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CO2驱替封注参数优化
——以大民屯凹陷S-95块为例

2020-05-07 08:46杨付林OyinkepreyeDavidOrodu杨兴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年8期
关键词:采出程度高含水水气

喻 鹏, 杨付林, Oyinkepreye David Orodu, 杨兴业

(1.北部湾大学石油与化工学院,钦州 535000;2.科文纳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奥贡 999062;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深圳 518000)

如何解决好碳排放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而碳捕获、利用及封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则为实现碳的零排放提供了可能[1-4]。油藏作为一类技术实践靶区,其封存性、完整性已于长时间的油气开采作业当中得到证实[5-7]。欧美一些国家已将此技术规模化,甚至列入了能源安全组成部分。中国该技术起步晚,目前吉林油田的一体化项目正处于工业推广期,阶段提高采收率22.87%,减碳量超400×104t,亦证实将陆相油藏作为填埋介质在中国具有客观意义[8-11]。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中国低渗储量也正逐渐演变成为油田开发的主体[12],但大部分油藏温度高,原油重质且黏度大,限制了混相条件[13]。刘玉章等[14]基于B5油区油样实验结果探讨了低渗油藏的混相条件,补充了对不同压力下流体状态的描述。高云丛等[15]基于腰英台油田非混相先导试验分析油井生产特征,发现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ed gas injection,WAG)可有效扩张波及范围同时抑制气窜。尚宝兵等[16]以王窑区块长6油藏为例,研究了非混相条件下的水气交替驱续驱增产潜力,优化了WAG段塞规格、气水比参数。王欢等[17]则针对低渗油藏突出的注水开发矛盾设计不同的模拟方案,总结了碳滞留同波及体积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成果过多地集中于驱替效果而忽略了碳埋存,此次研究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在封注技术效果综合评价环节植入碳滞留加权项,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及数值模拟技术,优选出靶区高含水条件下的最佳封注方案,旨在为区块的进一步增产调措提供一定指导。

图1 工区地理位置及断层分布Fig.1 Location of the work area and faults distribution

1 区域概况

S-95块隶属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静安堡复合构造带,为域内一北东走向的完整断裂背斜构造(图1)。该沉积储层为河流-三角洲体系,单个砂体规模偏小,平面联通程度低,厚度变化较大。储层渗透率平均值约为3×10-3μm2,低渗、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导致该区长时间注水难、采油难,采出程度极低。油藏平均深度为2 050 m,无气顶、无底水,边水能量弱,基本为淡地层水。原油密度范围为840~900 kg/m3,黏度范围为4~10 mPa·s。油藏目前处于中高含水期,若干井含水特高,甚至完全水淹。

2 水驱转注CO2驱替实验

水驱转注CO2驱替实验体系主要由分离计量系统、长岩心夹持系统(控温)以及综合驱替系统构成。参考行业标准《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技术规范》(SY/T 6575—2016)[18],执行打磨、清洗以及烘干步骤处理靶区低渗短岩心,测量其基本参数,并按照调和排序的方式用滤纸连接拼接成长岩心(总长0.85 m),设计含水90%(工区含水)和98%(极限含水)时转注CO2续驱的长岩心驱替实验(图2)。

1为长岩心夹持器;2为观察窗;3为压力传感器;4为阀门;5为回压调节器;6为气量计;7为油气分离器;8为注入水;9为注入气;10为地层油;11为驱替泵图2 水驱转CO2驱替实验流程Fig.2 CO2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al process

(1)保持系统温度在地层温度,向目标岩心注入有机清洗剂(石油醚+无水乙醇),洗涤岩心直至出口端呈无色流出态,吹干。

(2)抽取目标岩心至真空态,饱和靶区地层水,获取有效的孔隙体积值。

(3)注入白油,获取驱出水量。建立束缚水,获取烃类孔隙体积值。

(4)建立回压,注入原油直至流出流体的气油比持续3次同配置的地层油相同时,结束该过程。

(5)稳定压力,将水注入目标岩心(泵速为0.5 mL/h)进行实验,观察流出口物质状态,含水分别达到90%和98%时,改注CO2进行继续驱替(泵速为0.5 mL/h),记录注入含烃类孔隙体积(hydrocarbon pore volume,HCPV)倍数同分离器产出油气量等关联数据,计算对应条件下的采出程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当出口端含水至98%时转注CO2进行继续驱替,原油的累积采出程度达到了45.59%,比水驱结束时提高了6.43%;当出口端含水至90%时转注CO2进行继续驱替,原油累积采出程度达到了47.23%,比水驱结束时提高了11.95%。小尺度实验结果表明,水驱转注CO2继续驱替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采出程度,通过对比发现,98%的高值含水状态下的气驱反应效果有一定迟滞性,而水驱含水达到90%时转注CO2继续驱替具备更高的效率提高幅值。针对靶区实际的中高含水驱替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水驱转注CO2继续驱替参数优化设计。

图3 长岩心驱替注采关系曲线Fig.3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curve of long core flooding

3 不同续驱方式驱替效果对比

结合靶区储渗特征,将前处理数字化地质体、相渗及生产等静、动态数据接入模拟计算平台,粗化前数值模型网格步长9 m×9 m,总网格规模为189×95×17=305 235。

靶区自投产以来,主要延用冷水驱替方式开采,由于受低渗及原油品质特殊性(水驱析蜡严重)等因素的制约,注水压力大,注入难度高。拟考虑注CO2接替续驱的手段,以维持原注采制度续驱的方案为基础,增设两组注气续驱方案。

方案A(注水续驱):设计采油井定产,注水井维持原制度,注水时间为25 a。

方案B(水气交替续驱):设计注气速度为2×104m3/d,CO2总注入量为108.04×104t,气水比为1:1,注气周期为6个月,注气时间为25 a,采油井定压,确保流压高于饱和压力。

方案C(CO2连续续驱):设计注气速度为2×104m3/d,CO2总注入量为217.71×104t,注气时间为25 a,采油井定压,确保流压高于饱和压力。

通过比对计算结果发现,在续驱进程当中,连续注气及水气交替模式能够更好地维持地层压力的稳定[图4(a)],而水气交替续驱模式下的采出程度较之注水续驱模式和CO2连续续驱模式下的计算结果都要高[图4(b)],相比之下更为适应靶区中高含水的实际挖潜环境,拟优选CO2WAG续驱模式参与后续方案的设计及模拟。

图4 不同续驱方案预测结果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prediction results for different continue flooding case

4 封注技术效果综合评价

4.1 正交方案设计计算

水气交替的驱替模式通常具备优化配置水油流度、抑制指进等优点,但如若气水比等参数设计不合理反会增加技术难度和成本,气体注入速度偏高会破坏流度比的平衡,而过高的压力则会增大储层逆向破裂的风险。结合靶区实际,挑选5个关键因素,按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各项指标关联三水平。结合L18(37)模式表[19]参与多因素设计,拟定正交方案(两列空置),运用数模手段执行计算,汇总评价结果指标(表1)。

4.2 续驱封注参数优化

为破除单指标选优方案间的矛盾,使用了能够兼顾多指标优势的综合评价法,按照指标权值和参考标准选值进行综合计算,科学选优。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式为[20-21]

(1)

式(1)中:S为评价法的综合评分结果;ωi为i项指标权值;si为i项指标标准选值(表2)。

封注参数优选的另一个关键在于CO2滞留量的考量,而采出程度的提高同碳封存效率的加强并不呈正比,故应在增油的同时加入碳滞留的合适权值。基于靶区自身特征以及前人的评价经验,确定滞留率及采出程度权值均为40%,换油率、地层压力权值分别为12%、8%。

通过极差分析计算获得靶区5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力强弱排序:F>E>H>G>D,即CO2注入速度、周期及井底流压这3个因素同靶区WAG过程的关联较强(表3)。归纳总结出靶区最佳封注参数模式(D2E1F3G1H1),即在S-95块水驱后采用WAG续驱开发,注气年限为25 a,注气周期为4个月,注气速度为1×104m3/d,气水比为1∶1,井底流压为13 MPa,可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最大效率的碳滞留。

表1 正交方案设计计算结果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calculation results of orthogonal scheme design

表2 同类型工区经验参考标准Table 2 Experience reference standard of the same type work area

表3 综合评分结果Table 3 Comprehensive scoring results

5 结论

(1)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模拟对比了不同驱替环境下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水驱转注CO2继续驱替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采出程度,极限高含水状态环境下的气驱反应效果带有一定迟滞性。

(2)水转气驱在S-95块应用潜力较大,连续注CO2及水气交替驱续驱对地层压力的保持效果较好,CO2WAG最适应工区中高含水期的实际挖潜环境。

(3)设计正交试验方案,根据计算结果及极差贡献找出了注气速度、注气周期及井底流压等主控驱替因素。

(4)考量了CO2的滞留量,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获取最佳封注方案:注气年限为25 a,注气周期4个月,注气速度为104m3/d,气水比为1∶1,井底流压为13 MPa。

猜你喜欢
采出程度高含水水气
海上高含水原油新型静电聚结脱水器试验应用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HD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评价研究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高含水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全要素评价分析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中高渗厚油层水驱流线特征研究