公共产权的非排他性会致使有些农户产生“搭便车”心理。制度经济学强调人的认识是有限理性的且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基于成本—收益考虑,当农户不需要付出成本便可以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收益时必然会选择非合作—即搭便车。管头村通过置换,保留下老房子归集体所有,对加入到服务中心的农户按比例收取管理费用用于管头村的统一规划建设,且只有服务中心的农户可享受,在一定程度上将公共物品的产权明晰,且具有了排他性,有效的减少了“搭便车”的发生。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用户在进行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或者等于边际成本,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如,龙坞茶村在瓶颈阶段就出现了“公地悲剧”现象。农户在游客接待量悬殊的情况下就出现搭建违章建筑,毁茶建楼,扩大经营面积,使乡村的核心资源受到破坏。此外,由于公共资源的无排他性,用户还会出现无节制使用水资源,并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等,却不为此付出成本,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公地悲剧”的产生。管头村农家乐通过服务中心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严禁出现乱搭乱建现象,否则将会对其进行惩罚。社区的公共物品由集体所有,也由有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对管头村进行监督管理,并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办法,凡是违反规制要求就会受到处罚。通过服务中心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有效的减少了“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

再次,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提升了竞争活力。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是现实的人和实际的人的混合体,总是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进行决策。在没有规制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农户之间会采取拉客、降低价格等竞争手段,甚至会出现恶意的诋毁等,产生无序竞争。当农户将过多的精力放到争取客源上,就会忽视服务质量,久而久之,口碑会下降,旅游的品牌受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管头村农家乐服务中心采取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接团分客,从而避免了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建设管头村农家乐品牌。同时,服务中心为了使农户之间具有竞争活力,允许游客指定农户入住。这样,农户为了留住更多的回头客和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形成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客源的争夺,激活了农户之间的竞争活力。

2.3.4 规模效应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产生规模经济的本质,分工的出现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产生规模经济。如前所述,管头村农家乐农户是主要的经营主体,独立的农户在服务中心的管理下形成一个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即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在这个组织内,农户通过合作,形成专业化分工。通过建立集体组织,增加了谈判的主动权,在发展合作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组织的“五个统一”管理,避免了大量重复活动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分工经济,一方面有助于农户提升服务质量,不断的进行品牌建设,另一方面降低了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组织,边际成本越来越小,表现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产生规模经济。同时管头村农家乐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管头村的景区、特产。可见,农家乐的发展有力的提升了管头村乡村旅游的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管头村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景区和村庄的发展,如周边的陈界、横路、向头等也纷纷效仿乌石村办起了农家乐。

2.4 管头村乡村旅游模式评析

综上所述,管头村农家乐在发展上采取“众筹众创”的发展模式,在经营过程中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和组织市场化的结合。首先,在服务中心的组织下将独立的、分散的个体经营户进行整合,农户通过上交管理费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服务中心将收取的管理费用于社区的建设和维护,实现市场组织化。其次,农户之间在客源上相互竞争,实现组织市场化,激活内部竞争力。用户在服务中心“五个统一”的管理下经营,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并积极进行服务的创新。管头村经营发展模式见图2所示。

图2 管头村经营发展模式

3 研究启示与建议

3.1 研究启示

本文通过对管头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剖析,研究发现管头村农家乐的成功取决于采取了“众筹众创”的发展模式,在经营规程中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和组织市场化的有效融合。

1)管头村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市场组织化的概念尚未被学者界定,本文认为市场组织化是将市场上散、小、彼此之间又有着经济联系的市场主体,通过一定的规制机制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集体,引入权威机制,进行组织管理。表现在乡村旅游上就是独立经营的农户在村委会、协会或者企业的统筹管理下,形成一个利益相关的组织机构。市场组织化提高了经济效率,减少了市场上的重复经济活动,降低了交易成本。管头村的市场组织化表现为:农家乐在独立经营的基础上,自愿加入到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服务中心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公平、公正的惩罚机制,对农家乐经营农户进行组织管理,若出现违反服务中心的制度的情况,将按照惩罚制度给予一定的惩罚。管头村农家乐通过市场组织化管理不仅促进了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塑造了乡村旅游品牌,也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

2)管头村实现了组织市场化。组织市场化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组织当中,让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组织行为,克服组织失灵,实现了两种机制的互补。组织市场化的基本思想是打破权威机制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调节,通过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有效改善和提升组织效率。市场经济下,独立的农户进行分散经营,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现象,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的产生,甚至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无序竞争,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经济下,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的不足,但是同时也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缺乏竞争活力。管头村农家乐在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下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同时内部农户为了赢得稳定的客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彼此之间产生了竞争,实现了组织市场化。一方面解决了市场的失灵,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兼顾了竞争活力。

3.2 发展建议

3.2.1 减少公共产权和私有产权的交叉,将公共产权明晰化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产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非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性私有产权,产权属性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7]。产权的非排他性是产生“外部性”、“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的主要根源。产权明晰就是为了建立所有权、激励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产权明晰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乡村旅游资源存在严重的公共产权和私有产权交叉现象,这样易导致农户产生搭便车行为。人都是有限理性行为人,在对成本-收益进行权衡时容易做出不合作行为,即会为了得到眼前短暂的利润而去寻求搭便车机会,或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全村甚至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威胁。其结果是投机取巧、“搭便车”、“公地悲剧”,甚至环境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管头村乡村旅游在村委会和服务中心的管理下将公共资源产权明晰化,首先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讲老房子置换出来,归集体所有,避免了农户为了吸引游客而进行的翻新、毁坏重建现代化房子的做法,不仅保存了管头村的特色房子,也保住了管头村的乡村性。此外,服务中心对管头村进行统一规划建社,只有那些加入到服务中心的农户才可以享受服务中心带来的服务,排除了其他农户的“搭便车”心理。

3.2.2 强化服务中心权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从管头村农家乐的发展情况和组织结构来看,乌石服务中心在整个农家乐的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组织管理部门对农户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和规制,使管头村农家乐有序、快速的得到发展,管头村品牌得到建立。其次,服务中心承担起整个农家乐的宣传营销工作,在整个经营链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加了规模效应,有助于品牌的建设和吸引稳定的客源。要想更好的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首先必须强化服务中心的组织权威性,使经营农户都主动的去遵从服务中心的管理。再次,完善管理的体制机制,为了体现服务中心工作的公平公正性,调动农户的经营主动性和创新性,服务中心应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保证经营模式更哈的运行。

3.2.3 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农户的自主性和素质

农户的行为决定着农家乐的经营命运,仅仅依靠服务中心权威机制的约束和管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服务水平。不少农户在利益的驱动下,都会主动的选择经营起农家乐,但是农家乐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农户的经营服务水平,因此服务中心应该对这些新加入农户提供基本的经营技巧培训。同时,为了满足游客不断提高的服务质量要求,对现有经营农户进行质量改善培训和服务创新培训。除此之外,服务中心应主动去提高经营农户的个体素质,包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使农户具有一个更加符合游客需要的素质要求。

3.2.4 坚持并完善“五个统一”管理

管头村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坚持了“五个统一”组织管理。如前所述,在“五个统一”组织管理下,管头村有效的避免了“搭便车”、“公地悲剧”的产生。通过“五个统一”管理实现了组织市场化和市场组织化的有效融合,既产生了规模经济又兼顾了竞争活力,有序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可见,“五个统一”管理是“管头村”模式实现的重要举措。

3.2.5 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有效避免利益主体冲突

利益相关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决策主体,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头村乡村旅游的主要利益主体是农户、服务中心、游客和旅行社,在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可通过完善利益分析机制,有效解决利益冲突。首先,服务中心与旅行社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完善合作机制。其次,农户与农户之间要公平、公正,服务中心要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最后,农户要满足游客的需求,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猜你喜欢
农家乐服务中心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农家乐里去休闲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杜鹃花红农家乐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股东大会知多少
纠纷调解知多少
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